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

进城如同过关,

而高速公路省界卡点则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

在这里,

从白昼到黑夜,

从晴空万里到疾风劲雨,

交警24小时在岗,不漏一车一人,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夜幕下,远处的城市灯光一如往日明亮,只是少了些许霓虹。从上海到苏州所途径的沪常高速淀山湖主线原收费站,增设了防疫点。车辆陆陆续续经过时,这里忙碌的身影在车灯的照射下被拉得很长,投射在道路上。


这里,就是苏州的东大门。


春节之后,这里每天平均有近2000辆车驶过。而到了晚上,流量相对小一些,大约有600多辆。在这里,“不漏一车一人”不仅是检疫工作的口号,更是底线。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成为你

病毒不可怕但得讲方法不蛮干

陈刚手把手示范消除了我的畏惧

我此次体验采访的人物就是这里的一位“守门人”——苏州交警高速八大队中队长陈刚。


今年49岁的陈刚,皮肤黝黑,一头“积攒”了一个多月的板寸已经“超标”了快半根食指长了。今晚是他大年初三(1月27日)以来的第23个夜晚。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陈刚和其他24名队员分成了白天和夜晚两班,一班12个小时,以早上8点和晚上8点为界。我选择的体验时间段是陈刚的晚班,这也意味着,我也得在这里坚守一个通宵。


其实,记者和警察这两个职业有某些相似之处,熬夜便是其中之一。同时,我此前也有过几次跟随出警报道的经历。因此,我心里还是很有自信能跟得上他的节奏的。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唯一让我担心的还是病毒。

虽然戴着口罩,虽然所有执勤人员对我很“照顾”,但那种对未知的畏惧,多少还是存在的。


每当车窗摇下来的时候,在我看来就是最危险的时刻。受发动机声音的干扰,工作人员在与司乘人员交流时,为了能让对方听清楚,双方会不自觉地靠近。


如果车内有病毒怎么办?如果有唾液飞溅出来怎么办?想到这里,我总会不自觉地将脚步往后挪一挪。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陈刚说,他从参加防疫执勤到现在并没有害怕过病毒。“当了26年警察,危险见多了,也抗击过‘非典’,新冠肺炎我没放在心上,相信国家的医疗水平。”


对国家的信任是他充满自信的底气,但自信不是蛮干,工作的规范必须得坚守。一旦遇到不戴口罩的人员,陈刚并不会立即上前,而是先要求对方戴上口罩再让医务人员测量体温。


胆大心细,这是很多老民警的惯有工作作风。在陈刚的影响下,我的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跟在他后面,始终确保与司乘人员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

示意停车、测量体温、询问检查,在交警、卫健委、路政三个部门工作人员的互相配合下,一辆货车从停车接受检查到放行,也就10多秒钟的时间。

报道你

重复2000次抬手2000次敬礼

经受过凌晨冰水浇脸的“狠”

陈刚终究百炼成了“钢”


晚上的车流相对白天较少,整个检查流程倒也不复杂,我的新鲜劲儿过去后,倒觉得这些动作甚至有些单调乏味。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几个小时跟下来,我的腿开始乏力了,步子也就逐渐慢了下来,总想找个地方坐一坐,哪怕蹲着也是好的。但现场没有椅子,地上太凉,也就作罢了。


在没有车辆经过时,我发现,陈刚总是把手背到身后,再轻轻扭一扭腰。而每次有车经过时,他还是快速上前拦下,站直了腰板,举起右手,向司机行标准的敬礼。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见人则站直,没人则背手,这两种不同的动作和站姿让我一度以为,可能是他“中队长”的头衔使然吧。


然而,他的同事林冀彦告诉我,陈刚有腰疾,是4年前救一名轻生者时留下的。每次站的时间长了,陈刚的腰就会不自觉地微弓起来,就得用手背到身后去挺着。


粗略估算了一下,从晚上8点到凌晨0点的4个小时里,陈刚差不多敬了600多次礼,平均一分钟就要敬礼两次。为了“照顾”我,他总不时提醒我:“你累了就到休息室去坐一下。”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你怎么不去休息一下呢?”我反问道。

我要是乏了、累了就躲一旁休息,那大家都偷偷学我,这个‘大门’等于形同虚设了。

“那么,搬个椅子到现场来坐一下不就行了?”

