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

說起“清明”,不管垂髫孩童、還是龍鍾老太,都會吟起這首詩。

這一天,我們低頭追思永逝的親人。這一天,我們抬頭邁向生機綻放的春天。

今年的清明時間是2020年4月4日 ,農曆庚子年,三月十二,星期六。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

在古人的觀念裡,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後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基本主題。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節氣起源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華

此時桐樹開始開花。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二候田鼠化為鴽

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田鼠為至陰之物,鴽鳥為至陽之物。田鼠化為鴽,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三候虹始見

虹為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節日起源

清明後來變成了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已也無力站起。隨臣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的一塊肉,煮了碗肉湯讓公子喝下,重耳知道實情後,感激地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結果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 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用艾草汁或者是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 清明果

安徽、江西等我國南方省份多在清明節吃清明果。清明果和青團相似,但略有不同。其一,清明果多為餃子型。其二,清明果裡面的餡多為五香乾、筍乾等,是鹹的;青團則是以豆沙甜口餡為主。其三,清明果通常用鼠麴草,而青團喜歡用艾草。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和青團的原料一樣,也用糯米,艾草汁。形狀上略有不同,多會壓成扁圓狀。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 子推蒸餅

俗稱蒸餅,是山西地方的傳統食品,據說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子推蒸餅,相傳是寒食節流傳下來的一種熟食,人們為了紀念忠誠堅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這一天,不舉煙火,也不進熱食,所以這一天便被稱為寒食節了。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 螺螄

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 粽子

看到粽子,你是不是不禁會懷疑是不是跑錯了場?然則並沒有,要知道,最開始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現在,塘棲、長興、吳江一帶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風俗。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 桃花粥

除了上面幾種流傳至今的清明傳統美食,古人還會在清明節以新鮮之桃花瓣煮粥,熬成一碗桃花粥。唐馮贄《雲仙雜記》詩云:“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桃花粥。”

清明節丨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次一次的想念。

清明祭祀是一種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記住遠去的人。

自古清明遊,騷客賦閒愁。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帶著家人走進遠山近水的田園村落,沐浴清新秀美的春日風光,珍愛世界,學會感恩。

人生不長壽,何事不重來?

自嘆人生短短几十載,不憶往事看祭臺。然而身後靈臺一柱香,兒孫晚輩情意長。笑呵呵的談古論今,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世有代謝,枉自多煩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