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烟花三月,莺飞草长。春天,是赏花的好季,更是“吃花”的好时候!

“花”也能吃?当然能啦!一提到“吃花”,人们大多先想到云南的鲜花饼。但殊不知,在早年间,鲜花饼却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鲜花玫瑰饼

美食才子蔡澜,在书中曾提到过北京的玫瑰鲜花饼:

不可不提的是甄建军师傅做的“玫瑰鲜花饼”,用的是北京西郭门头沟的妙峰山玫瑰。他试过用别的玫瑰,水分太多,又不够香,只有妙峰山的玫瑰符合他的要求,而且每年只有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可采摘玫瑰花,过了就要等下一年。他把采摘的玫瑰加糖,低温发酵,也就是放入瓶中在冰箱中发酵,花半年时间才做成。他所做的玫瑰饼不是太甜,但非常之香,不可错过。

除了蔡澜,梁实秋、唐鲁孙等许多名人,也都用自己的笔触描写过它。

玫瑰饼:糖馅酥皮、选料严苛

早年间的北京,每当到了百花盛开的春季,各家点心铺都会纷纷贴出新式食单:“鲜花玫瑰饼、鲜花藤萝饼,应节上市”。

“四月以玫瑰花为之者,谓之玫瑰饼。以藤萝花为之者,谓之藤萝饼。皆应时之食物也。”

——《燕京岁时录》

玫瑰花原产于中国,根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即有栽培:“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南宋时,中国商品经济发达,市面上流行着各色小吃,玫瑰花也被广泛用于制作糕点。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玫瑰花入馔,不仅好吃,还有一定的食疗价值。

《本草正文》中记载:“玫瑰花,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疏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驯良,芳香诸品,殆无其匹”。明代卢和在《食物本草》中说:“玫瑰花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老北京的玫瑰饼是一种糖馅、酥皮的点心,因馅料使用了腌制过的玫瑰花而得名。但不是任何一种玫瑰花,都入得了北京糕点师傅的法眼。玫瑰饼的用料极为苛刻,必须选用京西门头沟“妙峰山”产的鲜玫瑰花。

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一带栽培玫瑰花,有500多年的历史,妙峰山的涧沟又称作玫瑰谷。妙峰山产的玫瑰花品质十分优质,其朵大、色艳、味浓、含油量高,非常适合食用。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妙峰山玫瑰

制作玫瑰饼的馅料,要将玫瑰花摘下后,单独留下花瓣,用清水清洗干净,并像腌咸菜那样腌制花瓣,再跟炒熟的蜜糖一起搅拌。玫瑰馅糖分很高,容易保存,但吃的时候比较腻口,不太适合今天人们的口味。

馅儿弄好后,开始制作面皮儿。

为了制作出酥皮的效果,点心师傅一般会用到两种面团:精面粉和成的面团,以及发酵后的面团。

将两种面团分层折叠后,擀成面皮儿,再把馅料包进去,按扁成圆形。最后,再用印有“玫瑰细饼”或“玫瑰”的漂亮字印戳在饼上,讲究的再印上玫瑰花图案。这样烤制出来的玫瑰饼,色香味俱全。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在那时,许多人会自己拿着原料去店里代做。梁实秋曾在书中回忆:

又红玫瑰初放(西洋品种肥大而艳,但少香气),亦常摘取花瓣,送交肆中代制玫瑰饼,气味浓馥,不比寻常。

当然,在糕点铺里买着吃,才是吃鲜花饼的正途。

说到当初做玫瑰鲜花饼最有名的店铺,当属北京老字号糕点铺“正明斋”。清末崇彝在《道成以来朝野杂记》里,把正明斋誉为北京有名的三家饽饽铺之一。

1864年,天京陷落,风起云涌、席卷了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这一年,烤鸭名店全聚德开业迎客。也在同一年,来自山东掖县的孙学仁和父亲用经商积蓄,在前门外煤市街创立了“正明斋饽饽铺”,自产自销满汉饽饽。由于货真价实, 质地优良,产品问世后,备受各界青睐。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坐落于前门的正明斋

此外,这家糕点铺还被清朝皇族看中,成为唯一向皇宫供应糕点的民间店铺,被列入“御膳房”佳品,成为正统满汉糕点的代表。从咸丰元年到清朝末期,每当宫廷喜庆寿宴之际,正明斋的糕点一直都被选为御用食品。甚至,连慈禧老太太也时常拿正明斋糕点赏给自己亲近的宫妃宾客。

民国时期,袁世凯、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政客,也爱吃正明斋的糕点。1914年、1915年该店的帐本上,还有袁世凯欠帐未还的记载。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正明斋鲜花玫瑰饼

正明斋最有名的糕点之一,就是玫瑰饼。据说,当年张学良将军来北京期间,就时常派部下去正明斋专门订购玫瑰饼,自己吃或者宴客送礼,都是上佳之选。但后来,正明斋逐渐没落,现在已经无人问津。

如今,想在春天吃到应季的玫瑰饼,已然有些难度。但是近两年,有一家名叫“富华斋饽饽铺”的 糕点店,重新复苏了许多老北京传统的糕点与甜品。我曾经去吃过几次,店里的招牌之一就是玫瑰鲜花饼,外皮层多酥脆,馅料花香味十足,也不是很甜,比较适合今天人们的口味,再配上一杯茉莉花茶,盎然春意充盈整个身体。

