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黃曉春是金壇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也是聞藝金沙主編。從中學時代起就堅持詩歌創作,至今已三十餘年。出有詩集《歲月流歌》《小莊物語》二部,第三本詩集《莊裡莊外》業已成稿。2019年年底,金壇作家協會召開了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討論會詩友發言文字稿平臺分三期發佈。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黃曉春(左二)與南京詩人、作家路東、顧前、周偉


01、突兀出一種風景


曉春與我一樣,均來自農村。

只不過他來自蘇南丘陵丫髻山旁一個叫“小莊頭”的山村。

生於斯,長於斯,他對故土的村民、故土的故事、故土的風物情懷有著深深的情愫,而所有對故土的無限眷戀,無不傾注於詩人的筆端,記錄四季、記住鄉愁、追憶母親、二爺、暢想農事,展望未來,詩人的筆觸觸及之處,都會突兀出一種風景,使原本清新質樸的小山村升騰起親切溫暖的氣息,也讓人懷想這裡的一房一瓦、一草一木。

從第一本詩集《歲月如歌》,到第二本詩集《小莊物語》,我們一起見證了詩人心中湧動的綿綿鄉愁和小莊記憶。從《石臼》到《石磨》,到《故鄉的河流》,到《老渡口》,詩人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我們彷彿進入童年世界,小夥伴們一起走過草橋、泥屋、石跳;一起觀賞路旁狗尾巴草與蒲公英、渠道邊的油菜花,悲嘆院子裡桃花謝了;春夏時令,勤勞的莊稼人開始犁地、插秧,螢火蟲閃爍於茫茫夜空;到了秋收季節,收割、揚穀、歸倉,到處洋溢著豐收喜悅;也有詩人內心冬日的寂寥,一起《聽雪》,封存四季的衰敗,夢中縈懷,期待萌動的新一輪四季變換。

記得曉春說過,他寫《小莊物語》,是一年詩歌的盤點與積存。對於詩,他有很深的文學底蘊和豐富的生活積澱。他寫詩,靈光一閃,寥寥十幾行,不超過一刻鐘,一氣呵成,或打趣詼諧、或富含哲理、或感慨萬千、或借物抒懷。詩歌給了他明媚四季、給了他春華秋實、給了他浪漫一生;但有時他無疑也是孤獨的,借詩歌懷念過往、打磨歲月、輾轉百回、思考人生,正因如此,曉春的詩歌才有“嚼勁”,耐人尋味。

詩人胸懷不僅僅拘泥於此。

曉春執掌主編的雙習文創《聞藝金沙》問世以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金壇愛好文學、愛好詩歌的文友們的喜愛,更受到企事業單位的青睞。有黃曉春作詞的——《心不悔》,唱響金壇大地;江蘇城東建築集團有限公司與雙習文創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文企強強聯合,重塑企業華章,將為金壇樹立新的標杆。

近一年來,曉春通過《聞藝金沙》平臺,致力於挖掘培養文學新人。從組織《紅紅火火過大年》,到同題詩《脫軌》《梅》《故鄉》《走過青果巷》《走在魚兒的思想裡》……挖掘出硃紅良、盛傑、曹嫻、王京、王麗輝等一批詩歌新人;也通過《聞藝金沙》,推出了李金坤、劉旺洪、葛安榮、翟利華等聞藝人物,更推出胡金坤、劉智勇、徐鎖平、湯雲祥、李雲芳、於建新等聞藝詩友作品,植根金壇,弘揚主旋律,推動金壇文學不斷向前發展。

黃曉春先生說的一段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寫詩大抵不會改變生活,但會改變人的情懷。把小我的人生感悟,用詩的形式優美呈現,愉悅自己,若也能愉悅到別人,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

願曉春的文學之路春光爛漫、不斷突兀出豔麗風景,給金壇文壇一個驚喜!給金壇詩歌一個期許!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02、舊時光裡的鄉愁

——讀黃曉春《小莊物語》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每個人在記錄自己生活的時候,都會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象寫進去,一則是由於我們熟悉,二則是因為景象是我們回味過去的密碼。詩人黃曉春的詩歌就具有這種明顯的特徵,讓我們忘不掉生活中每一個難忘的場景,這些場景的組合讓我們深陷其中,發現了舊時光裡的鄉愁。

