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本期嘉賓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寰球汽車集團董事長兼CEO,中國汽車行業知名評論家。從事汽車新聞工作30餘年,創作和策劃了許多在行業內、社會上引起轟動的報道,對行業政策和熱點事件進行解讀,在行業內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在吉利併購沃爾沃時,曾發表《吉利與沃爾沃的婚姻可以成為天仙配》、《站高一點看吉利沃爾沃併購》等文章。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吉利併購沃爾沃10週年了。時間過得真快,一切彷彿就在昨天。

記得當時,當國人得知併購消息後,輿論場瞬間就“炸了鍋”。大家不相信,怎麼是李書福的吉利在眾多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求購者中勝出?沒記錯的話,當時,中國也有幾家主流大型國有汽車集團參與競標,那時的吉利在許多人眼裡是不入流、沒有實力的企業。

10年過去,沃爾沃應該為它當初的決定感到自豪。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用數字為這樣的自豪作了一個直觀的描述:過去的10年,沃爾沃在歐洲、美國和中國市場都有很大增長,銷量翻番。10年前,沃爾沃汽車全球銷售30多萬輛,而到去年,這個數字已經突破了70萬輛。沃爾沃全球的員工10年前是19600多人,現在超過了40000人。

的確,10年對於沃爾沃來說,用翻天覆地來形容它的變化一點不為過。

誰能想到,一個來自中國的民營企業居然將一個著名的豪華汽車品牌、一家來自北歐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跨國汽車公司發展得這麼好,這應該是個奇蹟。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歷史上的沃爾沃

感慨成功之外,必須說說過去10年的不容易。

應該說,吉利併購沃爾沃創下了國際併購史上“蛇吞象”的成功案例。記得當初併購簽約時,輿論場最關注的是“錢從哪裡來”?一個自身還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企業靠什麼能玩轉一家來自北歐的跨國企業?這些問題說白了就是:論個頭、塊頭都不行的吉利,怎麼能讓沃爾沃重新站起來?

無論如何,這場成功的併購超出了人們的認知。

記得併購談判接近尾聲時,某財經媒體記者搶發了消息,第二天就受到了領導批評,認為記者做了假新聞。這樣的真實故事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吉利要想在併購沃爾沃這件事上成功有多難。

還有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故事,在併購協議簽署前一天的晚上,李書福哭了。儘管他沒有說為什麼,但有一個原因是肯定的:為了圓他自己內心的汽車夢,他把自己的一切包括身家性命都搭上去了。他知道簽字的那一刻起,等待他的將是各種各樣已知和未知的問題和挑戰!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

沃爾沃汽車集團董事長 李書福

今天說起吉利併購沃爾沃這個歷史事件,很多人眼前浮現的是他微笑著在眾人見證下簽字的照片。誰能想到李書福那滿面春風背後承受著的巨大壓力?錢扔進去了是一碼事,能不能搞成功完全是另一回事。這樣的在外人看來不能理解、對當事人內心又有很多不確定風險的事,誰敢想?誰敢幹?誰能幹成?

今天,我們在說併購獲得成功時,一定不要給人一種感覺:無非就是做了這件事或那件事這麼輕巧,好像誰都能幹得了。在我看來,回顧沃爾沃這10年的發展歷程,在感慨它的成功之外,就是對李書福這樣的企業家深深的敬佩。因為他做到了別人不敢想、不敢做、做不到、也做不成的事。這樣的企業家不多見,這樣的成功案例也註定不會多見。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

參會的李書福和吳迎秋在烏鎮交流

跨國併購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沒有現存的教科書,但企業文化這件事是全球化能否成功的核心。併購前,李書福在回答沃爾沃工會提出的用三個字解釋併購的理由時,他的“我愛你”得到了工會的高度認同,其實這就是文化。

現實中,我們說文化總是那麼深奧甚至玄而又玄,往往費力不討好。天天講企業文化,一到辦具體事就各有各的想法。

毫無疑問,今天的沃爾沃已經形成了很好的企業文化,這與李書福的胸懷是分不開的。換言之,如果將併購沃爾沃當作一樁簡單買賣,即使大家有建立文化的共同願望也是走不下去的。當初人們關注吉利併購的錢從哪來,如果著眼點在這個上面,今天可能就有人會說,這10年吉利在沃爾沃上早就把錢掙回來了,現在是否可以考慮轉手了。

