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為什麼說甲之良藥,乙之砒霜,他人的做法常不適合自己

導讀

尼采說“甲之良藥,乙之砒霜。他人的做法常常不適合自己,”這對今天熱衷於閱讀成功者傳記的人們來說有何啟發?為什麼說答案就藏在問題當中?面對難題時有哪兩種有價值的思考方法?


尼采為什麼說甲之良藥,乙之砒霜,他人的做法常不適合自己



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即便讀再多的方法論,即便學了著名企業家與富人的做法,也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這是理所當然的,甲之良藥,乙之砒霜。他人的做法常常不適合自己,


01

我們今天很多的創業者,瘋狂的追捧、去崇拜、去迷戀一些成功的企業家,這裡面有好的作用,也可能有負面的、可怕的後果。

為什麼這麼說?

四十幾年的人生經驗和對周圍的老闆們、企業們的成敗得失進行觀察分析和總結後,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

成就和毀滅一個人的,往往是同一個力量,同一個因素。


尼采為什麼說甲之良藥,乙之砒霜,他人的做法常不適合自己

時間常告訴我們,今天成功的力量十有八九也是日後毀滅人的力量


好多老闆,因為跟政府走得近,跟某些官員走得近,獲得了發展的機會。日後又因為和官員走得近,而為企業帶來了滅頂之災。

有的老闆有魄力,敢賭,別人不敢幹的事他敢幹。勇於借債,讓企業快速發展,快速膨脹。

而最後又因為他的魄力過大,因為他的舉債過多,讓企業從雲端跌落。讓自己從一個被人崇拜的偶像,變成過街的老鼠。


02

其實哪個人的成敗,不都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才產生的呢?這個世界上,唯有一樣東西永恆不變,那就是變。

時空環境隨時都在發生變化,就像尼采說的:甲之良藥,乙之砒霜。

如果我們今天再去學馬雲,學馬雲當初的一些做法。不僅我們自己變不成馬雲,我們可能自己要變成浮雲。為什麼?因為時空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


尼采為什麼說甲之良藥,乙之砒霜,他人的做法常不適合自己

書寫成功者傳記的筆很可能變成追隨者自殘的刀劍


再有,世界上有兩件東西很可怕,第一件是軍人的槍桿子;第二件是文人的筆桿子。哪一個老闆,他的傳記也好,他的經驗分享也好,不是被美化了的,甚至有些是被篡改。

有意無意的,今天中國商界,也開始了造神運動,把很多企業做大的老闆美化成經營之神。我們可以去讀他們的傳記,可以去讀他們的模式,但千萬不能太當真。至少也有質疑,至少要有保留。


03

所今天這個時代資訊空前發達,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到各種各樣的消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能獲得,非常多的知識和非常多的訊息。越是這樣,獨立思考,不去盲從,就顯得越發的珍貴和難能。


尼采為什麼說甲之良藥,乙之砒霜,他人的做法常不適合自己

答案都藏在問題之中,千萬別盲從別人的思考

因為自己一直在幫很多企業,去解決營銷上面、經營上的難題,而且是以外腦的角色出現。

時間長了就會發現一件事情。所有的答案都藏在問題之中,我們沒有必要花那麼多的精力,去學習別人過多的經驗,而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解剖問題本身。


04

從問題當中尋找答案,有兩個經驗,第一個經驗是,從最想要的結果開始進行逆向思考。

我想要的結果是什麼?實現這個結果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假如結果是A,A的前提條件是B,那要想有B必須做到什麼?那可能是C,那C要想變成現實,還需要做什麼呢?可能是D。

從最想要的結果出發,就可以把那些細枝末節的、不重要的、次要的東西,把它刪除掉。


尼采為什麼說甲之良藥,乙之砒霜,他人的做法常不適合自己

跳出當下的問題,從自己最想得到的結果出發逆向思考


第二個經驗是,一定要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問題,不能苛求完美,不能光想著勝利,還要為最壞的情況做最好的準備。

我們渴望那個最理想的結果出現,但是計劃往往沒有變化快,怎麼辦?

自己最不能接受,最不想看見的結果是什麼?把它列出來。這個結果,會在什麼前提條件下發生?仍然是一步一步地問自己,怎麼能讓這些前提條件不變成現實?

其實一句話,就是少去關注別人的經驗教訓,把更多的精力聚焦於問題本身,從結果出發,一分為二的看問題,讓問題自己給我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