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在朝鮮戰爭中的美軍水下爆破小隊

破橋計劃首戰告負

二戰期間,美國海軍建立了34支水下爆破小隊。二戰一結束,水下爆破小隊相繼退出現役。1946年五月,美國海軍重新建立了4支水下爆破小隊。其中第1和第3水下爆破小隊駐紮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科羅納多,配屬太平洋艦隊行動;第2和第4水下爆破小隊駐弗吉尼亞州利特爾克里克,隸屬於大西洋艦隊。

朝鮮戰爭爆發時,第3水下爆破小隊有一支10人分遣隊正在日本同美國陸軍第8集團軍一起訓練。一天,分遣隊隊長艾奇遜中尉接到命令:全體隊員前往“麥金萊山”兩棲指揮艦報到。在“麥金萊山”兩棲指揮艦上,第1兩棲部隊的指揮官多伊爾將軍親自向水下爆破分遣隊介紹了朝鮮半島的形勢。麥克阿瑟下命令要切斷朝鮮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但朝鮮半島沿岸多山多岩石,並且北朝鮮是在晚上向南面的部隊運送補給品,因此美國海軍無法捕捉人民軍的供給車。這樣一來,切斷人民軍後勤補給線的任務就落到了水下爆破分遣隊身上。多伊爾將軍交給水下爆破分遣隊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炸燬一座鐵路橋。

領受任務後,艾奇遜中尉帶領的水下爆破分遣隊乘坐“迪亞錢科”高速運輸艦出發了。8月5日夜,“迪亞錢科”到達目標海域。兩艘登陸艇離開“迪亞錢科”向海灘駛去,每艘登陸艇後面拖著一艘“斯摩爾”充氣艇。艾奇遜中尉和沃倫.G.福利軍士帶著武器和裝備,坐在第一艘“斯摩爾”充氣艇中。比爾·錫德中尉帶著幾名爆破小隊隊員坐在第二艘“斯摩爾”充氣艇中。錫德的人充當“搬運丁”,他們負責把船上的炸藥運抵岸邊,然後再把炸藥搬到目標處,艾奇遜和福利負責爆破。

當夜明月高掛,把目標地域照得一清二楚。艾奇遜中尉十分擔心,覺得明亮的月光是一種不祥的徵兆。在離海岸大約1000米的地方,艾奇遜和福利解開了拖拽“斯摩爾“充氣艇的纜繩,動手划向岸邊。到岸邊一看,他們發現如果從海灘上陸,根本無法靠近目標。艾奇遜和福利將船劃到距目標500米的地方,下到水中,悄悄地向目標游去。為了減輕武裝泅渡的重量,他們只攜帶了手槍和幾枚手榴彈。兩人迎著激流,奮力遊了30分鐘,才來到鐵路橋下。與此同時,福利在海灘用鋼筆手電筒向另一艘“斯摩爾”充氣艇發出“靠岸”的信號,以便卸下艇上的炸藥包。

正在此時,一輛人民軍的巡邏車順著鐵路開來。艾奇遜趕緊縮回頭,在鐵路橋下躲了起來。福利聽見人民軍來了,趕緊撲向艾奇遜隱蔽的地方,誰知人民軍和艾奇遜都沒認出這個移動的黑影是誰,便一齊朝他開火。福利應聲倒下防波堤。艾奇遜把3顆手彈投向人民軍巡邏隊,趁手榴彈爆炸時撤了出來。人民軍巡邏隊以為是軍艦向他們開炮了,趕緊找地方隱蔽起來。福利被士兵們救起,他的手和大腿都受了傷,膝蓋骨也摔碎了。福利就這樣成為朝鮮戰爭中美國海軍的第一個傷員。令艾奇遜稍感欣慰的是,福利的傷口是步槍射擊造成的,自己並沒有誤傷到戰友。

