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兩年會相繼關注減配問題?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都會對於汽車廠商的“減配”是深惡痛絕的,單純的只是內飾功能上進行減配或許還可以勉強接受,比如你把真皮座椅換成了織物;你把倒車影像給閹割了;這些汽配城都可以低價可以再添加上去的東西。但是你把實時四驅減配成為了適時四驅;再比如你把曾今的愛信8AT變速箱換成了7擋雙離合變速箱;你把發動機的調校降低了,動力輸出減少了等等,這些都是明面上的,是可以用數據說話的。

為什麼近兩年會相繼關注減配問題?

於是汽車廠商也巧妙的在你看不見的地方進行了“減配”,比如眾所周知的“鋁換鋼”事件及“斷軸門”事件,這可以說算是比較典型的案例,也是目前輿論性最高的話題之一;還有一個熱點之一就是“A柱斷裂事件”等等。在現在不吹不黑的情況下你至少是明白了一點,基於你眼睛看不到的底盤位置中肯定是由於替換了部分零件材料,在經受不住外界所帶來衝擊力量,而導致發生故障或事故,當然也不能說明曾今替換前用過的部分零件材料就一定能夠經受住,只能應用相對等的數據概率來衡量,到底是哪一種材料更適合。


為什麼近兩年會相繼關注減配問題?

那麼為什麼近年來,消費者開始慢慢關注到了汽車廠商減配的問題了呢?首先網絡各種平臺的傳導力是非常迅速的,其二就是各種測評機構或者是一些民間機械高手也是通過網絡來傳播這些專業性較強的知識對大家的普及;其三,當代社會很大一部分消費者都不是傻子,人家花錢自然就會主動去了解真金白銀買來東西的好與壞。所以在這一系列的導向的前提下,你廠商再被爆出來幾個熱點事項,不就越發的感慨道“這一屆消費者不好帶節奏了”。


為什麼近兩年會相繼關注減配問題?

從廠商的思維考慮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所有設計成本、研發成本、人工成本的前提下來節約成本,特別是在花費了幾年時間的研發後即將生產下線的換代車型中,你必須要有新意,無論是你的外觀還是科技配置都得跟上去,這些都是最直觀也是最方便前期進行地毯式宣傳的;難點就是定價,定價過高或許不但會丟失客戶資源,同時還會造成品牌影響力的下降,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車型即將換代的時候,老款車型的折扣對於消費者真的非常有誘惑力,但是換代後新款車型的價格在程度上就會造成消費者心理很大的落差感,那麼很多消費者就會等待,不急於出手。(當然不差錢的消費者除外)於是乎廠商們就有可能在零件上進行更換,比如我以前一件保險槓,批發價格在200元;我現在把成本控制了,只能100元收購,那零件生產商只能在質量上打折扣了。


為什麼近兩年會相繼關注減配問題?

從消費者的思維考慮中,我花了你所制定的價格的情況下購買了你的產品,況且這還是個大件,如果你在某些零部件上面或者某些功能配置上面進行不涉及安全駕駛、用車體驗上的前提下進行替換,應主動告知於我,而不是等著我站在路邊等著救援拖車,然後再跟你維權,然後你告訴我不在三包之內。或者是在你更換的零部件的車型上市之初適當的降低價格,這也可行啊,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消費者在購買新車之前,首先要關注是否減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