來看《補丁》這首詩,總共9行。“母親手巧/插一束樸素的花/點綴了清貧童年/針腳疏疏密密/寫滿/油燈昏黃的語言/貧困沙沉漏澱/凝成/一枚光亮的銅錢”。詩歌中列舉了一些意象,比如“樸素的花”、“針腳”、“油燈”、“光亮的銅錢”,這些舊時光裡的意象,是詩人幼年就能見到的東西,但出現在詩中,有一種別樣的情愫傳達出來。通過母親的插花,讓貧困的童年充滿詩意,我想詩人的詩情也許就是從母親的那一束花開始的。儘管有詩情,但是童年的貧困仍然讓我們覺得詩人是寂寞的,有多少個點滿油燈的夜,讓我們決定要擺脫貧困,讓我們在昏黃的語言裡籌劃未來。回過頭來,我們看著這些詩中的意象,每一個經歷者都會感覺親切,因為那些承載著記憶中的鄉愁。

小莊這片土地是一塊充滿詩意的地方,如今,春天一到,漫山遍野的櫻花盛放,遊人如織,正如南京審計大學校長劉旺洪在序言中所述,“故土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人物故事,悠悠的歲月、童年的記憶、不盡的鄉愁,是詩的源泉。”在《小莊物語》這本詩集中,很多詩都寫到了詩人的父母,寫到了山山水水,寫到了春光蟬鳴,讓我們置身於一個實實在在的鄉村故土。當然,時代是在前進的,從詩中也可以看出。比如父親對著手機,將音量調到最響,對兒子說“回來看看哦/村裡正在弄農業觀光”。舊時光在變化,新時代在來臨,我們在“一路追趕春光”。“小莊的景物四季斑駁/竹園枝葉縫隙疏密/適合/片刻間沉思假寐”,這一切都是靜謐而美好的,是新時代賦予小莊發展的寫照。

詩人在時光的隧道里穿行,感受著時代的變化,所以他的詩歌是前進的,不入俗套的,情真意切,直抵人心。“母親走了十年/你在時光裡消蝕/蒿草佔了眉目/蛛網接了角落/父親一聲嘆息/加深了你的斑駁”,衝擊力很強,父親對母親的思念,我對母親的愛,還有我對父親的理解都在這幾句詩中交融。宋代柳永在《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裡說,“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也許此時,我們都應該是沉默的。

一首好詩能夠打動人的心靈,能夠撫慰人的創傷,我們在詩人黃曉春的詩歌中,感受到煙雨江南的“炫動的黃綠”,體味到那“眉眼之間一聲驚歎”,也能發覺詩人“藏心底最柔密處”的夢境。當然,最讓人魂牽夢繞的還是小莊裡那一間間老屋,那一縷縷炊煙,那浸潤的倒影,和欲言又止的鄉愁。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03、曉春老師詩歌藝術欣賞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去年九月有幸結識曉春老師並贈送我一本《小莊物語》,我一直認真拜讀,並深深地被作品散發出的淳樸、悠遠的感情芳香所吸引。儘管新詩在某種程度上不可解讀與言說,今天還是想借此機會在各位老師面前粗淺談談個人的一點學習體會,以下掘見不到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

有一種理論認為一個詩人的創作和他出生與成長的環境密切相關。曉春老師作為一個民間詩人,一隻腳雖已踏入繁華的都市,但血脈相連、一顆赤子之心依舊牽掛著故鄉(小莊)那片神奇的土地。而一個好的詩人,永遠要懷有一顆赤子之心。詩如其人,黃老師為人敦厚,詩風平淡沖和,情感寧靜,詩思澄明。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我所理解《小莊物語》的藝術特點。

一、鄉土情結(經驗):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最深的感情。

1.第13頁《春江花月夜》之(一):所有的美好沒有門牌號、要回小莊沒時間和你聊、吃一口布滿蟲眼的蔬菜、比聽天籟之音來得重要。雖然是口語化寫作,但這裡運用了通感手法,表達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高度情感認同,近鄉情更怯的場景描寫躍然紙上、直抵心田。“所有的美好沒有門牌號”這一句還有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有異曲同工之妙。門牌號這一獨特的意象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第73頁《槐花香》:聚花拌麵香脆酥、一顆塵心落鎖、這鄉間平常景物、舌尖尋味、記了小莊五月歸途。舌尖上的中國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璀璨結晶,也是鄉愁最好的寄託。塵心落鎖、五月歸途,記得母親的味道,便有了回家的心切!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能引起樸實的共鳴。

