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摄政

随着周武王的战车驶入朝歌城,商王朝的六百多年的统治终于落下帷幕,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奴隶制王国——周宣告建国。

周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就如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里所说的那样“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除了存续时间长以外,这还是一个对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王朝,这个时期制定的很多礼仪典章、宗法制度(简单可以理解称为家族内部关系规则,比如夫妻关系,继承法规等等)都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周武王灭商之后,又征服了商朝各地的残余势力,基本上占据了商王朝原来的统治地区。控制的疆域面积广阔了,那怎么能更有效的统治这么广大的领土呢?毕竟以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再想和以前一样靠骑马或坐车去巡视管理广阔的领土实在是很不现实,走一圈可能都要好几年的功夫还不要说管理了。但是如果不实行有效管理,各个地方又会各行其是,时间长了就脱离了国王的管理。周武王就和众多辅佐他的贤能之士一起探讨,最后,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叫作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摄政

分封这种形式其实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了,比如我们曾经说过周的始祖弃曾经被舜帝封到邰这个地方,所以说到底分封其实就是君主把一块地作为奖赏赏赐给大臣或亲属,由这些人去统治获益同时向君主承担各种义务,比如被分封的大臣要定时向君主贡献这块的产出的财物,君主发动战争时,要按君主的命令提供足量的士兵和武器,君主有危难的时候,则要接到消息就立即带人过来营救等等。周王朝就沿用了分封这种办法,并且进行了改良,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制度,这就是分封制。

周王朝的国王先以首都镐京(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大块土地,称为“王畿”,这块土地相对而言土地肥沃,人口最多,收获最多,配置的军事力量最强大,而且土地面积适合,刚好由国王直接统治管理。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摄政

接下来,国王再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出去,由国王的兄弟子侄或者有功的大臣去统治。当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周灭商这种模式的可能性,国王分封出去的每个封国的面积都很小,好几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所以国王对封国可以保证绝对的威慑控制,让各个封国服从命令。各个封国就像群星捧月一样,环绕拱卫着王畿,保卫国王。

最后说明一下,每个封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关系都是一样的,都是直接接受周天子的统治,封国之间没有从属关系,谁也不能命令谁。但是,封国和封国之间又是不一样的,国王根据兄弟子侄的亲疏关系,大臣的功绩大小等等设置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爵位,所以对应这个爵位制度,封国的土地有多有少,面积有大有小。比如有个成语假途灭虢,虢国就是周武王叔叔的封国,是个公爵国;以后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里的齐国、晋国都是侯爵级别的封国,虽然我们称呼齐国晋国的君主叫齐桓公,晋文公等等,那是后来史书上给他们加一等的尊称,而春秋五霸里另一个威名赫赫的楚国在周王朝最初的分封制度里,仅仅只被封为子爵级别的封国,我们称楚国的君主是楚庄王,这个王是楚国自封的。另一个有名的秦国,这个时候还是一个部落,负责给周天子养马,还没资格被分封。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摄政

(西周初期的分封的几个我们熟悉的诸侯国示意图,我们现在有些省份的简称就是从当时封国名演变而来,比如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

在周王朝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只有71个,基本上只有国王的兄弟子侄和有大功劳的大臣才能有被分封的资格。比如鲁国就是辅佐周武王伐纣的那位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儿子伯禽的封国,齐国就是周武王的老师姜子牙的封国。除了这两类,周王朝还封了一类人,这类人就是古时候当过帝王遗留下来的部族首领,比如夏王朝的后裔就被封为杞国,就是成语杞人忧天那个杞国。

可就是最后这类人其中的一位给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商纣王自杀之后,商王朝就算灭亡了,但是,商王朝核心统治地区(就是国都附近)遗留下来的民众还有很多。这些商王朝的遗民和周有不一样的习惯风俗,甚至对周王朝还有很多抵触敌对。为了缓和这种抵触情绪,缓解矛盾,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殷这个商王朝的国都地区,让他来统治管理商王朝的遗民。让商原来统治者的儿子来管理商的遗民,看上去很美好,可是商和周毕竟之间有亡国的深仇大恨,这个武庚会不会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原来的遗民里发展势力,进行仇恨教育,等机会向周进攻呢?我们都想到了这点,周武王肯定不会没想到,于是他就引入了监督机制。周武王让自己的。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摄政

