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否和漢初蕭何一樣,精於內政政治,帶兵打仗卻一般般?

0詩意0769


大家好,我是阿柴歷史筆記。

我並不認為諸葛亮諸葛亮只精於內政而不擅長於軍事,諸葛亮無論是在政治還是軍事方面那都是頂尖的存在。輔佐劉備的過程中,劉備對他的話幾乎言聽計從,進而在戰略上落於下風的蜀漢政權並沒有那麼早滅亡。從這幾個方面闡述一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

  • 劉備三去臥龍崗,詢問天下之事,劉玄德和孔明初次見面的這個故事也被後人稱之為《隆中對》。

諸葛亮審時度勢,分析當世天下形勢,三分天下的局面在後來也得到了印證,他告訴劉備先取荊州,再取益州形成鼎立之勢然後再圖取天下。這種戰略構想的提出足見諸葛亮在軍事方面卓越的才能,這種遠見思想也為蜀漢王朝在亂世中爭得一席之地。

  • 當時盛傳臥龍鳳雛得其一即可得天下,這並不是外界吹出來的,能在早期提出三足鼎立之勢的他無論是在軍事還是政治方面都像是一個職場老手,何況諸葛亮之前只是一個隱居山林的居士。

赤壁之戰大顯身手

“草船借箭”的典故我們熟讀於今,

當時孫劉聯合抗曹,諸葛亮憑藉東風之勢不動兵戈接了十萬只劍,這位後來赤壁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想當時諸葛亮是立了軍令狀的,明明知道如果沒有東風之勢,何以完成軍令,從這點看來,諸葛亮過人的本領,以及曉通天文地理的能力是蕭何所不能比擬的。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很多,倘若沒有諸葛亮,赤壁之戰能否勝利不得而知。雖然還有很多客觀因素,但是終究不可否認諸葛亮在這次戰役中發揮的作用。

白帝城託孤之前

劉備報仇心切,舉七十萬大軍攻打東吳,以慰桃源結義之情。然而在出兵東吳時,諸葛亮數次勸諫,認為此事應從長計議。

雖說劉備圖取漢中之後士氣大漲,但是你再進行一個大規模的戰役,一方面劉備自己顯得有些膨脹,另一方面士兵的士氣雖然持續高漲,但是驕兵必敗啊。諸葛亮在劉備伐東吳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必敗無疑了。諸葛亮在劉備伐吳的過程中糧草的保障一直源於諸葛亮,並未因糧草短缺產生一系列的後續問題,說明諸葛亮在做後勤部長的過程中絲毫不比蕭何差。

白帝城託孤之後

諸葛亮深知幾十萬大軍的崩潰,勢必會帶來殺身之禍,無論是東吳還是曹魏都可能一舉消滅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

但諸葛亮也知道無論是東吳還是曹魏都不敢貿然來犯,修書給東吳求和是正確的選擇,諸葛亮知道曹操雄心遠大,何況以前的遭遇已經讓諸葛亮看清了曹操的人設,於公於私他都會選擇東吳。聯弱抗強的戰略思想在當時非常的受用。這都是諸葛亮戰略思想的一部分。

出師北伐

諸葛亮為了北伐,做了很多工作。無論是各項惠民政策的頒佈還是平定西蜀鞏固政權。諸葛亮做的太多了,西蜀的政治經濟建設都得靠諸葛亮。

《出師表》記載: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為蜀漢政權操碎了心啊,縱觀歷史上那麼多的忠臣,能做到這樣的能有幾個人,幾乎無出其右啊。北伐雖然遭遇碰壁,但北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說諸葛亮慘敗,在城池得失上,在擊殺敵方大將上都能顯示諸葛亮的能力,只能說諸葛亮取得的效果不佳。無論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多個方面限制了諸葛亮。

總結

諸葛亮的存在使劉備政權在亂世之中爭得一席之地的法寶,諸葛亮不只是劉備生前的軍師,更是後期西蜀政權的實際操控者,有謀略有才能還能統將領兵,這些在蕭何的身上並沒有太突出,不同時代孕育出不同時代的人,亂世之中大顯身手的人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我是阿柴歷史筆記,期待您的關注。