二、以小見大、文字風趣幽默:一個成熟的詩人,越是簡單的事物,越能成為表現的對象。

1.第10頁《農活三行》(揚穀):一下二下三下,飛揚著...,秋風看破真假。我讀過的最短的一首詩是著名詩人北島的《生活》,只有一個字“網”。有一種外交式語言叫:話越少、事越大。這裡寥寥數語,曉春老師就把一項農事非常逼真地表現出來,特別有現場感。“風”本身也代表著不穩定的心靈狀態、一種動盪的情感狀態,這首詩把農民秋收時忐忑不安的心理狀態立體式雕塑在紙上了。在座的各位老師如果有過揚穀的經歷,體會應該很深。更有意思的是最後一句“秋風看破真假”,這是點睛之筆,也是神來之筆。秋風古典意象很多:懷遠人、思故土、恨別離。如宋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而在這裡秋風作為一個自然現象被擬人化了,或者說秋風被當做孫悟空的照妖鏡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秋風在詩歌裡可以這樣表述。這首詩還可以延伸理解:如果一個人經不起風雨的考驗,一定會露出原型。

2.第25頁《鄉村手工》(竹籃)前三句:虛心有節,才如此疏密有致,裝鄉間所有。寫竹籃也寫人,一個有修養有內涵的人,容天下難容之事。結果怎麼樣呢?繼續讀後面:也裝常常閃腰的理想,就是,裝不住歲月的流光。到最後把籃子這一意象解構了。閃腰兩字是一個俚語,人們經常說某人想做某事,卻缺乏能力就會說當心閃了腰。在這裡詩人想表達一種歲月無情的感慨。

三、哲學元素:一個真正的詩人必須要有自己的哲學感悟。

1.第61頁《倒車,請注意》:“夢開始的地方,能否,換個方式起航,問尋,誰的人生有倒擋?”詩人用反問句強力地表達了一個哲學思想:請注意,人生沒有回頭路。

2.第64頁《琴棋書畫》(觀棋):前半段“戰場,人生數理命定,量你是縱橫的車,也跳不出六十四”這一句是人生悲觀主義哲學。後半段“更多是排頭的兵,思著界河外的風景,渡過唯剩逼仄前行”表達的是“外面的風景很精彩,外面的風景很無奈”的現實生活。這首詩雖然表達的人生哲學並不積極,但不妨礙這是一首充滿人生哲理的好詩。

著名朦朧派詩人舒婷有一句名言:理想使痛苦光輝。一個在詩歌藝術道路上執著前行的人,都是用黑色的眼睛在尋找光明,過程註定是孤獨和寂寞的,也只有守得住這份孤獨和寂寞,才能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祝曉春老師取得更大的成就!也祝在座的各位老師身體健康、閤家幸福!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04、對一個村莊的懷想

——讀黃曉春的《小莊物語》有感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不管時光的腳步走過了多少年,也不管你曾經跋涉了多少山川河流,在驀然回首中,在午夜夢迴時,總會有一片似曾熟悉的風景出現在你心靈的天空,就像一首歌的留白,也似早已斑駁的黑白底片,春去冬來,它總是頑強地出現,又靜靜地舒展,那是我們魂牽夢繞的故鄉,一個土生土長的出生地。

細讀黃曉春的詩集《小莊物語》,一直被這樣的情緒感動著,因為他心無旁騖地愛著原汁原味的小莊,愛著那裡的一草一木、田園村舍老屋,即使是小莊的狗尾草和蒲公英,也是含著笑的,如:“同是一株原上草/春風春雨一道/莖連葉接/相視一個羞澀的笑”;更何況還有小莊的月光清輝:“牽一葉舟,載一個人/湖淺月深/取幾許月光瓢飲/留一勺洗心”。都說月是故鄉明,這又何嘗沒有參雜詩者的私心呢?但我們卻能從這點小小的私心中去領略不一樣的美,這樣的故土情結也是我們心中揮之不去的深深依戀。

這樣的小莊,似乎讓人不得不愛,愛的元素,滲進了小莊的房前屋舍、田間地頭,在春夏秋冬的每個季節相映成趣,諸如:“語言的枝杈,單調而遲鈍/所有的植物,都學會了思想/風抄起多餘的水分,還原雨的清涼”,詩人只嫌自己的語言貧乏,不能酣暢淋漓地表達內心對小莊的情有獨鍾。這種感覺,相信誰都有過深刻的體驗,就如看到一片令人驚歎的景緻,似乎再多描述都無法表達自己的震撼,這時語言的蒼白就似一個巨大的黑洞,讓我們有種無力的挫敗感,好在還有詩歌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盡情發揮盡情想象,用更高層次的異想天開信馬由韁來填補語言的空虛和缺憾。

