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上的那些心理諮詢師,真的懂心理諮詢嗎?如何辨別?

暗夜Orz良辰


頭條上的心理諮詢師有的是專業心理諮詢師,有的只是心理學愛好者,其中有證書的心理諮詢師也未必有諮詢能力。

那麼,怎樣辨別心理諮詢師是值得信賴的呢?

1.有專業心理諮詢師證書。

尤其2018年前的國家統一考試獲取的心理諮詢師證書。這是作為心理諮詢師必須具備的資質。

2.儘可能瞭解他的任職機構,參加系統的專業培訓和個人成長體驗的經歷。


心理諮詢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職業,不是所有的心理人都會做諮詢,關鍵是有什麼樣的專業訓練。

很多心理諮詢師都可有經過實操訓練,有“證書”,不會“諮詢”是普遍現象。

只有經過一定的系統專業技能的訓練同時能堅持參加案例督導和個人體驗,才是懂得職業特點的專業諮詢師。

個人體驗就是諮詢師本人也找其他心理諮詢師以來訪者身份做心理諮詢體驗,既解決一些自己的心理創傷,同時也體驗來訪者的感受,為自己做諮詢積澱經驗。

有的諮詢師雖然獲取證書時間長,但其實並沒有參加足夠的專業培訓和個人成長體驗,不具備做諮詢師的能力。

3. 看他的從業經歷和諮詢時長


如果從業經歷短,總的諮詢時長短,那可以找他諮詢一些較輕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還是另外尋找專業諮詢師比較妥當。

4. 看他的收費標準


國內心理諮詢的收費大都自主定價(醫院除外),諮費高低多與職稱、社會兼職、從業時間有關。

本人認為,數千元“級別”的諮詢師,來詢者應考慮自己有否經濟能力,此外還要考慮有些“專家”級別的諮詢師,能否保證你的諮詢時間和次數。

循證醫學的研究,4.8次、6.8次,或8次的諮詢才是“有效的轉折點”,前一、二次諮詢主要是收集相關資料做心理評估,很難有效果的,所以諮詢時間能得到保障很重要。

數萬元“級別”的諮詢師大都是忽悠人的,江湖人士或“準”江湖人士居多;

幾十元或是免費“級別”的諮詢師大都是練手的,多是一般性、支持性為主的諮詢,不太會有明確理論取向的諮詢。

數百到1-2千元諮費的諮詢師比較靠譜。

另外,那些提出包治的諮詢師一定不專業,因為心理諮詢是來訪者在諮詢師的幫助下成長,諮詢師不可能單方面決定諮詢的走向。

5. 看他有沒有專業設置


心理諮詢非常講究設置,包括諮詢地點、費用、簽訂知情同意書、奉行保密原則等多方面。

沒有諮詢設置,隨隨便便就進行諮詢的諮詢師,一定不是專業的諮詢師。

6.根據諮詢感覺來判斷他的專業度以及你和他的匹配度。


對諮詢師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以後,來詢者就要覺察自己的感受,在諮詢中自己是不是很舒服,

是不是能很好地幫到你,以此來感覺他與你的匹配度。

同時,還要感受諮詢師,看他(她)思路是不是清晰、是否有邏輯性、語言是否簡明、對你的問題是否有專業的看法和理解,有沒有一開始就有不靠譜的承諾,如能幫助你解決“一切問題和困難”等。

總之,有證書、嚴訓練、專諮詢、重學術、懂設置、講倫理的諮詢師才是你的選擇。


耐得寒霜心理屋


其實能把你的心結解開就是最好的心理諮詢師,因為每個諮詢師自有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好比數學公式,英語,雖有公式,和語法,還是要活學活用的,所以還是能夠解決你心中的問題才是最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頭條上有的心理諮詢師是有專業證書的,有的沒有可能是愛好者,但是不管哪樣,所謂一物降一物,能夠切實解決你的問題就是好的,你說呢?

如何評價一個心理諮詢師是否專業

心理諮詢醫生要有熟練的助人技巧,其為包括怎樣能在最短時間內收集諮客的有關情況,如使他困擾的處境或事件,症狀出現的時間及其發展變化素,怎樣適時地、機敏地提出問題?怎樣發現諮客不自覺的掩飾和阻抗?怎樣引導他們逐步認識內心深處的癥結,怎樣設計一些相應的方法來矯正某些不良行為,尤其對兒童神經症病人,怎樣適時地向諮客進行某些解釋,解釋什麼等等。許多學者都提到心理諮詢師的人格條件,是成為一名合格心理諮詢工作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作為一名合格心理諮詢師,應當具備的首要條件。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點的總和,包括氣質、性格、興趣、信念和能力等。心理諮詢師的人格品質,是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支柱,是諮詢關係中最關鍵的因素。心理諮詢是一門專業,它有自己的理論、方法與技術,但最大的特點是我們是應用的部分。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人,取得合格證書後方能上崗工作。但是,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必須經過專門的培養與訓練,同時還要不斷地潛心鑽研心理諮詢的理論,掌握心理諮詢的方法和技術,積極參加心理諮詢的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將掌握的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有效的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諮詢人員。


空迴流轉


如果你決定心理諮詢,不要去想辨別真假諮詢師,辨別就意味著會出錯。一般各地都有專門的精神衛生醫院,三甲醫院毫無疑問也有精神衛生方面的診療,大點的城市還有私立的心理諮詢所。不要在網上去辨別誰是諮詢師,如有需要,去醫院進行諮詢。


第三奇蹟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標準,我從我的角度說說,看看是否合你的心意?

