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有口,但不易釣上是什麼情況?

老吳江釣


影響魚情的因素眾多,且之間相互關聯、作用,很難說由其中某一個獨自導致的,所以魚攝食積極與否,往往存在多種可能。回到釣友的問題“野釣有魚口,但不宜上鉤,是什麼情況?”為更好、更全面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也得交經驗,從以下環境、魚、垂釣方法三個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野釣有口,卻不易上鉤,環境因素

2、野釣有口,卻不易上鉤,魚的因素

3、野釣有口,卻不易上鉤,垂釣方法的因素

野釣有口,卻不易上鉤,環境因素

戶外野生魚,生活的水域複雜多樣,有的水質輕質,基本滿足魚棲息的各項指標,活躍在這裡的魚,活性高、攝食也積極。但也有部分水域,水質是無法達到應有的條件指標,但出於淨化水質的目的或者其他要求,會投入大量魚任期生長、繁殖。所以長時間在這樣環境生長的魚,有時的個體肥大,有的顏色黑黃,與淡水魚有明顯的區別了,魚的食性也發生顯著變化,對於常用的餌料,很難接受,偶爾用嘴唇觸碰幾下,卻難上鉤。

筆者曾多次在這樣的水域垂釣,仔細觀察這類水體中,腐殖質較多,分佈著大量的藻類微生物,水體也多呈現黑色或黑褐色,許多魚從幼苗階段便活躍在這,以完全適應了這種惡劣水質,癖食性突出,對其他餌料很難接受,甚至絲毫不感興趣,自然難以上鉤。有些魚因水質的原因而發生變異,更難以垂釣。

野釣有口,卻不易上鉤,魚的因素

野釣過程中,魚的原因導致魚口少,不易上鉤的現象很常見。

魚活性低:每個魚種都有最適宜的水體溫度,比較鯽魚多活躍在16-25℃範圍內,鯉魚在20-30℃攝食最積極,當水溫較低或較高,大幅度偏離最適水溫後,魚的活性、攝食積極性都有受到較大抑制,口少、口輕,有時用嘴唇觸碰一下餌料,卻不進行下一步動作,而是轉身離開。筆者經常冷冬野釣,正如上文所說,鉤餌入水後,需要較長的等待才會遇到魚的吃口,很難有冬季的連口情況,甚至半天才能遇到一個口,且動作輕微,提竿卻不魚。

魚變得滑口:並非所有的黑坑才有滑口魚的存在,現在野釣資源匱乏,有些水域經常被釣友垂釣,吃口逐步變得謹慎、小心,滑口現象突出。鉤餌入水後,並不急於攝食,吸食餌料後,迅速吐出,明顯的刷餌現象。有時甚至用尾巴擺動餌料,試探餌料的安全性,浮漂有激烈的頓口;有時用身體蹭撞子線,也會浮漂晃動的情況,這是提竿自然難有魚上鉤。

魚生病吃餌狀態差:魚生病後,與正常魚的攝食動作有明顯的差異。有時動作輕微,嘴唇頻繁試探卻不進食;有時突然轉身、擺動,有強烈的應激反應,碰撞子線、鉤餌產生許多虛假信號。顯然這中情況下,有空也難上魚。

野釣有口,卻不易上鉤,垂釣方法的因素

除去上述兩個原因外,垂釣方法、技巧的不當,也會導致魚有口,卻提竿不上魚,具體如下。

魚小鉤大:魚體積小,除去趴地虎這種雜魚外,一般魚口都明顯較小。如果窩點,小魚多、大魚少,選用的大鉤餌,小魚吞食困難,攝食時不是一口吸食下,而是用嘴唇撕扯餌料,帶動浮漂動作,提竿也難以刺透魚的上顎或嘴唇,提竿也不上魚。

醬層厚鉤餌陷入:如果水底醬層厚、柔軟,鉤餌比重大,入水就位後,有陷入醬層的可能。所以魚尋覓餌料或窩料的氣味,到達窩點,啃食窩料或者尋找餌料的過程中,觸碰細線,帶動浮漂動作,這些虛假的信號,自然也提竿不上魚。

餌料味型、適口性不佳:每個時間段魚對食物的需要程度不同,有時表現的攝食迅猛;有時則挑剔、謹慎,這點在春末、夏初最明顯。水體中有豐富的植物碎屑、枝葉、草籽、小蟲等,魚不缺少食物,所以對食物的適口性、味型變得挑剔,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當餌料選用的味型、適口性不能夠滿足魚的要求,雖然魚也攝食,但不積極,也是經常存在刷餌的情況,虛假信號較多,提竿難上魚。

