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與飲酒作樂,醉叫、醉舞、醉笑,愛誰誰

魏晉時期,出現了不少名士,他們不拘理解,放浪形骸,談玄論道,飲酒作樂。他們對酒禮的看法與儒家大不相同。魏晉時期的名士,以體現醉態為榮。有的醉叫,有的醉舞,有的醉笑,這就是所謂的魏晉風度。比如顏延之,飲酒談議,喧譁不絕。

竹林七賢與飲酒作樂,醉叫、醉舞、醉笑,愛誰誰

竹林七賢,乃七位名士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因而得名。劉伶整日醉酒,堪稱“飲壇北斗”,喝酒論段必得以此公為標杆。民間有“杜康美酒,醉伶三年”的傳說,民間更是賦予劉伶“有酒以來第一飲者”的美譽。

竹林七賢與飲酒作樂,醉叫、醉舞、醉笑,愛誰誰

劉伶:醉死埋我

後世酒店為此還寫了一副對聯,“賈島醉來非賈島,劉伶飲酒不留零”,說的就是劉伶嗜酒如命啊。劉伶常乘鹿車漫遊,車中無物,唯有一大壺酒,車後童僕肩扛鍤隨之,劉伶對童僕說:“我走到哪兒,醉到哪兒,死了就挖個坑把我埋了。”酒佔據了劉伶全部生活,以至其妻不忍其亂醉,乃盡毀酒具,潑其酒,劉伶乃道:“吾不能自禁,惟當祝鬼神誓耳,便可具酒肉。”其妻信以為真,乃擺酒肉以告,劉伶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乃飲酒吃肉,隗然復醉,堪稱標準之酒徒。劉伶的嗜酒如命除了從酒中獲得歡愉之感外,更主要的是以酒作為抗爭現實的武器。追求的是自由自在,個性曠達,以酒為樂的人物。而痛恨的是所謂“貴介公子、縉紳處士”“奮袂攘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的虛偽作態。南朝顏延之在《五君詠•劉參軍》中說劉伶:“鼓鐘不足歡,榮色豈能眩。韜精日沈飲,誰知非荒宴。頌酒雖短章,深衷自此見。”非常真實地說明了劉伶以嗜酒荒放與禮法名教相抗衡的事實。

竹林七賢與飲酒作樂,醉叫、醉舞、醉笑,愛誰誰

竹林七賢中的另一人阮籍,也是飲酒高手。阮籍的理想與殘酷現實有著巨大差異,以至阮籍以不同於常情的行為,只能藉助酒的形式以抒發其深沉地苦悶與不平。阮籍性情至孝,其母去世,乃飲酒一升,舉聲一號,吐血數升;其母歸葬,飲二斗灑,與母訣別;有客弔唁,散發箕踞,醉而直視。鄰家有一少女美麗可愛,當壚沽酒,阮籍前往飲灑,醉而臥於少婦之側;兵家之女才貌雙全,未婚而夭,阮籍與之無親,乃攜酒哭而拜祭;司馬昭欲為子司馬炎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乃大醉六十日,使之無暇言之。阮籍的生活中處處有酒,處處要酒。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他的適性放曠與叔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酒的依賴雖略有不足。但仍是嗜酒之徒。他常常飲酒不用杯觴斟酌,而以大盆置酒,眾人圍成一圈,相向酣飲。一次,一群豬聞到酒香也來共飲,阮咸不但沒將豬趕走,反而來個人豬共飲,其荒放可謂達到極點。這種放浪不羈地對個性、個體的肯定,正是對虛假名教,黑暗現實的強烈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