首先,我見過很多心理學專業的,他們名校畢業,學歷很高,但依然不會做心理諮詢。也不能說他們不會,要是講起來他們也能一套一套的,讓人覺得很高大上。但是人的心理問題不僅僅是思維層面的,還有情緒、感受、記憶等……所以有句話是“大道理聽了很多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頭腦層面“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跟“能體會”到這個問題,是有差別的。這一類的心理諮詢師給人的感覺是;講得頭頭是道,除了讓人敬佩、讓人覺得心理諮詢師很厲害之外對人沒有太大幫助。你得分清是想學習心理知識還是想解決心理問題?

第二層是能理解並且能體會心理問題,這類諮詢師除了有知識還有閱歷,他們說的話能引起共鳴,會讓你覺得說到了點子上,說到了心坎裡。但是,他說得再好也只是給了你共鳴和滿足感,未必從根本解決了你的問題。現在最常見的就是這類諮詢師,他們做諮詢的時候會告訴你你的問題是怎麼回事,會讓你覺得自己終於從問題當中解脫了,但是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自己的問題依然存在。我舉個例子:我帶過的諮詢師在幫諮客追溯過往挖掘情緒的時候會說這樣說:“體會你此刻悲傷的情緒。”他們認為自己不僅從思維也在從情緒層面幫助諮客,完全沒有問題,諮客的問題有反覆也很正常,人的問題是多年形成的,解決問題自然也需要很多年啊。但其實你仔細體會,你讓諮客體會他的悲傷,他的體會就被佔據了,這就像一個老師說“王小明同學,你姓什麼?”或者“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你回答我3×7等於多少。”你都說了王小明同學,他還有回答自己姓名的必要嗎?你都說了三七二十一,他還有得思考嗎?

諮詢師如果都說了是“悲傷”他還有得體會嗎?同樣,告訴諮客他的問題是怎麼回事,就像給做作業的學生抄答案一樣,雖然能儘快的交作業,但本質上依然沒有太大進展。但是這一類諮詢師是最火的,最能吸引到粉絲的。共鳴收貨流量,但我們自己得清楚,自己要的是心理的滿足感、頭腦的充實,還是解決問題?

再高一層的境界就是即理解體會問題,又能幫助別人理解體會到自己,這一類的諮詢師做諮詢的時候說話很少,只在你逃避的時候適當表達接納,願意陪著你深入,你跟他對話沒有高大上帶來的崇拜,也沒有引發共鳴的滿足感,你甚至完全沒有快感,因為他什麼都沒有告訴自己,你只有類似“病去如抽絲”的一點一點輕鬆的感覺。因為這類諮詢師很少誇誇其談,所以很難被發現。

總結一下,知道和理解是有差別的,理解和能幫助別人理解又是有差別的;第一層的諮詢師知道問題,第二層的諮詢師理解問題,第三層的諮詢師懂得幫助別人理解自己。

這些諮詢師都會說自己會做諮詢,如何辨別就靠你自己了,你要誠實的面對自己,認清自己是要累積心理學知識呢?還是要滿足感?還是真正想有所突破?


誠心開始


現行社會規則下,只有獲得行業認證的證書才可以開展相應的工作,否則很難被他人所接受!

但證書並不能證明此人的專業水準是不是真的很高!相反,很多因種種原因導致沒有取得職業資格證的人卻比所謂的專家強太多!

這不是社會的進步,更像一個社會的悲哀!當然,這並非全面否定這個規定的積極作用,必竟它可以對這些行業有所規範便於管理,保證最基本的正規性!

心理諮詢師近幾年來在我國大規模的增加,但真正熱愛這個職業且系統的從病理學、社會學、哲學、宗教、社會發展及現狀、人性、人類發展史、生命意識、思維模式等方面豐富並擴大自己知識範圍的心理師少之又少!

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心理諮詢師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為增加收入,或者當成一個謀生的手段。真正把其當成畢生的事業並深入研究的並不多見。

我看過許多的心理師講解的病例,絕大部分都照本宣科,機械的引用從教材中學來的理論去分析定義病人!

我也不否認教材的可靠性,但固定的、模式化的理論套用在各種因素導致的心理問題上,積極的作用並不大。特別是我發現有些諮詢師特別喜歡從病人所述經歷上具體分析某一部分的現象,或許這在某一刻會緩解病人的壓力,但這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特別是一些所謂的知名專家剖析犯罪分子的案例,聽起來頭頭是道,但細究起來根本就經不起推敲,他說的可能符合一定的規律,卻沒分析為什麼這個規律會導致這個結果!

心理問題的產生肯定不是某一個事件導致的,這個事件只不過是導火索而已!所以,深層次去學習並探究導致心理崩潰的原因才是一個重點。

但是,這個浮躁的社會,有幾人可以沉下心來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呢?

揚揚灑灑說了這麼多,或許會引起眾多人的指責,但我並非指所有的人,我依然建議如果有輕微的心理問題還是首選心理醫生,但如果你指望他把你拖離苦海使你再也沒有煩惱,機會很渺茫的!



一木豆丁


不懂你就拆穿他,懂不懂可以談談吧,有時候裝不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