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生病》筆記:精緻的人體,謎一樣的疾病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筆記:精緻的人體,謎一樣的疾病

龍讀書、讀好書。

我是龍易生,歡迎來到《龍讀書》。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筆記:精緻的人體,謎一樣的疾病

作者: [美] 倫道夫·M·尼斯 / [美] 喬治·C·威廉斯

出版社: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原作名: Why We Get Sick

譯者: 易凡 / 禹寬平 / 傅賀(校) / 葉凱雄(校)

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對人體的奧秘充滿好奇,對越來越嚴重的疾病心生恐懼。

為什麼設計的非常精密的人體還留下了許多弱點,害得我們要遭受疾病的痛苦?

人類經過進化而塑造出大腦這樣精緻靈巧的器官,為何沒有安排好預防阿爾茨海默症的措施呢?

人體的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和攻擊上百萬種侵入者,為什麼我們還會得肺炎?

人類的基因組序列編碼並設計了人體億萬細胞的設計方案,當我們的手指殘廢了,為什麼不能重新長出來?

為什麼我們不能活到300歲?


我們對各種病症的瞭解越來越多、越來越細,但是面對“我們為什麼會生病”這個問題,仍然難以作答!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筆記:精緻的人體,謎一樣的疾病

在醫學領域,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到底是哪個具體的環節和地方出了問題?

說實話,這種思維方式的片面性正在暴露更多的問題和風險。

我們試圖用另外一個思考方式來思考疾病,“為什麼自然演化沒有讓人體對疾病有更加強大的抵抗力?最好是不生病的那種


疾病的近因解釋和演化解釋

通常情況下,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先回答3個基本問題。

1、發生了什麼?

2、怎麼發生的?

3、為什麼發生?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筆記:精緻的人體,謎一樣的疾病

這3個問題看起來非常簡單,也非常容易理解,但是放在醫學健康領域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了。

發生了什麼和怎麼發生的,稱之為“近因解釋”,負責回答構造和機制的問題。

而為什麼發生,稱之為“演化解釋”,負責回答起源和功能的問題。


今天的醫學,基本採用的是近因解釋,比如肝臟的構造和工作機制是怎麼樣的,以及相應的生理指標和病理指標如何才算正常,然後根據些研究來判定我們的肝臟或者其他任何部位的病變,然後給出要麼是藥物要麼是手術的治療手段。

而演化解釋指的是,從人類進化的角度,或者說是從生物進化和演化的角度去解釋疾病的發生。

這聽起來有點專業或者不好理解,舉例來說,我們人的視力總體來說不斷呈現下降趨勢,也就是近視的孩子相比較幾十年前來講是大幅度增加的,我們除了從眼睛的生理結構和眼病的病理方面尋求答案和治療方案,有沒有追問一下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如此大幅度的視力下降!?有沒有可能是視距的大幅度縮減導致的呢?


再比如孕婦的妊娠嘔吐,這種發生在妊娠早期的噁心、嘔吐、厭食,是不是為了防止發育中的胎兒遭受毒素的傷害而自然選擇出來的?

再比如,人體感染時出現的缺鐵不是感染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說並非貧血導致了抵抗力減弱),而是機體防禦機制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便可以預測補鐵可能使感染惡化——情況的確如此。

事實上,釐清疾病的演化根源,對於我們瞭解、預防、治療疾病都非常有意義,可惜目前這種工具尚未得到充分重視和有效合理的利用。

全世界全人類都麻木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慣性裡了!

疾病的6大演化解釋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筆記:精緻的人體,謎一樣的疾病

1.防禦

咳嗽是為了從呼吸道排出異物而專門設計的一種複雜反應,是一種防禦機制。

咳嗽牽涉到膈肌、胸肌、聲帶腔互相配合的運動,把黏液和異物從氣管向上推,到達咽喉的後部,或者吐出去,或者吞入胃中,利用胃酸殺死大部分細菌。

咳嗽是由自然選擇留下的、一種互相配合的防禦活動。

當特定的感受器發覺了特定危險的線索時,它們就會被激活,這就像汽車儀表盤上的警告燈,當油箱快空時會自動閃爍一樣。

它本身不是問題,而是由問題引發的一種防禦性反應。

過度地止咳,有可能導致病情加劇,甚至死亡。


2.感染

今天的人們,已經把細菌和病毒看成敵人。

但是,它們可不是簡單的寄生蟲,而是老練的對手。

在演化過程中,我們不斷髮明和變換抵禦它們攻擊的手段,但同時它們也演變出了克服和防禦的對策,甚至利用我們防禦的辦法來反防禦。

這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無法消滅所有的感染或者避免自身免疫病。


3.新環境

我們的祖先來自非洲平原,在幾百萬年的時間裡,我們的身體也是在狩獵採集的部落生活中塑造出來的。

自然選擇還來不及重新改變我們的身體,來配合高脂食物、汽車、藥物、人工採光和中央空調等前所未有的新環境。

結果,我們的身體構造與現代環境之間發生了不匹配,許多現代疾病都是因此而產生的。

心臟病和乳腺癌是兩個常見的典型。


4.基因

人類的某些基因雖然可以引起疾病,卻仍然存留了下來。

這是因為它們的影響是“環境決定”的:當我們生活在更加接近自然的環境裡,這些基因是無害的;在現代生活條件下,負面效果就顯現出來了。

例如,與心臟病有關的大多數基因,在我們過度放縱自己攝取大量脂肪之前,是無害的。

引起近視的基因,也只在兒童階段需要大量讀書或做近距離工作的文化氛圍中才起作用。

那些引起衰老的基因,在人類平均壽命較短的時代也很難有機會被自然選擇淘汰。


5.設計上的妥協

許多基因會造成一定的弊端,卻也會帶來更大的益處,因而被自然選擇保留了下來;

類似的,每一次重大的有益的結構性改變也要付出必要的代價。

直立行走使人類得以攜帶食物和嬰兒,但也留下了腰痠背疼的風險。

身體構造上的種種缺陷,細究起來並非失誤,而是妥協的方案。

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原因,我們需要透過“失誤”的表象,看到背後的潛在益處。


6.演化的遺產

演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沒有躍進,只有微小的改變,而每一個小的改變都必須具有立竿見影的益處。

重大的改變不易完成,我們的食管與上呼吸道共用一段管道,食物途經這段管道之後必須做出正確的變道才能滑進胃裡;如若不然,我們就會被嗆到。

如果鼻孔長在頸部的某個地方,這種局面就不會出現,但是限於歷史原因,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第1篇讀書筆記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