尋登陸場血濺海灘

就在水下分遣隊出師不利的時候,第1水下爆破小隊的25名隊員由戴維.F.韋爾什少校率領趕來支援,同行的還有海軍陸戰隊第1兩棲偵察連的2個排,多伊爾將軍將艾奇遜中尉的水下爆破分遣隊配屬給第1水下爆破小隊,並將其與陸戰隊兩棲偵察連合並建立了第1特種作戰大隊。

多伊爾海軍少將和第1陸戰師指揮官史密斯將軍都認為,要在麥克阿瑟將軍偏愛的仁川實施登陸作戰,實在是太困難了,應該找一個替代的地點。於是命令第1特種作戰大隊停止爆破襲擊,集中力量勘測可能的登陸場地。他們交給杜普拉斯少校一份預備登陸場名單,要求他儘快進行勘測。

名單上的登陸海灘都在人民軍手中,因此要想在白天用傳統的方法偵察極為困難。1950年8月21日,“巴斯”運輸艦到達第一個預備登陸場——十二川南面約90公里處的一個小海灣。特種作戰大隊在皎潔的月光下順利地完成了勘測任務,沒出任何問題。但在進入目標區時,一個沙洲差點兒使“巴斯“運輸艦擱淺。水下爆破小隊的勘測報告得出的結論是:此處海灘不適合登陸。

接著,特種作戰大隊勘測了另一個預備登陸場——仁川南面群山機場附近的一個海灘。他們把進入時間定在退潮前,這樣就可以隨著退潮離開海灘。在偵察員對海灘做了初步偵察後,杜普拉斯少校本人帶領警戒分隊上到海灘。同樣是星月當空的夜晚,杜普拉斯少校心中升起一種不祥的預感。

水下爆破小隊實施勘測時,杜普拉斯少校來回在海灘上走動,不時用無線電同水下爆破小隊和陸戰隊保持聯繫。機緣巧合,他們進行測的海灘正處於朝鮮人民軍部隊的2個堅固支撐點之間,一端是個永備機槍發射點、另一端則是部隊營房。

勘測剛進行,哨兵就報告,一隊人民軍士兵正朝勘測組撲來,原來,機槍陣地上的朝鮮士兵發現海灘上有動靜,就請求營房裡的部隊前往察看。人民軍士兵發現美軍後立即開火。一聽見槍聲另一邊的機槍陣地也開始猛烈掃射,頓時使美軍勘測組處於毀滅性的交叉火力之中。杜普拉斯少校命令水下爆破小隊和陸戰隊馬上撤離。聽見槍聲後,接應的登陸艇冒著彈雨迅速向海灘駛去。陸戰隊和水下爆破小隊隊員拼命地揮動船槳,以最快的速度靠向登陸艇。明亮月光下,慢慢遠去的“斯摩爾”充氣艇仍然是北朝鮮士兵的好靶子,子彈雨點般地落在橡皮艇周圍。為了減小目標,一些水下爆破隊員跳入水中,向登陸艇游去。

登陸艇把他們送回到“巴斯”運輸艦,清點人數,發現少了9名陸戰隊員。特德·菲爾丁中尉馬上要求帶一個救援組到岸上去尋找那些陸戰隊員。儘管人民軍密集的步槍和機槍子彈迎面撲來“斯摩爾”還是劃到了離海灘很近的地方,幸運的是9名失蹤士兵都被找到,不過其中2人已經受傷。

第二天,“巴斯”運輸艦同一艘小型航母會合。“巴斯”運輸艦上的傷員被轉送到小型航母上接受治療。第1特種大隊回到日本後,向多伊爾將軍報告說,除仁川外,其他預備登陸場都不適合登陸。這也是第1特種作戰大隊執行的最後一次任務,但鑑於其在兩個星期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們獲得了海軍部隊的嘉獎令。菲爾丁中尉也因營救失蹤人員有功,而榮獲銀星勳章。隨後第1特種作戰大隊被解散。第1水下爆破小隊乘“巴斯”運輸艦離開日本,為即將開始的仁川登陸作戰實施海灘偵察。