寫在後面

本文從外在環境、魚的自身及垂釣技巧、方法等方面,對魚有吃口,卻難以提竿上魚存在的可能原因,做了描述。實際野釣過程中,存在的可能性要比本文所講的複雜得多,像子線擋口、溶氧量不足、突然漲落水,及提竿是否及時等都有可能。釣魚人遇到這種情況,需要梳理各個環節,發現問題所在了,加以調整、改進,相信這樣會有更好的漁獲。


釣魚人老高


你好!非常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野釣有口,但不易釣上是什麼情況”,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不易”二字,說明釣還是能釣上的,但空槍較多。這也是野釣比較常見的情況,應該說是個釣魚人應該都碰到過。多數時候,仔細觀察分析,還是能找到原因所在,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問題基本都能得到解決。具體有哪些原因呢,下面我們就來一一揭過。

一、魚口狡猾,吃食謹慎

根據題意,這個放在第一位。一些經常有人垂釣的水域,雖然是野外環境,但魚口也被釣魚人訓練得很猾,吃食前三番五次的試探,直到確認非常安全,才會真正吸食。而且吃餌動作也是拖泥帶水,一點都不乾脆,這就是不易釣上的真正原因。針對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措施,釣鈍和放口,其實兩者的思路是一樣,就是不吃實絕不提竿。釣鈍即是讓子線彎曲,必要時甚至可以達到小跑鉛狀態,這樣前期魚的涮餌動作將會被全部過濾,只有最後真正吃進嘴裡的那一下才表現出來,此時揚竿,再猾也逃不脫。放口的意思就是釣魚人主動辨認漂相,什麼漂相是涮餌,什麼漂相是吃餌,放過前面浮漂一切不乾脆的信號,只逮最有力的那一下頓口。這裡頓口的幅度不是主要依據,切記,是力度。

二、魚口正常,但釣得太靈

釣靈會導致空槍,這個基本是常識了,多數釣魚人都知道。像鯽魚這樣的魚種,生性溫和、膽小,在密度不高的情況下,吃餌動作不會很猛,口腔又不大,吸食力道也不會很大。釣得很靈的情況下,一方面子線會擋口,另一方面浮漂的信號出現得過早,揚竿都會導致空槍。不過如果鯽魚的密度很好,魚群會形成搶食狀態,這種情況下,鯽魚一改常態,吃餌再不斯文,釣靈一點倒是無所謂。

三、魚鉤相對魚嘴較大

這裡又分為鉤相對目標魚過大以及雜魚鬧窩,有時我會分開來講,其實是一樣,就是魚鉤相對魚嘴大了,用0.5的袖鉤釣麥穗一釣一個準。魚鉤的鉤門寬度接近或超過魚嘴張開的寬度,都會導致魚難以吸餌入口,但是魚只要牽動了子線,浮漂上就會有漂相,所以,有口就會打不中。而野釣當中,小雜魚往往是與目標魚同窩而食,這一鉤是雜魚搶了,下一鉤可能就落到了目標魚的跟前,所以造成了假象,這魚不易釣上來。

四、餌料狀態不佳

從魚鉤上的蚯蚓或紅蟲有時被吃掉一半可以看出,魚吃活餌可以用啃食來形容。但是吃商品餌則是吸食,餌料狀態上的不適必然會影響到這個吸食過程,無論是餌團大了(同鉤大)、餌團硬了或餌團太散,都有可能導致魚不易將餌吸入口中。所以臺釣的商品餌,狀態一詞總是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針對魚口特殊的情況,如輕口、猾口。


江釣人狂龍,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寫內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釣心得與實踐經驗,覺得回答對你有用可以關注一下狂龍,以後會有更多精彩內容。當然,有不同意見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探討交流。


江釣人狂龍


承解答問題,儘量細緻,明瞭的宗旨為釣友解惑。釣魚“留大放小”,“垃圾帶走,分類放置”。

野釣有口,但不易釣上是什麼情況?對於這個問題,個人的觀點是:遇到這個問題需要找對原因,針對性的調整。

野釣有口,不易釣上原因之一:調釣問題

野釣有口,不易釣上原因之二:餌料體積和狀態

野釣有口,不易釣上原因之三:魚鉤和子線選擇

野釣有口,不易釣上原因之四:真假魚口的判斷

以上四點個人認為是在野釣中,有口打不著的主要原因。在水廣魚稀的野釣,本來魚兒數量就少,如果再遇到題目中的情況,確實讓人唏噓不已。

野釣有口,不易釣上原因之一:調釣問題

我想釣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有口打不著首先想到的是釣頓,那為什麼要釣頓呢?