而事實並非如此,不久前吉利和沃爾沃對外宣佈了籌劃合併事宜。這樣的事如果沒有文化做基礎,以沃爾沃的歐洲企業特點,可能連工會都通不過。讓沃爾沃願意合併這件事肯定是企業文化的功勞。

李書福曾引用費孝通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早已道盡其中玄妙。總結沃爾沃10週年,或者將併購沃爾沃當作中國走出去、探索全球化發展的樣本,文化這件事是必須要說的話題。

說文化指的就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但它更是一種世界觀。

胸懷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讓所有人都站在世界觀的高度很難,老闆首先要做到的是把自己的胸懷打開,這同樣也很難。在吉利併購沃爾沃這件事上,如果李書福眼裡只看到錢,那企業的所有員工那裡除了錢什麼都別談。這樣的功利下,企業什麼事也做不成。

其實,早在幾年前,李書福已經在談如何建立跨國企業文化的問題了,大家不妨去看一看。在那個報告裡,他沒提錢的事,卻讓大家看到了比錢還有說服力的東西。

回頭看中國不少失敗的併購、合資合作案例中,缺乏文化的認同一定是共性的問題。中國有很多財大氣粗的老闆,最終沒有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就在於把錢看得太重,對文化研究得太少。

假如我們在併購沃爾沃10週年這個時候,問李書福在併購沃爾沃後收穫得最大成功是什麼?賺到的利潤一定不是他的主要選項。

記得併購不久的沃爾沃董事會後,我曾經寫過“千萬別把李書福當作投資人”一文,就是想要告訴大家,李書福和中國很多的有錢老闆不一樣,其中就有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沃爾沃汽車成都工廠

沃爾沃這10年的發展一直是大家十分關注的。尤其是在中國,更多人希望看到它變成中國企業後,在中國市場上一夜“賣火”。這樣的輿情很容易將沃爾沃架上去下不來。這很考驗李書福的智慧。

就像別的豪華汽車品牌一樣,如果中國這張答卷做不好,全球業績一定好不了。何況沃爾沃已是吉利控股旗下的企業,沒有理由做不好!而相對BBA這樣的豪華品牌,沃爾沃在中國的基礎顯然不夠。這樣的特點又決定了沃爾沃在中國急不得。

很有意思的是,沃爾沃亞太包括中國銷售部門剛成立那些年,負責人換了好幾撥,外界自然少不了各種猜測。事實上,論從業經歷和業務能力,那些負責人都沒得挑,也很好的完成了每一個階段的使命。只不過到了幾年前那個階段,沃爾沃在中國需要一個更合適的新的人選。

現任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在主管中國業務領導的位置上任職最長。在他的領導下,特別是近兩年沃爾沃在中國的業務有了明顯的質和量的提升,除了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外,

他細緻沉穩、不急不躁的性格、長期海外工作造就的全球觀,以及鏈接東西方文化的力量也不得不提。

必須說,併購後的沃爾沃在中國一開始多少有點被外界的預期帶了節奏走。這樣的局面下,袁小林這樣的人就成了沃爾沃在中國必須有的穩定器。

如果說併購沃爾沃10年獲得成功背後是李書福的智慧,這其中一定有其用人、建團隊的智慧。袁小林和他今天的團隊就是在這樣的智慧中搭建起來的。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李書福在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部

與袁小林及管理團隊交流

最近與李書福交流,發現他談得最多的是對全球化的思考。在他看來,當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是一對矛盾。如何化解矛盾需要更大的視角、更多的樣本。吉利這些年從併購沃爾沃開始,陸續有了倫敦出租車、馬來西亞寶騰、英國路特斯以及戴姆勒奔馳等全球化實踐,收穫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和體會。他認為這些實踐僅僅是探索全球化的開始。

面對逆全球化的新特點,面對世界汽車遭遇技術革命衝擊的新背景,要想在成功的道路上再向前一步,必須有新思路、新方法,我們國家也必須要更多像李書福這樣的企業家,像吉利、沃爾沃這樣的企業。

就在併購沃爾沃10週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吉利與沃爾沃宣佈正在探索下一步合併的全新方案。沃爾沃下一個10年會是什麼樣?一定值得大家期待!

縱論十年 | 吳迎秋:從併購10年讀全球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