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衝擊的汽車行業,疫情中自救的車企

如果說去年是汽車行業的寒冬的話,那麼2020便是“煉獄”般的開始,籠罩在汽車行業頭頂上的烏雲從未消散過。

時代的一粒塵埃,放在任何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不管是個人還是行業往往是無法選擇。突發的新冠病毒給經濟帶來重創,而汽車行業無論是消費端還是生產端,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

但好歹汽車所佔居民消費權重大,對經濟拉動的作用明顯,為修復疫情的創傷,刺激汽車消費又被作為政策扶持的重點。然而四個輪子能否帶動內需,尚有許多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面對停工、停產、裁員、降薪......等新的危局之下,車企們也紛紛開啟了新的自救模式。


被衝擊的汽車行業,疫情中自救的車企

疫情下的汽車行業

當下的汽車行業,不僅銷售斷崖,而且正面臨十年來最嚴重的停產危機。

1、2月銷售數據下滑78%

被衝擊的汽車行業,疫情中自救的車企

從乘聯會提供的數據來看,受疫情和春節雙影響,正式的復工潮出現在二月底三月初,2020年2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25.2萬臺,同比19年2月下降78.5%。接近8成的跌幅已足夠慘淡,但還要考慮到一個重要的因素,對比2019年2月同樣處於春節因素同比,下降19%屬於超低基數,1-2月零售累計同比下降41.0%,也就是說,疫情因素影響遠大於春節因素影響。

這也是中國汽車消費市場,連續第20個月呈現銷量同比下滑的態勢。

2、面臨10年來最嚴重的停產

3月22日消息,在3月12~19日內,以大眾、奔馳、雷諾、通用等為代表的多個汽車品牌宣佈“停產避險”。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範圍內有14家車企叫停了超100多家工廠,汽車業掀“關廠潮”。根據乘聯會研究,這是10年來最嚴重的生產中斷。

豐田計劃從4月3日起,將暫停五座日本工廠的生產工作。其中豐田九州公司宮田工廠主要生產雷克薩斯CT、ES、NX、UX、RX等車型。據軲轆哥瞭解,由於雷克薩斯目前在售車型純進口,雷克薩斯的準車主一般需要等待三個月左右時間才能提車。若工廠停產,那麼中國消費者的提車時間或將延長。

不僅如此,豐田在歐洲、北美、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的工廠也要暫時關閉。作為全球最大汽車集團,豐田汽車2019年全球銷量達1074.2萬輛,同比增長1.4%。受到全球疫情影響,一向保持穩健增長的豐田汽車在2020年或將迎來下滑局面。

大眾集團CEO迪斯表示,2020年將是非常艱難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大眾集團的業務和財務帶來了未知的挑戰。綜合種種因素,迪斯預計,今年中國市場銷量將下滑3%。

而全球各大汽車生產商的停產,意味著是整個汽車產業鏈的斷裂危機。

3、終端門店大量關閉

在行業內,大家普遍認為30%的終端將熬不過上半年,汽車後市場的資深投資顧問林一夫先生的態度則更為謹慎,保守地看,他認為全國的很多門店在6月底前將會逐漸顯不同程度的困境是大概率事件。

湖北省汽車售後服務行業協會馮和秘書長也持相似的態度,在他看來,上半年關門歇業的門店不會太多,目前大部分老闆都抱著“賭一把”的心態,繼續強撐2-3個月,觀望疫情穩定後能否恢復正常的業績水平。今年8-9月會是一個分水嶺,那時候倒下的門店或將超過15%。

4、行業洗牌加劇

過去十年,中國汽車市場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5%,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佔到全球市場增量的70%,2012年,中國也超越了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但在從2018年開始,中國車市出現拐點,近三十年來首次出現下滑,汽車行業也面臨著一次血洗。

早在2019年,一場淘汰賽便已經上演。不少業內人士預測中國50%的車企將會倒下。進入2019年,車企及汽車供應商接連出現經營困難,虧損成為主流,停產欠薪的消息層出不窮,傳統汽車企業賣地賣資質,甚至進入被兼併重組的艱難時刻。

