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廣州深山裡的范仲淹後人:高平門第,將相家聲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廣州花都區王子山汶塘村

一眾范仲淹後人

仍舊吟唱著先祖的名句

如今留在大山深處的

仍舊是老宅、老人

還有範氏家訓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王子山下汶塘村的地理環境

<strong>范家大宅深藏山中

近日,記者驅車沿著樂廣高速,在王子山出口下,順著山間的小路,來到王子山。在道路一旁,一間水磨青磚大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這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二十七世孫的祖屋,是範氏族人的驕傲”,仍舊留守的范家老宅的範伯介紹,“老屋主人範鎮楊屬最小房,用茅草搭建了一間簡陋的茅寮(茅草棚),然後出走清遠市源潭鎮經營木炭生意,賺了第一桶金後回來,在原搭茅寮的地方建了現在的老屋,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strong>兄弟倆堅守老宅

這個范家大宅建築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寬約20米,深約15米。記者走近范家大宅,青磚、黑瓦片,花崗岩門夾,人字封火山牆,天井花崗岩條石鋪地,這些無不一彰顯老屋曾經的繁華、猶存之古韻。

聽說這裡要搞旅遊開發,村裡的房子都拆遷了,許多村民都搬走了,只剩老屋一個孤獨的身影與巋然不動的王子山遙相呼應。而與老屋一起堅守的是70歲和68歲的範玉池、範錫權兄弟倆。

堅守從來不需要理由,兄弟倆選擇了留下。據他倆介紹,大宅始建年份不詳,推敲有200多年,因有5間房並列排序(中間一廳,兩邊雙房),名曰“五龍過脊”,建房時有兩個兒子,設兩個廚房,所以也叫“二字屋”或“二嗣屋”。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strong>鎮楊公分家 不取一根紗

據兄弟倆介紹,北宋名相范仲淹的第二十一世孫範鎮楊分家時留下一段眾人傳頌的佳話:相傳他為人謹遵祖訓,一生行善積德,品德清高,義氣公道,他有八兄弟,排行第八,是么兒,等輪到他成家立業時,幾個哥哥早已有家有室了,為不影響哥哥的正常生活,也為了不影響兄弟間的感情,他選擇淨身出戶,沒有從分家中分得任何家產,真正白手興家。“鎮楊公分家,不取一根紗(紗:用於織布的線)”被傳為佳話,並在當地廣為流傳。

根據范家後人介紹,來到王子山汶塘村的始祖廷選公為范仲淹的第十八世孫。他從程邑(今梅縣)喬遷花邑(花縣)汶塘,之後,十六歲的胞弟廷拔公到花邑探兄,也在此成家立業。從此範氏族人世代在花都(梯面,花山,芙蓉)、清遠兩地勤勞耕讀,生息繁衍,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如今廷選公、廷拔公的子孫達三千多人。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strong>青錢世澤 範氏家風

據介紹,汶塘村現有30多戶村民,最繁盛時期這裡曾居住上百戶範氏後裔。汶塘村範氏現有兩間祠堂,分別是花都區文物保護登記單位的範氏宗祠和鎮楊範公祠。

范仲淹的高平學派是他詩詞中人格人品的展示,為記此高貴品質,故有“高平門第,將相家聲”的楹聯,祠堂裡“青錢世澤,範氏家風”的祖訓更是隨處可見,以示子孫不忘先祖范仲淹之《范仲淹家訓百字銘》、《范仲淹告誡兒孫十要則》、《家戒十條》、《家訓十則》等家規。