阿柴歷史筆記


諸葛亮既精內政,又是足智多謀的軍事家。治理內政,事無鉅細,必然親躬。他在時,宦官奸臣不敢妄動,就連劉禪也不能肆無忌膽。軍事上,佈陣用兵,也在其他將才之上(不舉列)。張良長於內政,只知用才勤政,不曾陣前用兵。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諸葛亮與蕭何不同,既精於內政、又謀略高超,也有帶兵之才,也會運用計謀屢破強敵,只是謀略還不足,才會六次北伐卻最終功敗垂成含憾而死。


小龍女5505


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分析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到底如何。

我的結論是諸葛亮本人並不具備統帥三軍完成天下一統的軍事能力。

這個問題其實在歷史上早有定論。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卻未必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有過16字的經典評價:治戎未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意思就是說:諸葛亮最大的長處是他的政治才能,其中尤其是民生方面。在軍隊管理上的才幹要優於他的出謀劃策。

所以說諸葛亮其實區別於漢初三傑中的張良——運籌帷幄,韓信——決勝千里。而類似於相當於後勤部長的蕭何。

其實瞭解一個人的往往就是同時期他的對手,那麼司馬懿又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司馬懿在蜀軍撤回漢中後層巡視諸葛亮的軍營,佩服的說天下奇才也。這正是通過看出諸葛亮能將十餘萬人的部隊管理的井井有條而發出的。

而對於諸葛亮的用兵戰術司馬懿另有評價,《晉書·宣帝傳》記載,司馬懿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也就是說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志大才疏,不懂得尋找機遇,謀劃很多卻缺少決斷,喜歡管理軍隊卻不懂得隨機應變。再結合以錯失“子午谷奇謀”等諸多北伐戰爭中的失誤,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好的軍隊管理者但是卻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


易燃文史


這兩個人各有所長,我們從軍事、政治、管理、戰略四個層面進行分析。

軍事:毫無疑問,諸葛亮高於蕭何,而且遠遠高於蕭何。在軍事方面蕭何只有一個方面勝過諸葛亮——後勤。劉邦打了這麼多年仗,一直在失敗中掙扎,但是還能最後消滅項羽,就是靠蕭何牛逼的後勤保障,從糧草,軍械,兵員補充。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劉邦對蕭何的評價。這是相當高的一個評價。

但是蕭何的軍事作戰能力幾乎為零,行軍打仗這個蕭何不善長。反而是諸葛亮,軍事部署、行軍打仗、排兵佈陣,多兵種交叉作戰;平日裡生活中還能發明一些小玩意,讓敵軍苦不堪言。當時蜀國國力弱於魏國,但是單兵作戰能力蜀兵卻大於魏兵,可見諸葛亮的軍事訓練能力;但是蕭何從未進行過軍事訓練。還有就是諸葛亮的發明的小玩具——諸葛連弩;這玩意相當於是半自動化步槍,好比用衝鋒槍對戰單發的來復槍;還有絆馬釘,這玩意大家可以把他理解為圖釘,你扔一把在地上,尖朝上。馬蹄子踩上去後,就跟你踩圖釘上一樣;還有木牛流馬搞運輸、孔明燈。陣法有著名的八卦陣,這都是諸葛亮牛逼閃閃的傑作,六出祁山打的魏國無處可逃。這些都是蕭何無法做到的。

政治:政治上,諸葛亮和蕭何各有千秋。為何這樣講,諸葛亮勝在外交,蕭何勝在內政。諸葛亮進入蜀國之後,在治理社會上,法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諸葛亮在外交上,尤其是在孫劉聯盟這個戰略制定上,體現了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在推動孫劉聯盟達成的過程中,其外交水平可見一斑。而蕭何在治理蜀地的時候,主要靠的是他自己,其他的人也是協理蕭何;在外交上,蕭何的建樹也沒有諸葛亮那麼大,因為蕭何更多的工作是在做後勤保障,外交工作大多是張良在做。但是蕭何對劉邦的影響是巨大的,蕭何的建議能夠左右劉邦的決策,尤其是在劉邦彭城大敗後,蕭何能夠讓劉邦重新站起來恢復信心和項羽接著打,但是諸葛亮卻沒能成功勸阻劉備伐吳,導致蜀國元氣大傷;還慨嘆“若法孝直在,定能阻止陛下伐吳”。

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頂層制度設計,蕭何完勝諸葛亮。為何這樣講?蕭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會制度,大家都知道“蕭規曹隨”這個成語吧,就是蕭何制定的規矩,到了曹參做丞相時,一點都沒動。為啥?因為蕭何制定的體系太完備了。然而諸葛亮卻沒有這樣的傑作,所以這一項蕭何完勝諸葛亮。

