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這個雅號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竹林七賢”這個雅號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都說魏晉風流,而竹林七賢是其一面精神旗幟,被後人神話般膜拜。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竹林七賢,對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與思想,都產生過大而深刻的影響,青史留芳。民間流傳,他們或仕或隱,仕隱兼得;或愚或智,大智若愚;或嗔或怒,不形於色;或愛或憎,愛憎分明。無論喜悅與痛苦,無論反抗與糾結,都保有一份人格的魅力與尊嚴。他們逍遙著人文精神,詩意著自由,彰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竹林七賢”這個雅號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嵇康)

一、竹林七賢是幾個人?

竹林七賢,是幾個人?

似乎這是一個淺顯的認知,也是大家都接受的常識。然而,嚴格意上說:“是也不是!”

說“是”,是因為這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這七個人分別是嵇康(《世說新語》中說: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咸、王戎。

竹林七賢,以嵇康、阮籍與山濤為首,其中的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從中可以看出,“七賢”是兩代人。

七人已經來歷清晰,為什麼又說“不是”呢?


“竹林七賢”這個雅號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探起源頭,最早是以年長的嵇康、阮籍與山濤結伴“竹林之遊”,開始並不是這七個人,當時隨遊的還有嵇康的好朋友呂安。

這個呂安,是嵇康的摯友,他與嵇康的關係遠比王戎等人更親密。隨著交往,與山濤、向秀關係也非同一般,在這些人中頗有聲望與地位。還有一個叫袁準,字孝尼,陳郡扶樂(今河南扶樂)人,亦當時名士。此人與嵇康、阮籍等人多有往來。其中比較有名的還有嵇康的兄長嵇喜、嵇康的朋友阮侃、阮種等人。

所以不一定是七個。


“竹林七賢”這個雅號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二、竹林七賢誰命的名?

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給出解釋:《論語 • 憲問》中說: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闢報,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孔子稱“賢者”“七人”,便被後世定名“竹林七賢”,也僅是一個概數。

《三國志 • 王粲傳》注引東晉孫盛《魏氏春秋》說:“(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遊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

這段資料告訴我們:這七個人以嵇康為首,常在嵇康居住的河內山陽縣(今河南省修武縣)一個叫“竹林”的地方雅集。


“竹林七賢”這個雅號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東晉隱士、又是當時名畫家戴逵,與嵇康是同鄉,特意寫了一篇《竹林七賢論》,讓“竹林七賢”之名得以廣泛流傳。

《世說新語》的作者、南朝劉宋時人劉義慶,多記“魏晉”間事,書中收錄了許多“七賢”的軼事,他說:“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年皆相比,康年省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因此,這個鬆散的文人圈子,他們本身也沒有喊出什麼“七賢”之類的口號,而是後人加上的。


“竹林七賢”這個雅號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三、“竹林”是什麼地方?是否有竹子成林?

“竹林”是以嵇康為首的幾個人常常聚會的地方,其地在“河內之山陽縣”,有專家考證,即今天河南修武縣雲臺山一帶,是當年嵇康隱居的地方。

“七賢”前修飾“竹林”,這是一個真實的地名還是一種文化符號?

留意這“七賢”的詩文,幾乎沒有提到“竹子”,假如當時他們聚會就在竹林間,不能不對竹子產生“感情”,就是家在山陽的嵇康,我們從他的詩文中幾乎找不到“竹子”的字眼。


“竹林七賢”這個雅號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嵇康去世後,他的摯交向秀寫了一篇紀念嵇康的文章《思舊賦》,寫到山陽舊居的情況,也沒有說到竹子。

由之,“竹林七賢”是後來的人們賦予的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概念,和現實中自然界竹林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竹子,挺直、秀雅,坦然如豪邁的男人,瀟灑如偉岸的君子。剛直不阿,不亢不卑,“枝橫雲夢,葉拍蒼天,及凌雲處尚虛心。”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化身。於是,後人以“竹林”喻“七賢”,象徵一種風骨與傾慕。


“竹林七賢”這個雅號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作者簡介】常志梅,甘肅臨夏人,喜歡音樂、文學。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