元山排雷“蛙人”建功

仁川登陸的代號為“鉻鐵礦行動”,9月15日早上開始實施。為確保登陸艇安全地駛過仁川灣的複雜水域,第1水下爆破小隊隊員在第一波登陸艇上充當“攻擊波嚮導”。

在登陸部隊上陸後,第1水下爆破小隊主要幫助搶救裝備、爆破危險的失事船隻殘骸、標示安全航道、進行未爆雷和未爆彈處理等工作。

仁川登陸割裂了人民軍部隊,他們開始向北撤退。但美軍認為,要徹底擊敗朝鮮,就需要奪佔新的港口。東海岸的元山港,西海岸的鎮南浦,都是最好的兩犧登陸地點。當美軍部隊準備登隨時,元山港已在“聯合國軍“的掌握之中。但人民軍仍控制著海灣中的一些島嶼,可以用炮火干擾美軍的排雷工作。二戰結束後,元山市就一直在北朝鮮的控制下,所有的水路都被佈滿了水雷。10月11日,“迪亞錢科”運輸艦抵達元山,第3水下爆破小隊開始排雷。

排雷的第一天,水下爆破小隊就發現和標示了50顆水雷,準備以後排除。但他們意識到,在吃水很淺的登陸艇上排雷極為危險,一旦撞上水雷。他們毫無生還的希望。

10月12日上午,“海盜”號掃雷艦撞上一顆水雷,很快便沉入海底。下午,“信約”號掃雷艦也撞上了水雷,艦上的許多人都受了傷。恩迪科特號驅逐艦不顧撞上水雷的危險,衝上前去搶救信約號上的人員。第3水下爆破小隊的登陸艇也靠近正在沉沒的“信約”號,“蛙人”們紛紛爬上去搶救傷員。在“信約”號完全沉沒的一剎那,水下爆破小隊才棄艦而去。由於第3水下爆破小隊的鼎力相助,“信約”號完全沉沒時只損失了6人,它的50多名傷員都被“蛙人”救了出來。

第3水下爆破小隊一連幾天在元山港幫助排雷。不久,第1水下爆破小隊也到元山港同第3水下爆破小隊一起排雷。學會排雷技術後,第1水下爆破小隊被派往鎮南浦排雷。但在離開之前,第1水下爆破小隊對元山附近的伊元島實施海灘偵察,為“聯合國軍”在那裡登陸做好準備。

10月29日,第1水下爆破小隊開始在鎮南浦掃雷。凱利·韋爾什少校在直升機上指揮。直升機在登陸艇前方飛行,搜尋那些離水面只有1米左右的水雷。發現水雷後,直升機就懸停在水雷上方,韋爾什召喚登陸艇過去,艇上的爆破隊員下到水裡去處理水雷。

“蛙人”不是在水雷上放置定時起爆炸藥,就是剪斷繫住水雷的繩索,讓它漂上水面,然後用步槍火力將其引爆。特德·非爾丁中尉和爆破器材處理軍官利昂還第一次在朝鮮發現了一種蘇聯水雷。於是,他們卸掉水雷的起爆裝置,把它弄上船來,分解開,然後運回美國去研究。

鎮南浦的排雷行動從1950年11月2日一直持續到12月1日。到11月17日,第1水下爆破小隊已經幫助清理了300多公里的航道。在“聯合國軍”登陸前,他們已經能夠對鎮南浦的碼頭進行最後的偵察了。

中國志願軍太厲害了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支持朝鮮人民抵抗侵略。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迫使美軍重新部署“聯合國軍”。美軍在仁川登陸後,第1爆破小隊的一支分隊被配屬給英國第41皇家陸戰突擊隊。英國人將水下爆破分遣隊配屬給英國皇家海軍,計劃沿朝鮮東海岸實施3次爆破襲擊,目標是威興北面的鐵路設施。