管理:在管理上,二人各有千秋?兩個人的管理方式不同,蕭何是放權;諸葛亮是事無鉅細,都要自己過問,為了報答劉備的信任。在選拔人才上,蕭何勝過諸葛亮,在處理具體事務上,諸葛亮蕭何平分秋色。看看蕭何選出來的一個人才——韓信,諸葛亮也發現了一個人才——姜維。韓信的戰鬥力多牛逼,打王者榮耀的人都知道吧,歷史上的韓信打仗更不要說了,兵仙的稱號不是白叫的。另外,蕭何的門客裡也是人才濟濟。比如劉邦在前線不斷派人慰問獎賞大後方的蕭何,門客提醒他,這不是因為你後勤做的好,是因為漢王擔心你做大,架空他。蕭何慌了,門客說,你把自己的侄子兒子送到前線,請漢王鍛鍊他們,這樣你家就安全了。蕭何送了自己的子侄去了後,果然漢王大悅。這一點,說明蕭何身邊是人才濟濟,碰到什麼事情,總會有人才給出主意,而且是正確的注意。反觀諸葛亮,身邊人才凋零,全靠他一個人全力維護。後期出兵的時候“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見人才凋零到什麼程度了,自己選用的馬良,失街亭,蜀國喪失了戰略時機,此後,蜀國攻破魏國難如登天。管理上,朝內的李嚴對自己不忿,兩個人的想法相左。這一點和蕭何比相差甚遠,蕭何在管理內政的時候,人們都服,為啥,蕭何能夠選人才,用人才。

再看看經濟方面,蕭何管理起來可以說是井井有條,諸葛亮也是如此,但是諸葛亮不能夠像蕭何那樣,因為他的精力不夠。

戰略:諸葛亮勝過蕭何,為何?戰略層面,蕭何對於劉邦並沒有過太多的建議。戰略層面,劉邦主要是靠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對天下的形式看的透徹,分析的到位。而諸葛亮,更牛逼,還未出山,隆中對就能夠確立三分天下的戰略目標,孫劉聯盟的戰略,都是諸葛亮的大手筆。

PS,諸葛亮還有一個很牛逼的是,文化和奇門遁甲。易經八卦等等,在諸葛亮這裡運用自如。

蕭何和諸葛亮都是千古奇才,尤其是諸葛亮。這兩個人放一塊比較,顯然不太合理,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時代背景。以上四個層面是我們能夠跳出時代背景來做類比的。蕭何不像諸葛亮,什麼事情都得自己做,自從劉備死了以後,蜀中的人才就凋零了,全靠諸葛亮一個超級CPU來支撐,熬得他油盡燈枯。而蕭何發揮了自己的強項,進行頂層制度設計,這一項遠遠勝於諸葛亮。但是每一個時代都有他需要的東西。





華嚴


這倒不是。蕭何對於劉邦而言,更像個後勤大管家;而在劉備這裡,諸葛亮的職能那可就非常多元化了(注:以下內容均依據正史、而非演義):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提出了《隆中對》,為日後蜀漢政權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他是一位頂級的戰略家;

白帝城託孤之前,無論在荊州,還是在成都,諸葛亮主要負責後勤工作,如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聯絡東吳,並沒有借東風、借箭的業務;此戰後,劉備“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而在拿下益州後,劉備外出打仗時,“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在這兩個時期,陪同劉備打仗的起先是龐統,後來是法正,基本上沒諸葛亮什麼事。

而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除了操持內政外,主要工作是帶兵南征、北伐。而且根據其出征的表現來看,他稱得上是一位優秀的統帥。下面大致梳理:

一、攻心為上,平南中四郡

公元223年,得知劉備死於白帝城,益州郡的地方豪強雍闓煽動叛亂,並向外聯絡東吳,南中四郡紛紛起兵響應。從本質上說,這是一次四川土著趁亂針對外來劉備勢力的軍事反抗。

內外交困,不過諸葛亮並沒有硬來,他對內閉關息民、力求讓百姓豐衣足食;對外剋制仇恨,審時度勢與東吳恢復連和。待形勢穩定後,他於公元225年正式率軍南征。

在出行時,前來送行的馬謖提出這樣的建議:“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而諸葛亮也採納了這一方案,他一路勢如破竹,在斬殺雍闓後,對在當地頗有威望的孟獲七擒七縱,終於使對方心服口服(《資治通鑑》有有這一情節,但《三國之》中並無)。

