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脆弱”的中产都需要一款重疾险

中国的中产有一个特点叫“脆弱不贫困”,这类群体的月收入看起来还不错,但抗风险能力极弱,假如家庭遭遇突发重大疾病,这种脆弱性尽显。

1.饱受争议的中产

“中产”这个群体,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比较大,各国的定义不尽相同。

在美国,2001年时,一家顾问公司以住房费、交通费以及娱乐费为基准,依据三个年薪10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在底特律的开销,比较了22个城市的生活指数,得出结论:年人均3.3万美元的收入,为美国中产的起步水平。

新加坡的人口虽然只有300万人,但90%以上属于中产,因为他们的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韩国则是年均收入达1万美元即为中产;马来西亚也将人均年收入定为1万美元定义为中产。

中国有学者主张,月收入达到1到4万人民币,就可归入中产,因为只有具备这样的收入水平,才能够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

而这个定义又备受争议。因为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月入1万到4万人民币,才能勉强生存,高企的房价让他们买房的期望变得遥远,而拥有住房和汽车又是中产的两项硬性指标,这样的收入水平的确无法实现。

每一位“脆弱”的中产都需要一款重疾险

图片来自于:pixybay

2.“脆弱不贫困”的尴尬

“中国的中产为‘脆弱不贫困’”,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教授从保险的角度总结。这类群体的月收入看起来还不错,但抗风险能力极弱,假如家庭遭遇突发重大疾病,这种脆弱性尽显。

如何来理解这件事呢?大家都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虽然是一种虚构叙事,但早在2000年前后,《南方周末》就报道过“慢粒性白血病”的有效药物——格列卫的价格,正品为4到5万一瓶,即使印度仿制药也在2到3万,而一个患者为了有效控制病情,需要每月一瓶格列卫的用药量。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里,这些年,国家“编织”了城乡大病、职工大病及新农合基础网络,但在保险的密度和深度上的确非常低,在朱铭来的追踪中,一个中国家庭的保障额度,在2006年到2016年间停留着5到10万元,现在的缺口上升到30到40万人民币。这里有个疑问,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保障额度为什么也在提升呢?

医疗水平的提升,体现在常见病的发病率降低,例如,这些年有些癌症已经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治愈率上升,但随之出现一个问题:“重大疾病的慢病化”,光大永明总精算师、财务负责人、首席风险官张晨松这样分析。

“重大疾病在过去基本上等于判了死刑,而现在,生存率上升,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药物治疗,以及营养补充”,这些都需要一个家庭有足够的财富支持。

3.保险的保障

好在,现在80、90后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这个问题,《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显示,医疗险是大家的首选产品,偏好中,有70%的人认为首选重疾险;重疾险的占比也将近50%……

成立于2015年的小雨伞保险,从2014年,到2018年,互联网人身健康险的总保费从353亿元到1200亿元,“我们见证了这个市场火箭式的发展”,小雨伞保险经纪公司董事长徐翰透露。

张晨松也见证了这几年是保险意识集体提升的阶段,而且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从历史经验来看,整个人均收入达到这样的阶段以后,往往会有一个消费加速,消费升级这么一个阶段”,所以现在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旅游消费,还是娱乐消费,中国因素正在越来越大。

而保险本身是一种中高端消费,是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以后,保险先飞会慢慢由“一般消费”变成“必要性消费”。

徐翰和张晨松都同时提到了“超级玛丽重疾险”,因为小雨伞保险和光大永明看到这一趋势,合作升级了超级玛丽的重疾险旗舰版,从宣传资料上来看,这款保险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 A. 保障范围涵盖110种重大疾病。
  • B. 拥有癌症二次赔付的功能,且不限癌症种类。
  • C. 主险部分还新添了0-40岁投保,前十年额外增加35%的责任。

朱铭来教授透露,2020年,中国健康险的保费应该能够在8千到1万亿的规模,1万亿什么概念?健康险可能会超过车险,成为非寿险类的第一大险种。

可见,这个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互联网保险的创业者们做好准备了吗?(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