1951年12月2日,水下爆破分遣隊出發去執行第一次爆破襲擊偵察任務。新指揮官菲爾丁上尉爬進突擊隊的“愛斯基摩”皮艇的前排座位,軍士長多茲坐在後排座位上,在離岸約700米的地方,菲爾丁離開皮艇下水朝海灘游去,要不是穿著塑料防水服,菲爾丁可能永遠也遊不到岸邊、因為海水太冷了。對目標進行偵察後,菲爾丁回到皮艇上然後再問到登陸艇上。菲爾丁的報告表明,以前掌握的情報是錯誤的,那個目標比原來所說的要高出10多米。

英軍突擊隊指揮官格蘭特中校決定進行那次爆破襲擊。當突擊隊接近目標時,幾名中國士兵出現在附近的鐵路隧道口。他們乘坐一輛鐵路手搖車,上面架著機槍。由於位於高處,中國軍隊的火力控制了英國突擊隊的整個陣地。格蘭特慌忙命令隊伍撤退,返回船上。第一次接火英軍便匆匆敗下陣來。

第二天晚上的預定目標在頭天晚上目標的上游。按照標準作戰程序,菲爾丁和多茲又對預定目標進行了襲擊前偵察,並未發現異常。英軍突擊隊立即向目標大橋運動,誰知還沒有走到橋邊,一聲信號過後,中國軍隊密集的火力迎面撲來。英軍突擊隊趕緊臥倒隱蔽,但他們還是慢了,這次中國軍隊的火力突襲消滅了突擊隊一半的兵力。

襲擊爆破流產了,指揮登陸艇上的1噸C3炸藥沒處用。為了把那些炸藥用了再回去,菲爾丁建議對第一目標下游約1000米處的一座橋樑進行爆破,他的建議得到了批准。猜想中國軍隊決不會料到自已的這個計劃、菲爾丁準備了幾個20多公斤的炸藥包,籌備炸橋。

菲爾丁“精神抖擻”地站在登陸艇前部,抱著炸藥包,決定船頭一碰到底就開始行動。當登陸艇撞上沙灘時,菲爾丁從登陸艇門口頭朝下地扎入水中。實際上,登陸艇離岸還有一段距離,並未到達海灘,只是在途中撞上了沙洲。由於攜帶的炸藥包太重,菲爾丁入水太深,差點兒被淹死。船上的人趕緊把他救上登陸艇。

菲爾丁緩過勁後,開始檢查炸藥包,準備登陸艇再撞上沙洲時採取行動。誰知登陸艇撞上沙洲時一振動,艇邊的一個炸藥包掉到了水裡,而且延時引信已經啟動。菲爾丁馬上跟著跳了下去,因為炸藥包一旦爆炸,它可能會炸沉登陸艇;即便炸不沉登陸艇,也會使突擊隊被中國軍隊發現。

菲爾丁在水下找到了炸藥包,及時拔掉引信,避兔了一場災難。接連發生的這兩件事,使大家心生恐慌。菲爾丁爬上登陸艇後,發現大家情緒低落。於是決定為英軍突擊隊表演水下爆破小隊的絕技,以提高士氣。不幸的是,他在表演空翻筋斗時扭傷了腳腕。

菲爾丁躺在甲板上,夥伴們給他遞上一碗水,問他是否還要繼續進行那次炸橋任務。他接過水,回答說:“我向妻子保證過,決不冒不必要的風險。中國志願軍太厲害了,這次去也是凶多吉少,算了吧。”

1953年7月27日,美中朝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朝鮮戰爭結束。戰爭期間,水下爆破小隊逐行了許多支援美軍和“聯合國軍“的作戰任務,僅第1水下爆破小隊就執行偵察任務125次,爆破襲擊12次,特種任務無數次。但是,由於戰爭性質、作戰地點和作戰對象不同,美國海軍水下爆破小隊沒有、也不可能再現二戰的輝煌。在朝鮮戰爭中,儘管水下爆破小隊的主戰場由水下轉移到陸上,但在英勇的中朝軍隊面前,不管是水路還是陸路,都不是那麼容易通行的,在眾多的戰鬥中,它不僅沒有佔到絲毫便宜反而損失慘重,最後只有灰溜溜地撤離了朝鮮半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