在詩人黃曉春眼中,親情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寫自己的父母用了很深的感情,就像《老屋》中所寫:你在我不敢蒼老/你和母親才是畫中的魂魄/母親走了十年,你在時光裡銷蝕/父親一聲嘆息,加深了你的斑駁。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因為承載了太多的記憶,老屋已經很老很舊了,可它依舊頑強地佇立在詩人的回憶中,就像父母親的關愛深情,一直深深地鐫刻在心底,可以溫暖一生的光陰。詩人還寫了他早逝的姐姐:你是落入人間的流虹/豔了雙親的笑臉/我的啼哭不似你的眉眼/託了清明的雨/寄你人間故事,化作詩箋,對早逝姐姐的心痛懷念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唏噓。

誰把鄉音做枚胎記/生生嵌入胸口之上/一個人守一間老屋/用思念儲存我的過往/任憑腳步流浪/一生記住一個村莊。是的,縱觀漫長的一生,我們只要記住或者只想記住一個村莊就夠了,那是我們精神的原鄉,是夢生長的地方。對一個村莊的懷想,讓我們在風雨兼程的路途中不再孤單,因為心中裝有那一片豐饒的土地,我們常常在夢裡露出深情的微笑。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05、且以柔情付小莊

——讀《小莊物語》有感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詩人艾青說:為什麼我眼裡常含熱淚,是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當讀到《小莊物語》時,便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這句話。

一片江南的土地,一個遙遠的村莊,卻因為詩人深沉而熱烈的愛,噴薄紛湧而出如此量多而優雅的詩歌,我想這中間的一個原因便是:愛。

在詩中,我們看到詩人對父親、母親、祖母、姐姐等家人深深的愛。父親的手、父親病了、父親的電話、母親的白髮、祖母、二爺、新米、補丁、老屋……濃濃的親情撲面而來,不綿的思念環繞於心,欲言又止,一詠三嘆,讓人感慨。最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新米》“想起稻穗般的父親/心擔不起/一粒米的分量”。還有《父親的電話》“母親走了/父親的電話多了/細細想來/我竟很少打給他”。說起親情,我們熟知的大多是讚美母親的,比如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比如冰心的《往事》:“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這些詩都婦孺皆知、耳熟能詳。但都是讚美母親的多。詩人獨闢蹊徑,讚美父親,愛與孝相融相合。新米和荷葉一樣異曲同工,比喻新奇巧妙,既有詩意,亦接地氣,打動人心,讓人共鳴。慈母手中線和父親電話線一樣,母與子、父與子,父親母親發自肺腑的愛、孩子深藏於心的孝,亙古不變的親情,千里真情一線牽。

在詩中,我們看到詩人對中華傳統文化對唐詩宋詞的愛。唐詩宋詞或婉約或豪放,或真率明朗或高曠清雄、或典雅精工或騷雅清勁或密麗險澀,給我們以無窮盡的藝術滋養。摺疊時光、錦瑟流年、十里桃林千畝櫻園、春水池塘、詩酒茶花(組詩)等,都讓我們感覺到了唐風宋韻的優雅氣息,但又融進了小莊的味道、獨特的感受和不同的心聲、創意的表達,讓我們回味無窮。

在詩中,我們看到詩人對自然、土地、村莊深深的愛。所以有了很多寫自然的好詩,包括四季、風景、植物、農事等等。

我從小在城裡長大,所以對於鄉村是陌生的、新奇的、有趣的,所以很羨慕鄉村的孩子,從小有一個不寂寞的、旺盛的、活力的、豐富的童年。於是,春天的布穀鳥、夏天的知了蜻蜓、秋天的螞蚱、冬天的土撥鼠……一個個自然鄉間精靈,伴著月光曲,從澗南而來,從小莊出發,緩緩映入眼簾。是一首首詩,亦是一幅幅畫,更是一處處景,帶著我們進行了一次次美的跋涉和精神的洗禮。山水田園的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寧靜平和的心境,小莊內外融詩情畫意於一體,把人引向秀麗明淨的境界,那境界裡洋溢著蓬勃生機。於是看到了如詩如畫的山村之夜。有春夜、有秋夜、有醒來,尤其是《秋夜》中“誰的故事,顆粒歸倉”,讓我覺得意味深長,意猶未盡。都說詩歌要有意象,要含蓄,這大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吧。

