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讀《大學》?以《禮記·大學》古本為依據(系列四)


怎麼讀《大學》?以《禮記·大學》古本為依據(系列四)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本來事君以忠,此處言孝事君,如此等等,忠恕之道,一以貫之者,由近及遠,以獨而眾,是以立志高遠而行之切近,如後面的財德利義之辯。


《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治國,無非家之放大,家國一體,乃至於家國天下。修身的成效是忠,落實到家,乃孝悌慈,推及於國、天下,則為恕。內無其忠,則無法恕,由己及家(人),由家及國,由國及天下,皆是恕。


《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引證。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明白易曉,就如日用倫常,其實也就是日用倫常,不然如何一以貫之,如何修身而平天下?一以貫之,於個人,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於世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又回到了“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所謂斐者,“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到此是大螺旋,從天下之從回到明明德,從"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則為天下僇矣,"回到君子慎獨不闢,又是從大回小,從外歸內,外王顯內聖,內聖固外王,以用顯道。一篇文字下來,反覆往返,出深入淺,都可細心體認,這也許是中國古代的文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