實際上釣靈和釣頓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比如:同一線組,調四釣二就比調四一“頓”,而調四釣二比調四釣三“靈”。

一個線組靈與頓,主要是根據子線雙鉤在水底彎曲的程度和浮漂對於鉤餌的上牽力兩個因素制約的。

子線雙鉤在水底彎曲的程度制約著浮漂的靈與頓

子線雙鉤在水底如果呈現繃直的狀態,水底只要有一些輕微的動靜,這些信號就會很及時的傳送到浮漂上。這被釣魚人稱之為“靈”的狀態。線組呈現在這種狀態下,如果在魚口重的時候,中魚率可能要高些。如果遇到魚口輕時(進食不乾脆),魚兒實際上並沒有把鉤餌吸食進魚嘴了,而浮漂已經有了信號,這時候提竿,不中魚就不稀奇了。

浮漂上牽力制約著浮漂的靈與頓

浮漂上牽力,個人理解為露在水面浮漂的調目目數。調目相對於釣目越大,上牽力越大。調目相對於釣目越小,上牽力越小。這也和有些大師們常講的剩餘浮力一樣的道理(實際上對於這個看法是有爭議的),剩餘浮力越大,浮漂的上牽力越大,剩餘浮力越小,浮漂的上牽力就越小。

小結:

線組調釣的問題,一直是釣魚界較為熱門的話題之一。子線雙鉤在水底的狀態越鬆弛,浮漂的信號越真實。上牽力越大,浮漂信號也不真實,上牽力越小,浮漂信號越真實,中魚率越高。

另外,個人認為並沒有絕對正確的調釣,只有合適的調釣。比如說:同一個線組,今天您調四釣二效果不錯,明天就可能調四釣二就會出現有口打不著的現象。怎樣根據具體水情和魚情調整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野釣有口,不易釣上原因之二:餌料體積和狀態

餌料的體積過大,造成空竿

餌料的體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餌料的大小。一般來說,餌料體積越大,魚兒進食越不順利,餌料體積越小,魚兒進食越方便。

如果餌料的體積比魚嘴還大(較為明顯的是小魚鬧窩時),想讓魚兒一口吞進去那是不可能的,特別是用山芋,水果之類的“硬”餌料。

我以前用桑葚做過餌料(釣鯽魚鯉魚都還不錯)。剛開始是整個桑葚掛鉤,浮漂呈現頓口,甚至黑漂,常常提竿不中魚。後來我就把桑葚搞小一點,甚至只掛鉤尖一點點,這種現象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這明顯就是的餌料體積過大,造成提竿無魚的例子。

餌料的狀態過硬,過黏,造成空竿

餌料的狀態同樣是造成空竿的原因之一。我見過有的釣友為了避開小雜魚。把餌料開的很硬。很黏,並且掛餌還很大,這種做法雖然可以有效的避開小雜魚,但同樣給水底的目標魚造成進食不順利的障礙。由於餌料過硬,過黏,過大,它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從邊上啃食,涮餌才能把鉤餌吞進去。在這個過程中,浮漂會一直產生信號。而這些信號並不是魚兒真正入口的信號,提竿無魚也就不難理解了。

小結:

在實際作釣中,餌料而狀態是很重要的。在魚口重的時候可能表現的不明顯,在魚口輕的時候,餌料狀態稍微不好,就會造成魚兒放棄咬食的結果。

另外,餌料是直接進入魚口的,如果不能保證順利入口,浮漂信號就是再強烈,也是白搭的。

野釣有口,不易釣上原因之三:魚鉤和子線選擇

魚鉤過大,造成空竿

一般來講魚鉤越大,掛餌就越大,魚鉤越小,掛餌就越小,這個是一般的原則。

比如:釣1兩以下的鯽魚,選用5號以上的魚鉤,不能說釣不上來,但空竿的幾率肯定比用1號,2號的魚鉤要大的多,因為魚口相對於魚鉤和餌料太小了。

子線過粗,造成空竿

對於“檔口”的現象在釣魚界是有爭議的。我本人是這個理論的支持者,因為我是小鉤細線的忠實使用者。

我在釣魚的時候,如果在調釣和餌料狀態調整後,但魚口還是改善不了的話,我就會更換小的子線和魚鉤,而這種改善常常效果還是挺明顯的。

比如:釣1兩左右的鯽魚選好用2號子線,不能說釣不上來。但肯定沒有選用0.4號這樣的子線釣的好。特別是在魚口輕,使用線號大的子線,很多的時候魚口都看不到。而更換小的子線後,效果往往是很明顯的。

