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與南方科技大學,一南一北分別成立醫學院,意味著什麼

30天獲批,清華大學成立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

光明網04-03

卸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兩年多後,73歲的陳馮富珍再次“披掛上陣”,就任於清華史上成立速度最快的學院——

30天獲批,清華大學成立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卸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兩年多後,73歲的陳馮富珍再次“披掛上陣”。這一次,這位曾率領世衛組織應對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2年中東呼吸綜合徵、2014年埃博拉疫情、2016年寨卡疫情等公共衛生危機的“鐵娘子”,依然沒有離開公共衛生領域。

4月2日,清華大學宣佈成立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陳馮富珍出任首任院長。僅用30天就通過學校審批,這個清華史上成立速度最快的學院,將獨立於清華醫學院,充分發揮清華獨特的綜合學科優勢,開創公共衛生學科發展新模式,初步設立預防醫學、大健康、健康大數據、公共健康政策與管理四個國家急需、面向未來的學科方向,只招收研究生。

“在我從事公共衛生領域工作的40年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性和嚴峻程度可以說都是前所未見的。面對疫情,我們應當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同時深入思考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給人類留下了什麼。”陳馮富珍表示。

在她的執掌下,這所新成立的學院將瞄準哪些痛點發力?又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公衛政策研究等方面帶來什麼新的舉措?

公共衛生學科和人才培養必須轉型升級

多位專業人士向記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全球應對公共衛生挑戰的諸多短板,傳統公共衛生學科、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亟須直面挑戰,轉型升級。

歷經百年的公衛學科在此次疫情中顯露短板。9世紀,英國倫敦不斷出現的群體性傳染病事件,催生了公共衛生學科,我國公共衛生教育起源於20世紀初。但隨著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防”“治”分離現象日益突出,公共衛生人才數量不足,特別是缺少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人才等成為現實問題。

有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每千人常住人口公共衛生人員數量為0.61人,根據《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到2020年每千人常住人口公共衛生人員數量提高到0.83人以上,但這一數據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著較大差距。

“我國每萬人口僅有1.4名疾病防控人員,相當於美國的1/5。”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部主任、公共衛生領域專家顏虹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據:目前,我國3000多所大專院校中設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的大學僅有93所,全國每年培養公共衛生專業本科生7000人左右,這一規模在“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新時代背景下,無法滿足日常與應急需要。

除了入口時的人才不足,還有出口時的人才流失。

“從國家衛健委的統計數據來看,2009年到2018年,全國疾控中心的從業人員下降了4.5%。”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吳息鳳感嘆:“公衛學科的就業中普遍存在就業領域狹窄及薪資較低的情況,因此在部分高校,面對公衛專業,學生想的不是如何學好專業本領,而是如何換到就業前景更明朗的專業去。”

複合型公共衛生健康人才亟待培養

補齊公共衛生健康人才培養的“短板”,既需要重視對公共衛生學科的投入,也需要學科本身人才培養理念的調整。這也是此次疫情暴發以來,學界及公眾對我國公共衛生教育重要的關注點。

“我國現行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仍然以預防醫學專業為主,基本課程設置較窄,仍以傳統五大衛生為主幹,缺乏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導致醫學與公共衛生銜接不夠緊密,體現在預防醫學生臨床知識和實踐經驗較少,而臨床醫學生也不能充分理解公共衛生的巨大作用。同時,健康人文素質教育相對薄弱,公共衛生的科學性與人文藝術性處於割裂狀態,公共衛生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認同感不高,專業認識不夠,對‘健康中國’‘全民健康’理解不到位,嚴重影響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團隊日前撰文指出。

連日來,多位學者呼籲,現行公共衛生與健康專業人才培養應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會”複合模式,進一步增強公共衛生與健康專業的複合度。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公共衛生方面還存在短板。發展公共衛生事業是國家的戰略需求,同時也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問題。我們需要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依託綜合性大學的科研優勢和多學科優勢,才有可能解決這一短板。”陳馮富珍說。

記者注意到,清華此次成立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交叉融合。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介紹,清華從2010年起開始部署建設公共衛生與健康相關學科,有力推動了醫學、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學科的發展,長期以來,該校工程、管理、生命醫學、社會科學等領域有大量教師參與到公共衛生與健康的教學和研究中,形成廣泛的學科交叉合作。

“面對長期形成的公共衛生知識不普及、應對突發事件認識不統一、數據難共享、預防不及時、管理不完善、決策不迅速等問題,迫切需要建設一個新型的、能夠培養全球視野、系統思維、面向未來人才的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宮鵬是此次學院成立的籌備工作組組長:“我們將著重培養文理醫工結合的公共衛生複合型研究生,同時還要針對這次疫情暴露的短板,為全國各級政府、疾控和醫療機構以及工業界培訓在職專業管理人員應對重大公共健康問題,為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和其他國家培養國際型公共衛生高層人才,擴大中國話語權和影響力。”

打造“全鏈路”分析的新型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

在未來5至10年內,清華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規劃出一個清晰的目標指向:一是成為高層次公共衛生與健康人才的培養基地,二是成為全球疫情監控和先進疫苗研製的重要支撐,三是成為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政策制定的最有影響力智庫,四是和世衛組織等緊密合作,成為廣受認可的、有國際影響力的公共衛生與健康“中國名片”。

實現這樣的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搭建一個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新型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

“要在平時能夠實現知識傳播、數據儲備、公共衛生到城鄉管理的大健康全鏈路分析,對突發事件有預測預警能力的人才培養;在緊急時期能夠快速應對、處理和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宮鵬如此定位。

記者從清華大學瞭解到,在人才培養上,除了上述四個學科方向外,該院提出了涉及流行病學、轉化預防醫學;病毒學、疫苗學與免疫學;傳統醫學與公共健康;社會及行為科學、體育健康;分析生物化學;健康城市、城鎮化安全與城市規劃管理;健康經濟學、公共健康政策與管理;地球生態系統健康;健康大數據、生物統計學與數字健康;環境-社會-心理-工程-生物等複雜系統耦合的整體醫學等方向。

在科學研究上,該院強調將開展醫工文理協同攻關,針對全球公共衛生所面臨的重大科學技術挑戰,提供具有引領性的整體解決方案。

學院剛剛啟幕,所繫卻是國民健康的大問題,未來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細化,比如如何招生、怎麼上課,比如如何喚醒學生對公共衛生與健康學科的熱情等等,這些在清華以及更多高校的實踐中將如何破題,光明日報將持續關注。


南方科技大學建立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

光明網04-03

清華大學與南方科技大學,一南一北分別成立醫學院,意味著什麼

圖為簽約儀式現場。南方科技大學 供圖

(抗擊新冠肺炎)南方科技大學建立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

中新網深圳4月2日電 (鄭小紅 朱族英)南方科技大學2日與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下稱“衛健委”)和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稱“疾控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下稱“二附院”)簽署合作共建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備忘錄和合作協議。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表示,南方科技大學將同二附院、深圳市疾控中心深入合作建設國際一流的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培養更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拔尖醫療衛生人才。

深圳市疾控中心主任夏俊傑稱,此次三方合作將在國內首創產學研防用五位一體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新模式。期待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立足深圳,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凝聚國內外優秀專家力量。

深圳市衛健委主任羅樂宣表示,南方科技大學近些年在醫學領域為深圳市的衛生健康資源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科技“戰疫”方面作了很多貢獻。

南方科技大學代理副校長顧東風指出,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學是現代醫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將傳染病學、公共衛生防控以及臨床救治各個方面資源打通,能夠充分發揮三方合作的科研、醫療、預防救治等協同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中國和世界應對公共衛生以及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