從此之後,南中四郡安心歸順,成了蜀漢政權的後勤糧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可謂讓人眼前一亮。

二、首次北伐,受阻街亭

公元227年,諸葛亮率大軍北駐漢中,策劃北伐;臨行前,他獻上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出師表》。

第二年,諸葛亮聲東擊西,揚言出斜谷取郿(陝西眉縣),讓趙雲、鄧芝率疑軍牽制曹魏大將軍曹真;而他自己則攻打祁山。史書稱,諸葛亮率領的蜀漢軍隊“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曹魏的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全部望風而降,關中震動。

眼見形勢急迫,魏明帝曹睿親自鎮守長安,命名將張邰迎戰諸葛亮。接下來的情節我們就很熟悉了,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蜀漢軍隊前進的勢頭被阻,諸葛亮只得帶著曹魏千餘戶百姓回師漢中(補充人口)。

一些朋友認為諸葛亮在此戰中沒有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所以顯得軍事才能平平。實際上這只是咱們一廂情願的想法,後世的軍事家在對此戰進行推演時,絕大部分都認為魏延的戰術成功率極低,並且從曹睿後來親自趕赴第一線來看,也證明了長安絕非精兵五千就能拿下的。

第二次北伐,糧草不繼、有序而退

同年冬,得知曹休在東線敗給孫權,曹魏大軍前去救援、關中薄弱,諸葛亮發起第二次北伐。

這次出征,諸葛亮兵出散關、圍攻陳倉,曹真竭力抵抗,蜀漢軍隊糧草不繼而還。

一般來說,大軍後撤時最容易出亂子,魏軍也抱著這個想法,因此大將王雙率精騎追擊,寄希望於佔個大便宜。但沒想到的是,蜀漢軍隊無論進退皆軍令嚴明、行動有序,魏軍便宜沒見著,卻被諸葛亮大敗,領軍人王雙也被當場擊殺。

第三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

公元229年,諸葛亮派陳式攻佔武都、陰平。曹魏魏雍州剌史郭淮迎戰,得知諸葛亮親自出馬後急忙回撤,蜀漢得以平定二郡。

第四次北伐,仍舊因糧草而退,回撤途中擊殺張郃

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三國志》稱他“以木牛運糧”,估計這就是木牛流馬的來源。蜀漢軍隊司馬懿、張郃在祁山僵持不下,最終因糧盡而不得不退兵。

不過這次名將張郃也犯了當初王雙同樣的錯誤,他趁勇追擊蜀漢軍隊,卻被對方射殺。連續兩次同樣的案例告訴我們:諸葛亮帶領的軍隊,在回撤時一樣具有殺傷力,千萬別“趁勇追窮寇”。

第五次北伐,星落五丈原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十萬兵出斜谷,約定與東吳東西夾擊。《三國志》稱他這次“以流馬運”,並且分兵在當地屯田,寄希望以此解決之前的後勤問題。

曹魏的反應也很快,搶險佔據有利地勢,雙方在渭水之南相持百餘天。八月,諸葛亮因病在五丈原去世,蜀漢軍隊拔營回撤。其後司馬懿查看蜀漢軍隊留下的營壘時,對於老對手的行軍佈置、協調能力大為讚歎: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與《三國演義》中呼風喚雨、空城計等神奇橋段不同,正史中諸葛亮率軍出征並沒有出奇制勝的案例,但他帶軍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進退有序,面對佔據主場之利、後勤保障更佔優勢的魏軍,蜀漢軍隊極少因戰鬥本身而落敗。面對後勤運輸的短板,諸葛亮可謂想盡了辦法;可惜天不遂人願,五丈原相持之際因病去世,確實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德才兼備的人物,在任何時代都值得人們尊敬。


正史漫談


諸葛亮精於帶兵打仗用兵從不冒險是個優繡的軍事家在政治上也。政頗有見術。傅助劉成就天下三分。中國軍事史上少有的軍事家政治家。一篇出師表鼓舞中國後世軍人殺敵報。國。蕭何只能算是一位政治家。傅助劉邦縷縷獻策。推薦人才傅助漢室功不可默