这家店,我曾推荐给许多身边的小伙伴,他们都说不错,能在店里吃出老北京的味道和“范儿”。如果来北京玩,特别建议您去尝一尝。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玫瑰鲜花饼配茉莉花茶,在富华斋饽饽铺还能隐约感受到老北京的春天味道。

藤萝饼:皮白翻毛、花香浓郁

除了玫瑰饼,老北京还有一种鲜花做成的糕饼“藤萝饼”,堪称玫瑰饼的姊妹饼。

藤萝,又称紫藤,《花经》里说:“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瞻彼屈曲蜿蜒之伏,有若蛟龙出没于波涛间。仲春开花。”

晚唐诗人许浑写过一首诗《紫藤》,笔下的紫藤花意向非常美:

绿蔓秾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醉中掩瑟无人会,家近江南罨画溪。

说起老京人的藤萝饼,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翻毛藤萝饼。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原来,藤萝饼的面皮洁白如雪,稍一翻动,起酥的白色面皮就会联翩而起,看起来像片片鹅毛,因此得名。春天时候,能吃到这种佳品小吃,酥皮层次丰富,酥松香甜,还有满嘴浓郁的藤萝花香,不得不说,可是一大享受啊。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翻毛藤萝饼

制作藤萝饼的技法,要比做鲜花饼更讲究一些。

先将面粉加入白糖和水,揉到均匀且软硬适中;再将鲜藤萝花洗净切碎混合糖油面和成馅儿;最后将面团摘剂,摁成扁圆形,包入馅料,用烤盘盛着放入烤炉中烤十分钟左右出炉。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老北京的胡同和公园中,都栽种有藤萝花,以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最为著名。作家赵珩在《老饕漫话》中提到:

在社稷坛的西门外,沿中山公园西墙一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设了春明馆、长美轩和柏斯馨等几家饭馆和茶点社。饭馆在室内,茶座儿在露天。这一片茶座儿用的全是藤桌藤椅,与整个公园的气氛十分协调。在茶座儿中间,有两三架很茂盛的藤萝花架,爬满紫藤,一串串淡紫色的藤萝花参差垂下。

这几家饭馆和茶社,都会用公园种植的藤萝花做藤萝饼,其中,长美轩的藤萝饼最正宗美味。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中山公园的藤萝花

虽然北京许多的饽饽铺也制作藤萝饼,但中山公园的藤萝更胜一筹。这胜就胜在“新鲜”二字。

一是原料新鲜,藤萝花现摘现做,保持了花的色泽和清香。二是现做现卖现吃,藤萝饼出炉是热的,又酥又香,直接售卖给在此喝茶的食客,让大家一饱口福。

公园茶座儿卖藤萝饼,多在午后两三点钟,这时赏花的游人已在茶座儿休息了一段时间,一壶香片(花茶雅称)续了两三次水,四样果碟儿也少许用了一些,意兴阑珊,恰好藤萝饼出炉,于是要上一两碟,趁热品尝,鲜香无比。

这种享受,不比英式下午茶逊色!

酥炸玉兰:征服了老佛爷的宫廷甜品

北京吃花的食俗,可不只是在平民阶层间流行,慈禧老佛爷对吃花,也是情有独钟。

昆明湖畔,颐和园内,早春的微风吹拂着杨柳枝。在颐和园乐寿堂殿后的院落里,有几棵白玉兰树,相传是乾隆皇帝亲手栽种。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颐和园内盛开的白玉兰,相传为乾隆皇帝栽种。

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所以她对“兰”字情有独钟,也格外喜欢白玉兰花。

于是宫内的寿膳房投其所好,制作了一款以玉兰花为主题的宫廷甜品——酥炸玉兰。崔岱远在《京味儿》中介绍了酥炸玉兰的做法:

挑选蓓蕾初绽的白玉兰,摘下十几片滑润的花瓣儿,洗净了,薄薄掸上层过了细罗的棒子面,再裹上用精面和小苏打调好的糊,下到温油里炸。眼见着花瓣儿先是慢慢沉下锅底,不多时,又一片一片飘飘悠悠浮出油面儿。恰好变得淡黄酥嫩之时,赶紧用漏勺轻轻捞出来,沥净油水,可千万别碰残了花瓣儿,在豆青的平盘里拼放成一朵盛开的玉兰。把胡萝卜切成梳子刀,用开水稍微一烫,直烫得黄嫩鲜艳,往花心处摆成一簇花蕊。再选鲜嫩的黄瓜旋下外表那层绿皮,雕刻成片片叶子衬托在花瓣儿周围。这还没完,接下来是点睛之笔,把冰糖碾成细粉掸在花瓣儿上。冷眼一瞧,那就是点点晶莹的露珠洒落在上面。

吃春!蔡澜笔下的鲜花饼,才是老北京心中的春天味道

咬一口酥炸玉兰,舌尖最先接触到的是细细的糖粉,甜味与油脂的融合,是世间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味道,就像酥脆的烤鸭皮蘸白糖的经典搭配。随后咬下去,感受油炸面皮的焦脆酥香,再尝到清甜滑嫩的花瓣儿,香气瞬间在口腔中蔓延。

您还了解哪些老北京的春季食俗?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