於是,植物因為詩歌的朗潤而更加生動韻味、搖曳生姿。梅蘭竹菊、茅山青鋒、蓮葉、蓮花、蓮藕等荷塘小景,桅子花與鳳仙花這些尋常可見的植物,便也更加豐饒嫵媚、清新可人起來。

風景因為詩歌的定格而不再懼怕消失和改變,即便歲月的滄桑、社會的變革、時光的變遷也不會抹去它們的影跡。於是因為大拆遷而消失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的今天,鄉村越來越少、鄉土越來越遠、鄉愁越來越重的今天,《小莊物語》用文字將美好留住,將小莊作者心目中的最後一片淨土留住、將鄉村留住、將人生久遠。

即便普通平凡甚至繁瑣世俗雜務的生活日常:如買菜、炒菜、洗碗,時間(組詩)一二三,歲月之旅(組詩)等等,也通過詩歌的表達變得饒有趣味、活潑多彩。而琴棋書畫這些脫俗高雅的愛好更是詩歌不可缺少的主題和內容,因此有了聽琴、觀棋、習書、作畫等組詩。在這種不斷重複的表現裡,我們看到了詩歌鏡頭下那些被放大的日常生活的細節,也理解了日常生活的意義。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段落,在這樣的重複裡得到了關注和闡釋,也重新擁有了價值。在漫長的時光裡,最多的、最無聊的也就是日常生活,詩歌賦予了這種日常各種各樣不平凡的意義,也陪伴了我們的日常時光。

尤其是關於農事的詩歌讓我過目難忘,比如寫父親的手,寫釘鈀、鏟鋤、彎犁、月鐮等這些農村常用的傢俱,寫插秧、打穀、割麥、揚場這些一年四季循環往復的農事,勿用多言,父親這樣勤勞質樸善良的農村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蒲扇、竹籃、草鞋這些農村手工便也顯得珍貴起來。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此時,竟也有了許許多多的情致韻味。讓人感慨,真的是無一不可入詩,只要有情懷。

……

於是,薄薄的一本書,

卻親情、愛情、友情、真情相融合。

春夏秋冬、風土人情、農村物舍、故鄉原野相交替。

而充實、而豐富、而蓬勃、而茂盛起來。

所有的一切組成了生活的苟且,卻因為詩歌的提煉和表達,在苟且的生活之外,有了詩和遠方。生活難免坑坑窪窪,但詩歌和文字,卻將這些坑坑窪窪填補平整,甚至美好起來。這就是溫暖和安慰,念想和掛念。這就是無用的美好、文學的美好、文學的意義 。人為之而生活充盈、精神飽滿、理想堅定、信念堅強、希望永生。

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周國平先生說過:“人和動物的生活都是無意義的,區別在於,人無法忍受沒有意義的生活。” 周先生又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自己的靈魂安頓好,讓自己過得有意義。”那麼,再套用魯迅先生的話:人生本來也無所謂意義或無意義,思考得多了,寫得多了,便有了有意義的生活。確實如此,生活是否有意義,無非在於自己的努力和奮鬥。

在娛樂至死、金錢至上的現實社會里,曉春還能靜下心來,數十年來創作詩歌堅持不懈樂此不疲,這幾年來接連出版了《歲月流歌》《小莊物語》《莊裡莊外》三部詩集,真是讓人敬佩和學習,他真的是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努力和堅持、汗水和辛勞,為自己的青春獻上了美好的禮物,為自己的生活打造了有意義的天地。

都說生活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的眼睛,我想,這也適用於詩歌。美是一種力量。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美之於詩人,是靈且美的萬物。萬物靜默如謎,萬物有靈且美。“生活如同一塊棉麻布,帶著世俗、奔波、壓抑、疲倦,但是它內裡的底子是精緻的,好似一塊錦緞,上面繡著喜悅、平和、豐厚、明朗。世人大多迫於生計,過著流俗的日子,心中無依傍。我們應撕開生活外層的布,去欣賞一朵花的盛開,一束陽光的傾瀉,一湖秋水的靜謐……萬物的存在,自有它的美意。融入萬物,生活才會富有質感與深意。”

所以,當我們低頭沉浸於生活的苟且時,也不要忘了經常抬起頭,看看詩和遠方。比如小莊和《小莊物語》。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一棵長滿鄉愁的樹(黃曉春詩歌作品討論會之一)

聞藝金沙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