老百性權益


【諸葛亮的智慧謀略和軍事才能遠超漢相蕭何,奈何天命難違壯志未酬淚滿襟】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而奇特的時期。其時,豪傑並起,群雄逐鹿,社會分崩離析人民離散遭殃。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國難思良將。戰亂之下,也湧現出眾多出類拔萃、智勇過人的英雄豪傑和傑出人物。諸葛亮,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魏蜀吳三國割據稱雄,對峙鼎立五十餘年,長達半個多世紀,作為蜀漢政權的一代名相,諸葛亮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發揮了舉足輕重、無與倫比的特殊作用,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和發展進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封‘’忠武侯‘’。早年躬耕南陽,智慧過人,風流倜儻,本領卓然超群,名聲在外遠播千里。蜀漢先主劉備三顧茅廬,請教治國良方計策,邀請出山助力輔佐,共襄大舉。一番誠意感動,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預測天下大勢,確定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興國安邦之策,26歲年輕有為的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

創業之初,並非一帆風順,形勢不利,勢單力孤,雖然有劉玄德厚待禮遇,頓感如魚得水,晝夜問計,相談甚歡。但是桃園三結義的關、張對孔明先生並不服氣,心生嫉妒不滿,甚至於等著看他的笑話。

諸葛亮不愧是人中龍鳳,身懷絕技。他沉著冷靜,不急不躁,胸有成竹,穩操勝券,有條不紊推進實施計劃。先是向玄德主公請要了尚方寶劍,開始發號施令,循序漸進,燒開了自己的‘’三把火‘’。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曹軍夏侯惇幾萬兵馬所剩無幾落荒而逃,初露鋒芒,關張二人震驚欽佩心服口服,為合力拼搏開創蜀漢基業打下了良好基礎;第二把火,火燒新野,曹軍曹仁、曹洪所帶十萬兵馬再陷大敗,徹底扭轉穩定了大局;第三把火,火燒赤壁,這是三國演義全篇故事中的重頭戲,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諸葛亮充分施展宏圖抱負,亮出錦囊妙計和奇招絕活,周旋遊走穿梭奔忙,聯合周瑜、魯肅等人,為劉備、孫權策劃組成戰略聯盟,舌戰群儒,蔣幹盜書,草船借箭,黃蓋苦肉計,鳳雛龐統為曹操獻出戰船規模連環計,火燒戰船,華容道捉放曹,三國演義最精彩的部分,基本都在赤壁之戰前後。尤其是在周瑜巧妙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獨缺關鍵因素一籌莫展之時,孔明登門向周指明巧借東風的絕佳計謀,解決了這一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性難題:天氣和風向風力。孫劉聯軍精心準備,終於贏得了赤壁之戰的空前偉大勝利,曹操八十萬軍隊土崩瓦解一蹶不振,從此一戰奠定了長期三國鼎立、對峙割據的局面。

諸葛亮不僅是謀略家、政治家,也是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周易八卦,星象占卜,氣象科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幾乎是神機妙算的活神仙,千百年來,他也成為中國民間傳說故事裡最聰明睿智、智謀過人的智多星和最傑出的智囊代表。人們常說的“事後諸葛亮——放的是馬後炮”、“開諸葛亮會集思廣益”、“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就是很好的佐證。起源於諸葛亮出山後奇招疊出、展示才幹、樹立威信、建立功勳的燒三把火,逐漸演變為“新官上任三把火”,意為迅速施展抱負計劃、露才立威之意,至今影響後世,流傳甚廣。

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使是諸葛亮有著絕頂過人的超好妙計,也畢竟難以改變天下大勢,扭轉乾坤,他憑藉卓爾不凡的謀略才能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頂風逆水艱難前行,終於成功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之後六出祁山,不辭艱辛頻繁艱苦征戰。先帝劉備在白帝城臨終託孤後,他殫精竭慮內政外交日理萬機,鞠躬民粹死而後已。最後兵敗五丈原,抱憾赴黃泉,‘’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因此,如果與單純以智慧謀略、識才用人,調集糧草後勤保障輔佐皇帝的漢初名相蕭何相比較,諸葛亮的政治、外交綜合素質和軍事才能,筆者認為,無疑要遠遠高於後者。不知大家以為如何,不妨討論交流。


紅旗漫卷原野


不一樣,諸葛亮也精於帶兵打仗,如草船借箭。火燒曹營,空城計等


愛人生


不一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天時,地利,人和的先決優勢,皆被曹魏佔有。天下大勢,早己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