範氏宗祠整個舊古祠堂坐巽向乾,總面闊11.4米,總進深11.2米,建築佔地138平方米。青磚石腳,人字封火山牆,博古灰塑脊,碌灰筒瓦。天井以花崗岩條石鋪地。前簷次間設花崗岩石蝦公梁、異形斗拱、雀替。青石挑頭雕戲曲人物圖案。樑架斗栱、柁墩、雀替及封簷板均雕有卷草、人物圖案。明間中門現僅餘右側木柱。花崗岩石腳,臺基高0.5米,前設三級石階。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中堂前設四架軒廊。石前簷柱,坤甸木柱。前柱間木雕“松鶴延年”圖案,精緻細膩。臺基前設三級石階。中堂前帶兩廊,面闊三間,六架捲棚頂。右廊壁畫有“竹林七賢”等。進入舊祖古祠,雖然殘舊但是還能夠隱約看到一塊古匾“高平堂”懸掛正中。

鎮楊範公祠祠堂內還保留有“進士”、“武魁”的牌匾。兩個祠堂與範氏大屋三者之間關係密切,互相映襯,不但相傳有一段佳話,還是汶塘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鎮楊範公祠

<strong>後人崇尚孝德

范家後人介紹,汶塘範氏當時已成名門望族,至範廷選主持家政時,已經九世沒有分家拆產,居家數百人同灶共飲,長幼有序,和睦融合,從未因家事發生過矛盾與爭執,州縣多有褒獎,常有其他姓氏族人造訪,問及治家之道。

代代傳承的祖訓、家訓,被範氏家族視為家庭建設之本,族中尤其看重和睦家風的培養。正如范仲淹所云:“治國之道,實由家治也。不為良相,只為良醫。”在花都的《範氏族譜》中,便對“孝德”格外推崇,內寫有“范仲淹家訓百字銘”:除“弘揚祖德、世代傳承”外,“孝敬雙親、友愛兄弟、訓誨子侄、和睦鄉里、尊敬長者、惗惜孤貧”均在其中,更明確指出族中“子孫眾多,無甚親疏”、“同鄉共井,緩急相依”等具體做法。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strong>汶塘的風俗 十五的元宵十六過

汶塘村是著名的人文景區,傳說開山祖範廷選來到汶塘村,看到這裡四面環山,地形像臨滄。範氏祖先之所以選擇汶塘村繁衍生息,是因為村的正中間有一條河流穿過,河水湍急,河流呈S形把山村一分為二,S形的轉彎位有兩塊巨圓石,就像一個大珍珠,而延伸下來的山脈形成眾龍戲珠之態。

這條河水流湍急,把村子一分為二,村民來往諸多不便。一河兩岸只靠一條木橋通過,一發大水就會衝跨木橋、淹沒莊稼、沖走牲畜,村民對它真是既愛又恨。

傳說有一年春節,連日的大雨,河水的水位持續上漲,兩岸村民整個春節都不能禮尚往來,眼看到了元宵,水位才下降了。元宵節這天,村民都來到河邊殺鵝殺雞,一河兩岸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

正當村民都在享受著節日的氣氛時,天空突然烏雲密佈,下起了傾盆大雨,河水一下子就上漲了,村民還沒來得及反應,殺好的雞和鵝一下子被水沖走了。村頭一戶村民家的一個小男孩正在橋上玩耍,也被突如其來的洪水連人帶橋給沖走了,喜慶的節日一下子被悲傷籠罩。

族長召集全族議事,決定節後再開一條河道,把河流分成兩條支流,為河流減速洩洪。因破壞了風水,為表虔誠祈求平安,以後汶塘村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素,元宵節從正月十五改為正月十六,這一習俗一直沿用至今。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strong>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strong>《家訓百字銘》全文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回溯幾百年的歷史時光

廣州還出現了不少“名門望族”

有的仍興盛不衰

有的已漸漸沒落

而飽經風霜古痕猶存的宅邸

孤獨又沉默地矗立在原地

只有靠近它、觸摸它、聆聽它

才能從中獲悉隻言片語

說不定你的家族故事

也是它見證過的一部分

<strong>陳氏

嶺南第一大姓陳姓,是廣東省十大姓氏的榜首。廣東陳氏精英輩出,在華南一帶的文化發展的每個方面上,幾乎都產生了望重士林的學者、名臣,例如陳昌朝、陳宗詢、陳蘭彬、陳伯陶等廣東四十八位陳氏族中鄉紳名流。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陳氏宗祠”,距今約有500年曆史。廣報全媒體記者黃澄鋒 攝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廣州現存最古老的陳氏祠堂(善世堂)。廣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攝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陳家書院(陳家祠)。廣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實習生龐舒尹 攝

