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八年 山東米制品再度敲開歐盟市場大門

不久前,山東一家食品企業生產的大米制品在保加利亞實現通關,成功打入歐盟市場。時隔八年後,山東米制品再度敲開歐盟市場大門。

在菏澤博勢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線上趕製的都是歐盟國家的訂單。為他們敲開歐洲市場大門的,是出口到保加利亞的10.08噸葡萄葉大米包罐頭。

菏澤博勢食品有限公司品管部經理袁廷耀說:“雖然這次出口量不大,但是各項檢驗數據標準全部符合歐盟出口要求,這給我們擴大歐盟出口增加了信心。”

這份醞釀了整整8年的信心,來之不易。2012年,歐盟提升了對中國輸歐米制品的檢驗標準,山東企業對歐出口完全停滯。

菏澤海關查驗一科關員解卉說:“進入歐盟的檢驗要求近乎苛刻,首先他們要求出口商在出口前必須提供一份米制品的檢測報告,證明咱們的產品當中不含有轉基因成分,同時我們海關還要簽發一份符合歐盟要求的衛生證書。另外他們還制定了499項農藥檢測限量, 其中有一項達不到要求都過不了歐盟的門檻。”

為避免歐盟對我國出口的大米及米制品全面封關,2013年起,國家海關總署要求所有相關企業必須建立自有原料種植基地並在總署備案。

青島海關進出口食品安全處副處長徐海濤說:“目的就是要從源頭上保障米制品生產全鏈條的安全,從而樹立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地位。”

在菏澤當地沒有找到理想的稻田, 博勢公司瞄準了常年種植水稻的魚臺縣。菏澤海關了解情況後,協助他們向濟寧海關提出申請。然而,根據總署的備案標準,260畝種植基地必須成方片,還要相對獨立,土壤、水質都有要求。

濟寧海關查檢二科科長楊林說:“我們就指導企業,前前後後尋找和檢測了十餘塊的地塊,每一次的尋找和檢測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有的長達幾個月,最後經過近三年的時間,最終確定了這一塊大小、地理環境、土壤和水質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的種植地。”

經過海關總署確認備案,山東有了首傢俱備輸歐資質的“國標”水稻種植基地。接下來,又是一番精挑細選,山東省水稻研究所歷時10年自主研發的聖稻18被確定為最終試種稻種。

山東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山東省水稻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周學標說:“因為它抗病,少打農藥,稻瘟病國家(標準)是五級,這個品種(抗性)可以達到一級。再一個抗倒伏,適合機械生產大規模生產,產量比較高,品質又好,出口歐盟的話米質肯定要好一些,所以它符合目前的綠色 、輕簡、高效生產要求。”

2018年,聖稻18在魚臺種下。然而,499項農殘限量檢測又成為擺在海關部門面前的一道新難題。

為避免交叉汙染,在青島海關指導下,菏澤、濟寧海關通力合作,制定了基地原料採收、加工、運輸、產品生產、儲存全鏈條的監督查驗方案,並且建立臺賬,確保從每罐成品到大米原料的完整可追溯。

青島海關進出口食品安全處食品安全三科科長葛嵐說:“我們組成專項工作小組,先後反覆溝通100多次,對歐盟檢查表進行細化,在綜合評估基礎上,對成品進行驗證檢測,合格後,出具了符合歐盟要求的衛生證書。”

8年努力,終得回報。博勢的產品一次性通過了歐盟檢驗,順利完成出口。有了第一單的成果,他們又相繼拿下英國、瑞典、希臘等歐洲國家900多噸的訂單,貨值超過千萬歐元。

山東省貿促會秘書長賀忠軍說:“外貿攻堅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況下,外貿攻堅更是困難重重。我們山東的企業應該主動適應國際規則,融入國際市場競爭。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幫助外貿企業解決突出問題,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環境和條件,推動我省從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