新能源車補貼下的黃金十年

被衝擊的汽車行業,疫情中自救的車企

為了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升級,同時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國家大力出臺扶持汽車產業的政策,而新能源車便在環保和經濟的雙方面需求下成了新寵。

回顧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黃金十年”,政策推動發揮了巨大力量。

2009年,中國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2010年開始提供財政補貼。在補貼激勵下,2015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與歐洲和美國相比佔絕對領先地位。

但從2017年起,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一年一調,補貼門檻也不斷提高。按照計劃,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在2020年後全部退出。這意味著相關部門想借此讓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逐步向市場驅動轉變。

2019年是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幅度最大的一年,退坡幅度超出行業預期。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董揚今年1月表示,經測算,2019年補貼退坡幅度達75%,此前幾年的下滑幅度僅約20%。

而補貼退坡的結果是,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中國電動車生產商生產收縮以減少虧損,行業增長近乎停滯。過去半年裡,受新車增速普遍放緩、地補退坡國補減半、補貼過渡期透支等因素的影響,加上部分新能源品牌故障迭出挫傷消費者信心,2019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遭遇了連續六個月的直線下滑。根據乘用車聯合會的數據,相關數據自7月以來就開始下跌,在最嚴重的8月、9月甚至一度同比減少了近50%。

2020年的情況並沒有些許好轉。1~2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同比暴跌59.5%至12,908輛,而整個車市大盤累計銷量223.8萬輛,同比跌幅為42.0%。

政策及時雨“救市”

疫情給經濟帶來的衝擊自不必說,但在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端被堵的情況下,拉動內需是非常有必要的選擇。

此時很多人又將目光瞄向了房地產,因為房子是中國居民最大的內需,但這個想法太天真了。本身房地產在過去幾年確實為中國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綁架了中國的經濟和推高了市場和家庭的槓桿與泡沫。

最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去槓桿,無論是從銀行、還是從信託以及消費端,都在嚴格控制房價的上漲。此時如果因為疫情的衝擊而放開,將會推翻此前去槓桿的成果,從而將經濟推向一個更加危險的邊緣。

所以,在面對“房住不炒”又急需拉動消費的情況下,扶持汽車消費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汽車消費作為一項大宗可選消費,在國內工業產值中所佔比例較大。就拿上海來說,根據上海市2019年6個重點行業總產值比重來看,汽車製造業佔比27.5%。而從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汽車消費品佔比也達到了10%。

因此為了促進疫情下經濟的修復,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三條政策促進汽車消費:

1、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

2、中央財政採取以獎代補,支持京津冀等重點地區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

3、對二手車經銷企業銷售舊車,從5月1日至2023年底減按銷售額0.5%徵收增值稅。

目前已有山東、吉林、海南、佛山、廣州、珠海、深圳、杭州、南昌、湘潭、長沙、長春、寧波等省地市出臺了具體政策,主要是價格補助、放寬限購政策、以舊換新、增加中小客車指標額度等形式。廣州宣佈從3月至12月底,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每車1萬元綜合性補貼。湖南省政府公開表示將開展“促進汽車消費升級行動”,鼓勵各地對無車家庭購置首輛家用新能源汽車給予支持,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網點佈局和建設。

市場分析認為,在當前形勢下,促進汽車消費,有助於拉動社會消費總需求,同時也有助於提升汽車產業鏈對整個國內工業產值的貢獻,提升穩經濟的信心。對此粵開證券評論認為,接下來還會有持續詳細的刺激政策出臺。在補貼和限購利好情況下,行業底部企穩後行業發展逐步向上的趨勢是不變的。

平安證券在其研報中指出,在國內疫情穩定海外疫情爆發的大背景下,穩定內需在保障2020年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更為凸顯。汽車行業有刺激的必要性、能被有效刺激、且刺激政策手段較為豐富、刺激後遺症相對較小,汽車或為2020年穩內需的首選行業。政策刺激或可將2020汽車降幅從12%收窄5-9個百分點,即2020年汽車銷量區間為同比下降3到7個百分點。