三个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留在了殷,负责监管武庚,历史上称这三兄弟为“三监”。

周武王觉得,有自己的兄弟去监视商的残留势力,应该没有问题高枕无忧了。可是我们还是要说那句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很快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周武王在灭掉商朝两年之后就逝世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周成王继位的时候年纪还很小,才十二三岁,这个年纪在现代刚刚才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年龄。让一个小小少年忽然间承担了国王的重任,处理国家各种事务,这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个人精力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任务。于是,那位在灭亡商朝战争中辅佐周武王,展现出个人才华的武王四弟姬旦就承担起了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事务的重任,姬旦因为封地在周这个地方,所以被姬旦又被称为周公、周公旦。这就是名垂青史的“周公摄政”,摄字在这里是代理代管的意思,周公代管国家政事。

周公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依然兢兢业业。每天小心谨慎的处理国家事务,诚恳的对待每一个人,每当有人来拜访他,他都是第一时间接见,绝不推辞,以让人感受到他的真心对待。如果有人来访时,周公正在吃饭,周公就赶紧把嘴里的食物吐掉先接待客人,有时候周公正在洗头,就赶紧把湿漉漉的头发抓在手里,先去接待,因为等待接待的人太多了,这样的事情周公每次洗头吃饭都会碰上这么好几回,可是周公依然毫无怨言,赢得了全国人的赞赏和信赖。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出处,后世就以此来比喻追求人才的渴望和诚意。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摄政

周公这么勤恳的工作,深得绝大部分人的信任和尊重,可是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人心胸狭隘,看不得别人做出成果。这个时候这种人的代表就是当初周武王派去监视商朝残留势力的那三个兄弟,三监。管叔、蔡叔、霍叔三个人在周武王死后,看到周公摄政就觉得很郁闷,他们想都是国王弟弟,凭什么周公在国都摄政掌管全天下的事务,既有权力,生活条件还好,而他们三个只能在殷这个地方干着监视敌人残部的苦差事?这样的心思一产生,行动上也就马上表现出来了,他们就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

管叔他们的行为很快就被他们的监管对象武庚发现并利用了,武庚觉得这是一个挑动周王朝内讧,恢复商朝统治的绝好机会。于是武庚不停抓住种种时机不停地在三监面前说周公的坏话,挑拨周王室内部的和谐关系,终于,负责监管敌人的管叔、蔡叔、霍叔和被监管的敌人武庚勾结在了一起,并且联合东部的一些方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

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这场叛乱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平息,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困难。现在,整个周王室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甚至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是否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周公发誓要忠于国家和国王,竭诚辅佐年幼的周成王,说服姜尚这些元老重臣。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便发布了《大诰》这个动员令,号召臣民都起来继承先王的大业,惩罚叛乱,毅然决然的率兵东征。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摄政

经过三年的苦战,周公率领军队终于平定了叛乱,消灭了武装叛乱分子,处死了叛乱的元凶首恶武庚和管叔,流放了罪名轻一等的蔡叔等人,接着又灭掉了支持叛乱的那些方国。就这样,周公不但平息了叛乱,还进一步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周公还“制礼作乐”,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其中“爵谥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等对中国影响了几千年。比如前面讲过的谥号根据大人物一生的行为功绩,在他死去后给他一个评价总结,这个制度就是周公制定并沿用后世的。我们称呼尧舜、周文王周武王就是称呼的谥号。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大人物去世后遗产分配的一个大问题。大人物死后,肯定会留下很多财富,一般的土地、房屋、珠宝这些东西还好分配,可以由几个儿子商量着分配继承,可是如果大人物有爵位、王位这种唯一性的遗产,肯定无法几个儿子分享啊,于是就周公就规定只有嫡长子,就是妻子生的大儿子,才能继承爵位或王位,对国王来说,就是王后生的大儿子才能继承王位,其他妃子生的儿子则被封为诸侯。嫡长子继承制为继承顺序提出一个可行的标准,虽然不是绝对有效,但是成功的避免更多次的阴谋、流血和战争。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摄政

周公摄政6年,看周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爱护百姓,不要贪图享乐。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周公义无反顾的从摄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走进大臣的行列,履行自己做臣子责任。

周公摄政对国家忠诚,对权力敬畏,对百姓仁爱,他这样的品格和精神为后世所景仰。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周公摄政的事迹也被中国人传颂了几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