“别人远远看到你这样松松垮垮的,像个什么样子?有损苏州的形象和我这身警服。”

陈刚的回答很简洁,也很干脆,但说的每一个字都值得我反复品味。


过了夜里12点钟,气温降低到0℃以下。寒意从我的脚一直向上“侵蚀”,走起路来也逐渐不太“灵光”。即使有了秋裤的“加持”,膝盖也还是疼痛了起来。我放在露天的一个背包表面也结 了一层薄薄的霜。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熬过夜的人都知道,凌晨2点到4点钟这两个小时是一道“关卡”,很多人都有自己独创的一套办法驱除困意,陈刚也不例外——喝咖啡、洗冷水脸。

熟悉陈刚的人都知道他爱喝茶,平时休息时一天一般要喝8杯茶。但陈刚说,由于喝了几十年的茶,在提神方面,身体似乎产生了“耐受性”,只好用咖啡取代。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同时,还要上厕所,执勤期间我就基本不喝水了。”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执勤时,他还真没上过厕所。


“再困也能马上清醒。”

在陈刚的“邀请”下,我人生第一次在初春的凌晨体验了一把洗冷水脸的滋味。虽说这方式真能让人提神醒脑,但冰冷的水如同刀子划在脸上一样,我心里默默地嘀咕了一句:


“真狠!”

凌晨5点左右,东方既白,我也仿佛看到了“胜利收工”的曙光。凌晨吃的泡面早已消化殆尽,腿脚早已冻的不听使唤。


然而,忙碌地一天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了。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从上海过来的车辆明显增多,一度甚至排起了近100米的长龙。为了分流车辆、维持秩序,陈刚在3个小时里来回疏导了6趟。


“早高峰的时间越来越提前了,每天的车流量正在以10%的速度递增,这说明了企业生产正在恢复,但防控的压力也更大了。”陈刚分析道。


我粗略估计了一下,这个夜班,陈刚检查问询了1000余辆车,抬手指挥2000次左右,敬礼2000次左右。


而我,在后半夜开始已经跟不上他的步伐了。陈刚,你真是百炼成的“钢”。


其实,我也明白,一个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的时候,会感受不到身体上的饥饿或者不适感,而临时加入的我毕竟不是陈刚。


谢谢你

儿子交给岳母,母亲交给哥哥

夫妻二人请战奔赴“疫”线

只因一句“职责所在”

上午8点钟,陈刚交接班后,拿起了手机看了一下。这是他每天下班后做的第一个事情——看妻子有没有给他发信息。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陈刚的妻子许芳兰是苏大附二院心胸外科护士长,比自己小5岁。在2月9日,妻子奔赴武汉抗疫一线,而陈刚因为要执勤没有去送她。这也成了他至今最后悔的事情。


陈刚说,自己和妻子属于“老派夫妻”,不会去刻意表达自己的感情。每天,谁有时间就会给对方发一条简单的问候信息。“哪怕回复一句‘好的’都可以,我就知道她是安全的。”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自己是警察,妻子是护士,儿子交给了岳母,母亲交给了哥哥。在疫情防控期间最忙碌职业中,陈刚两口子就占了俩。


去年(2019年)6月,陈刚的父亲去世了。今年春节是他母亲独自过的第一个春节,也是最需要儿子和儿媳陪伴的时候。为了不让母亲牵挂,陈刚和妻子是瞒着她赶赴“疫”线的。母亲打来电话埋怨他“不孝”,他也只能笑着“耍无赖”蒙混过关。


“后来觉得事有蹊跷,便四处打听,这才得知了实情。”陈刚搓揉着脸说到,“我妈还跟我说错怪我们了,说我们干的都是大事,还向我们道歉。”此时,眼前这个中年男人最柔软的一面让我也感动不已。


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在与病毒抗争的一线。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儿子儿媳宁愿选择背负“不孝”的“骂名”;而为了不让子女们担忧,76岁的母亲也在电话里连连道歉,为他们鼓励加油。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值得吗?”我下意识地问到。


顺着陈刚注视的目光向远处望去,一辆辆货车有序而至,道路上热闹了起来。明媚的阳光驱散了寒意,草坪上飘来新芽复苏的清香。


“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战“疫”手记|你在凌晨2点用冰水浇过脸吗?真狠!

记者感言


对我来说,连续12个小时的通宵体验是一次难得的“壮举”,但对陈刚而言,这已经是他没有回家的第23个夜晚。然而,“下班”后,我已经是精疲力尽,但陈刚走路的步伐仍然如同接班时那样迅速有力。和他相比,年龄和精力似乎并没有给我加分。“习惯了就适应了”,陈刚透露的这个“秘诀”让我产生了一种妥妥的安全感。


49岁,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压力山大的年纪。家庭和工作,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疫情当前,像陈刚夫妻一样的“夫妻档”有很多,一句“职责所在”让他们选择了“逆行”无悔,换来了万家灯火通明。


陈刚,谢谢你,谢谢你的妻子还有你的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