“救市”政策或讓更多人陷入觀望


被衝擊的汽車行業,疫情中自救的車企


雖然多地都相繼出臺刺激汽車市場的“救市”政策,但卻又陷入城市協調發展和交通承載力之間的矛盾。四個輪子拉動經濟的增長,也將面臨著挑戰。

但其實,中國汽車市場面臨著“救市”是真,“限制”同樣也是真的矛盾局面。

中汽協此前發佈了14條推動汽車產業穩增長的建議,其中第一條的明確指出:“限購城市的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需求和消費能力普遍較高,因此鼓勵限購城市一定程度的放開限制,但限購城市的地方政府應合理引導私家車使用,通過細化交管和建設城市智能交通網絡,降低小汽車的使用強度,實現汽車產業和城市交通的平衡發展。”

這或許意味著一個結局:鼓勵買車,但限制用車。

如果汽車市場的消費數據得以增長,道路擁堵等社會壓力也的確存在客觀的增加隱患,如此一來,儘管是具有消費能力的限購城市居民,或許也會因為“放開了限購而增加了限行”的局面而對購買汽車的慾望進一步降低。

同時,疫情對經濟和企業的衝擊,最終都會反映到消費上。一方面,在疫情的不確定下,許多原來計劃購車的用戶選擇了暫時的擱置;另一方面,疫情的衝擊迫使企業、個體戶、個人等預期收入降低,進一步衝擊了消費的慾望。

疫情下,車企新的自救方式

下面是目前國外確診的情況,已經累計高達85萬,其中美國就已經超過21萬,在面對全世界急缺防疫物資和汽車行業寒冬的情況下,車企們紛紛加入防疫戰線,改生產口罩呼吸機等以謀求自救。

被衝擊的汽車行業,疫情中自救的車企

面對疫情的衝擊,雖然汽車行業跌入冰谷,但很多車企改生產抗疫產品以自救。

就拿中國來說,超過14億人口,口罩的需求量巨大,而且專家建議口罩起碼要4小時一換比較好。

在全球口罩資源緊缺,尤其是口罩的核心原材料熔噴布從正常不到2萬/噸,飛漲到了40萬/噸,為了滿足需求,有許多家汽車廠商都開始造口罩了。

上汽通用五菱,秋名山上神車締造者,為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率先改造生產線進行口罩生產,目前共設置了14條口罩生產線,口罩日均生產量可達170萬隻以上。

比亞迪中央研究院、比亞迪電子事業群第九事業部不但負責生產口罩,還自產消毒液。據稱,比亞迪的口罩產能可達500萬隻/天,消毒液可達5萬瓶/天。

身處廣州的廣汽集團也同樣加入到了製造口罩的前線當中去,截止到2月20日,廣汽集團就已正式開始自制口罩的批量生產,5條生產線同時開啟,日產能達25萬,據稱,為了進一步提升產能,廣汽集團還計劃自制30臺設備,預計完成後日均產能將能達到口罩日產100萬隻。

現在,隨著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國外的車企如大眾、通用、日產、福特、法拉利等車企也開始轉產呼吸機等短缺醫療設備。在美國,特斯拉、福特、通用先後表示準備為政府提供協助。

而FCA則計劃對其位於中國的一家工廠進行改造,並在未來幾周內生產口罩。FCA設立了月產100萬個口罩的目標,後期將供應給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警察/醫療救護人員/警察等。

汽車廠商轉型造口罩有其獨特的優勢,巨大的廠房空間,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熟練掌握機器的工人,只要經過簡單的改造以及人員的培訓,就可以造出合標的口罩來。

除了社會責任,生產口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工人的閒置問題,製造的口罩除了供給一線,拔高企業形象,達到宣傳效果,鞏固消費者對自家品牌的忠誠度,這也給了車企一個好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