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秦朝暴虐的教訓,為何東漢還會走向分裂?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漢朝的統治流露出有別於其他朝代的特徵,特別是東漢。它不但有了秦國暴虐滅亡的教訓,還有了西漢時期"諸郡為王,中央勢弱"的分裂痛苦,再加上皇帝幼小,專政、擾政、亂政、爭政現象普遍,漢家政權危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東漢,看看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分裂滅亡的。

既有秦朝暴虐的教訓,為何東漢還會走向分裂?

一、東漢的政權特徵

  • (一)外戚干政擾政

在東漢的政治統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那就是登基皇帝年齡小,外戚干政逐步嚴重。公元88年,漢和帝繼位,當時的他年僅十歲,無力也無權力去處置決定國家大事,依據祖宗之法由竇太后在位攝政,竇家一脈逐步掌握實權,成了東漢帝王之家的實權之人,皇帝形同虛色,只是個樣子罷了,劉秀立下的"凡後族、宮戚不得候與政"的規矩不攻自破。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和帝二十四歲駕崩,其剛滿百日之子登基,名號殤帝,實權轉至鄧氏手中。再之後,無論是安帝、順帝,還是質帝,都因為登基年紀尚小,只有皇帝名而無皇帝實,外戚干政更甚,這也為東漢的快速滅亡埋下了導火索。

既有秦朝暴虐的教訓,為何東漢還會走向分裂?

  • (二)宦官亂政專權

從秦始皇開始,古代最高統治者周邊都有一群特殊人群——宦官。他們一方面照顧皇帝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也客觀上為皇帝統治國家提供策略,當然,對於別有居心的宦官來說,皇帝只不過是他們專權亂政的工具而已,東漢薄弱,自然也逃不過這一法則。就拿宦官鄭眾來說,他雖然利用禁衛軍消滅了竇太后一脈,穩定東漢政權,但他並非為皇帝出力,而是為了自己能夠有正當理由參政攝政。同時,由於東漢選官制度的建設,使得士大夫階層不斷壯大,在朝廷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多,危及宦官的統治根基,宦官團體就依靠勢力打擊報復,只得當時朝政混亂,加劇了東漢的滅亡速度。

既有秦朝暴虐的教訓,為何東漢還會走向分裂?

  • (三)黨錮政治與鬥爭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出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倫理思想,這讓當時的讀書人能夠得以入朝為官,走上仕途。但到了西漢,這樣的政策已經發生了變味,大多數讀書人為了能夠入朝為官,就開始攀附名門望族,朝廷貴官,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各家一派"之局面,形成不懂的黨羽黨派。哪怕是當時有以李元禮、李膺為核心人物的"清議"這樣的正直力量在也不能扭轉乾坤。因為在東漢,黨錮政治不但要為國家,為朝廷服務,為自身尋找一個立場,同時也要不斷的同宦官亂政做鬥爭。就拿李膺這些人來說,就因為處死方士張成子一事,就被宦官抓住把柄,最終淪落為階下囚,成為黃泉鬼。不過,他們的存在,對於岌岌可危的東漢來說,也算是起到了一點和緩的作用。

既有秦朝暴虐的教訓,為何東漢還會走向分裂?

二、東漢的覆滅悲劇

  • (一)黃巾起義

東漢後期因為統治集團的腐朽沒落,各種氏族紛紛崛起,百姓流離失所,再加上蠻夷部落的征戰,社會矛盾尖銳不堪,經濟危機爆發。張角這種社會背景下創立太平道,宣傳他要建立的美好社會,約莫十年的時間,創立的太平道涵蓋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終形成一股強大的武裝力量。在公元184年,他帶領這些民眾口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發動起義。

這一做法遭到東漢皇家和貴族的強烈反抗,雖然取得不菲成果,但由於內出叛徒、外有強勁對手,再加上主將病逝,骨幹力量作戰犧牲,最終因群龍無首,起義失敗。但黃巾軍起義,加速了東漢分裂的事實,各地京軍閥不斷形成壯大,百姓們也怨聲載道,民心不服,東漢滅亡悲劇不可避免。

既有秦朝暴虐的教訓,為何東漢還會走向分裂?

  • (二)東漢滅亡

漢獻帝時期,東漢名存實亡,董卓成為挾天子而稱霸一方的諸侯,他的的這一做法讓當時的有軍隊實力的軍閥對皇位更加充滿幻想,紛紛投入爭奪之中,東漢不再只是漢天子的東漢,而是每一個有實力爭奪的人的東漢,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後來的魏蜀吳三國。

縱覽整個東漢歷程,少有西漢時期的豐功偉績,能夠看到的只是一個沒落王朝,因為各種原因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的事實,它的存在,也為後來傳統統治提供了借鑑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