<strong>何氏

廬江書院是何氏宗族出資合建的書院,所以又名叫何家祠。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道光、光緒年間曾重修。何家祠佔地共1722平方米,位於西湖路流水井,是越秀區內保存得最完整的清代祠堂之一。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廣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它修建的目的是為了給省內的何氏子弟來廣州赴考的時候,有溫書飲食之地。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廣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說到何姓的代表人物不得不說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長官何厚鏵,他出生於澳門,不過祖籍可是廣州番禺。

<strong>許氏

200年來,許氏族人一直活躍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對中國近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許家的名人很多,有3任中山大學校長的教育家許崇清,還有香港明星許紹雄,他是廣州高第街許家的後代。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strong>金氏

金氏家族(金曾澄)是從太平沙鹽商起家,與許氏第一大名門望族一樣,富可敵國。金曾澄而後讀書科舉、出國留學,學成而歸。像太平館西餐廳、南園酒家,原是為附近的鹽商服務的。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60多年滄海桑田,同一條街上的許氏與金氏兩大家族經歷著嬗變,金家的後人絕大多數去了海外,分佈在美國、澳洲、加拿大、中國香港等地,金家位於高第街敬業苑的房子也早已被拆掉。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高第街

<strong>梁氏

梁氏也是廣州大姓,傳承已久。泮塘梁氏宗祠坐落荔灣區龍津西路梁家祠街34號,它始建於明代,清嘉慶丙子年重修,與東側的梁氏青雲書院連結在一起,由青雲巷相通。它是廣州現存的,坐落舊城區,三間三進規模較大的宗祠,2002年列為廣州市政府登記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既是梁氏的一個祖祠,也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而且,泮塘衣德堂梁氏已經傳到了27代族人,據說現在已經是斯字輩。這個家族的繼字輩的後人,只剩下一位,已經年近90高齡。

<strong>黎氏

黎氏宗祠又叫黎永思堂,位於廣州番禺南村鎮板橋村。為紀念抗清名將、愛國詩人黎遂球的祠堂。

黎遂球,博學多才,善書畫,明天啟七年舉人。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strong>崔氏

南宋,崔氏原藉江西省寧都縣的太平鄉永清裡廖家巷(現改崔家坊),一世祖(太公)名崔誠之,號柏棠公,因連年戰亂,與其弟崔巽之在宋朝紹興丙子年,攜眷南遷而定居員崗村。

員崗崔氏宗祠是祭祀崔氏祖先崔誠之的祠堂,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後重修。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strong>李氏

李忠簡祠,位於沙灣鎮東村青蘿大街38號。是李氏族人為紀念先人南宋探花李昴英而建。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strong>徐氏

三華資政大夫祠,建於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其中南山書院是兵部主事徐表正為其父徐時亮被贈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國碧公祠和亨之徐公祠則是徐姓的祠堂。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規模龐大,集資政大夫祠、南山書院、亨之徐公祠、水仙古廟於一體,是一組“三列三進六廊”的藝術建築群。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strong>淩氏

深井村依山臨水而築,設有東西南北四個村門,名為“福旋”、“光德”、“尚賢”、“由庚”。夜幕降臨,村門關閉,深井就成為獨立的世界,而這裡的中心就是淩氏宗祠。

隐居广州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高平门第,将相家声

淩氏家族始於宋代,傳說1278年,淩氏始祖凌震與王道夫響應南逃廣州的陸秀夫、張世傑號召,組織義軍攻元,直取廣州。凌震子孫在深井村繁衍至今。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曾衛康

部分文、圖:廣州印象、“花都人”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