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姓“農”,路在腳下 ,大有前途

前幾天,我在《今日頭條》發表了一篇《鄉村振興,應該振興什麼?》的文章,受到各方面好友的推薦、關注、評論和建議,很好 ! 這些充分說明關於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戰略意義。它關係全體中國人民的國計民生;關係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究竟怎麼實施和推進?大家一定要群策群力、各抒己見,我的意見是儘管道路有千條萬條,但“三農”姓“農”,路在腳下,大有前途。

一、有大需求、大市場、大發展。

“三農”即農村、農業、農民。我們有廣闊的農村和田野、山川、河流、沼澤等用武之地。;有宏大的連鎖的農業產業、各種產品和市場;有幾億勤勞、能幹、節儉、智慧的農民;有適合各種作業的現代化機械和技術和經驗。因此,我們只要用各種各樣有效的激勵機制,把他們組織起來,調動起來,重點謀劃,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一村一策。發揮優勢。靠山吃山,山有山珍;靠水吃水,水有水 產,我們就一定作好這篇大文章。這裡要重點強調幾點,一是農民不組織起來不行,一盤散沙不行,最好成立三農行業協會。所說的組織起來,不是過去那種人民公社式的政事合一的組織,而是新的農戶加公司的經濟組織,形式可多種多樣,以適合三農發展為取捨。二是不融入市場不行。否則,就掙不到錢,不讓他們拿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更不行。當然,話說的容易,而真正做到確實不易。三是決策者要有統一的部署,指揮督導和督察,責任在縣、鄉兩級政府部門,工作落實重點在農村,決心要大,措施要得力,工作要紮實,信息要及時。四是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實行聯動,工農聯盟、商、企、農掛鉤聯手,建立基地,包區、包塊、包村,利益均得,產、工、供、銷一條龍。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什麼是天,天就是人的腦袋,人的命。中國 有十四億人口,哪個人不吃飯?中國有幾千座縣級以上的城市,有幾億人口在城市,而城市是不產一粒糧食的,人民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和農副產品,這些東西從哪裡來?還不是來自農業、農村和農民?! 還有中國人的飯碗只有端在自己手裡才最安全,最有保障,心裡才最踏實。那些進口的、轉機因的食品儘量少進口、少吃。所以,三農姓“農”,路在腳下,大有作為,大有前途,而且這條路越走越寬廣。

二、不利問題。

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看到,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中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來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因此也導致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思想僵化、禁錮封閉,致使我們落後貧窮潦倒。改革開放使億萬人民注入了新的觀念,新的思想活力,新的經濟活力,新的組織架構,新的技術動能,把農民的積性充分地、極大的組織調動起來,才有了今天全國人民有飯吃,這樣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豐功偉績。然而,日久天長有些人們卻滋長了輕視三農的極端重要性。儘管中央每年都將三農問題以一號文件下發,但各地及各方面的狀況卻參差不齊,隱憂俱在。你說重要,他說次要;隨便佔地,耕地變荒;年輕人不愛種、不願種、不會種地已成常態。尤為甚者,蔑視農村、不愛勞動、反對種地的還大有人在。勞而無功、辛苦受累、無利可圖。農村人都往城市裡跑已成潮流,村子裡老弱婦孺佔多數,一片冷落蕭條。單向鼓勵農民工向城市打工,而不引導城市裡的人去農村創業,這種社會現象很不正常。

三、應該發展什麼?

三農姓“農”,以農為主,首先大力發展種植業。人民需要什麼,農民就種什麼;市場需要什麼,農村就供應什麼。以保證糧食供應、儲備、安全為大局,其次,根據條件,結合耕作傳統,因地制宜加大多種多樣化經濟作物的種植,滿足群眾生活各種需求。還有要大力發展養殖業,這是農村最有前途、潛力、效益的好項目。牛、羊、豬、雞、鴨、水產品,特色養殖等應有盡有。開始起步臺階不要太高,逐步滾動發展,然後,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如先進發達國家的養殖場規模大,用工少,先進化程度高,效益非常好,也是我們應該借鑑效仿的,也是我們的努力發展方向。要大力發展農業產品加工業,把原材料就地消化在當地,這樣的深加工會使農產品價值倍增,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比如說,農民在地裡收穫了大豆或紅薯,在本地製作成豆製品和粉絲,價格就不一樣了,當然要適銷對路,符合市場需求。我還要提及一下三農發展需要一些新思路,大力推進文化傳承興農,生態環境美化興農,旅遊景點興農。農家菜、農家釣、農家樂、花樣品種繁多,應有盡有,吸引遊客,創造效益。

四、要有新思路、新機制、新方法。

要充分調動和鼓勵種田人的積極性,極大的重視糧食問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國家要大力讓利給農村、農業和農民,讓他們有利可圖,有錢可賺,要千方百計地扶持幫助他們,這樣他們就不會棄家舍業地遠走他鄉打工去了,而且安心在農村種地。國家要把三農作為產業、職業和事業,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應該承認,中國是世貿組織成員,在全球範圍內,市場經濟貿易竟爭十分激烈,對中國的三農衝擊殺傷力很大,大量進口農、副產品,這是對三農的一個危協。我們不搞經濟壟斷,但也要保護本國的利益,三農必在其中之重。

事情千頭萬緒,問題確實不少,必然困難重重,但這項工作非幹不可。還有一些與三農有關的問題,如供己側問題,道路交通、小孩上學、醫保養老等相關聯的諸多問題,都是要在三農發展工作中一併解決。

庚子之年,多災多難。華夏民族,越挫越堅。疫情過後,三農鉅變 !

張俊魁二零二零年四月三日農曆三月十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