小結:

魚鉤和子線的選擇往往是能否釣好魚的關鍵。因為子線和魚鉤是直接入魚口的,你想要把魚釣上來,就要儘量讓魚兒吃起來順暢才行。

就比如現在這個時候野釣,如果你使用1.0的子線,我身邊的釣友是十有八九會講你用的太大了(指的是小水面)。

野釣有口,不易釣上原因之四:真假魚口的判斷

對於魚口的判斷,就要講下漂相了。漂相有三種基本的動作:頓口,上頂,黑漂。

“頓口”漂相的真假判斷

一般來說,頓口中魚的幾率是很大的,也是釣魚人喜歡見到的。但頓口也是分真假的。

比如:浮漂下頓沒有立刻反彈,這時提竿中魚就高的。浮漂下頓,立刻反彈,這很有可能時候魚兒蹭線,或者雜魚鬧窩造成的這時提竿中魚率就不高。

另外,頓口的中魚率高低與否,和子線雙鉤在水底的狀態也是有直接的關係的。一般來說,子線蹦的越直,頓口中魚率越低。而頓口靜止後的1-2秒,再提竿中魚率才是高的。

“上頂”漂相的真假判斷

“上頂”這種漂相出現最多的代表是鯽魚漂相。我們知道鯽魚是低頭翹尾覓食的,所以,鯽魚的漂相一般是這樣的:先是浮漂點動(鯽魚有涮餌的習性),接著是頓口(鯽魚進食),再來是上頂(餌料進口,沒有發現魚鉤抬頭離開)。

從這麼多年的作釣經歷上來看,浮漂呈現這兩種上頂的漂相中魚率高的:1,浮漂均勻的上頂(大魚較多)。2,浮漂上頂過程中靜止。而浮漂呈現不規則的上頂,或者上頂後立刻恢復到原位,這兩種漂相往往是提竿無魚的。

“黑漂”漂相的真假判斷

一般來講,黑漂是這三種基本漂相中中魚率最高的了。但黑漂中魚率高低和線組的調釣及餌料的狀態也有著直接的關係。還是那句話,魚兒吃起來順暢,中魚率就高,吃起來有障礙,中魚率就低。

小結:

浮漂魚口的判斷太重要了,因為這是我們提竿的依據。只有明白了子線雙鉤在水底的狀態,才能準確的判斷出魚口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該放口。當然,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作釣,長時間經驗積累的。

引申一點:

“走水”現象也是會對我們判斷魚口產生障礙的。如果遇到水底不平,有雜草時,浮漂往往呈現上上下下,很容易給我們造成誤判。

實際上,判斷走水很簡單的。除了鉤餌會離開窩點外,走水常常和水流方向是時相反的。主要是因為水流帶動水體的表面流動,而下面的水體為了保持靜止,會產生一種相反的力量,而我們的鉤餌在水體的下層,會隨著這種力量運動,從而造成了方向相反的現象。而釣頓,跑鉛和雙鉛是我們應對走水常用的辦法。

另外,蝦蟹鬧窩也是造成我們對於魚口誤判的現象之一。蝦蟹鬧窩的漂相:浮漂上上下下,有時還會有明顯的頓口,甚至黑漂,就是提竿無魚。我一般在窩點釣上來3條蝦或者蟹就會更換釣點,因為在我看來蝦蟹鬧窩時無解的(就是能釣上來魚,漁獲也不好的)。

寫到最後:

個人認為以上四點是野釣有口打不著主要原因。在野釣遇到有口,實際上是很高興的事情,最起碼說明你的窩子裡有魚了,但是如果調整不好照樣會直接影響漁獲的。

我本人遇到這種情況是這樣一個調整順序的:調釣-餌料狀態-魚鉤大小。

碼字不易,如果您感覺我說的不錯,就請點個贊,添加個關注唄!我會繼續分享自己的釣魚心得。謝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