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历史大智慧:周公、姜太公、刘秀与诸葛亮谈论治理国家

老子说,治国如烹小鲜。但小鲜能烹出美味,更需要有高超的厨艺。治理国家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周公与姜太公谈论国家治理】

小历史大智慧:周公、姜太公、刘秀与诸葛亮谈论治理国家

姜太公受封于齐地,五个月后就来报告政情。周公问:“怎么这么快呀?”太公说:“我简化了政府的组织,礼节都随当地风俗。”

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鲁,三年后才回来报告政情。周公问:“为什么这么迟呀?”伯禽说:“我改变他们的风俗,革新他们的礼节,丧礼三年后才解除丧服。”

周公说:“如此看来,后代鲁国必将臣服于齐啊。处理政事不能简易,人民就不能亲近他;只有平易近人的执政者,人民才会归顺他。”

周公又问太公:“你如何治理齐国?”太公说:“尊敬贤者而崇尚功业。”周公说:“齐国后代一定会出现篡位弑君的臣子。”

太公反问周公:“你如何治理鲁国?”周公说:“尊敬贤者而重视亲族。”太公说:“鲁国以后一定日渐衰弱。”

至简点评:

一个王朝的强弱、存亡,取决于许多因素,为政之简繁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简政放权,民众不受官府侵扰,就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民富则国强;政令繁琐,则民众不堪其苦,无心产业,民贫则国弱。因此,周公认为,鲁国必将臣服于齐国。

另一方面,齐国和鲁国都尊敬贤者,所不同的是,齐国崇尚功业,鲁国重视亲族。崇尚功业,就必须依赖外来人才,依赖外来人才则权臣起,故而有篡位弑君的臣子;重视亲族则任人唯亲、留不住人才,故而鲁国会日渐衰弱。

小历史大智慧:周公、姜太公、刘秀与诸葛亮谈论治理国家

【诸葛亮论治国】

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三国时期,有人批评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他为政过于苛刻,吝于宽赦他人的罪行。

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公正、仁德之心,不该随意施舍不恰当的恩惠。所以匡衡、吴汉治国就不认为无故赦罪是件好事。先帝(指刘备)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名纪,东汉颍川人)、郑康成(名玄,东汉大儒,生平著述甚多)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即刘表、刘琮)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

后来费祎主政,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西蜀的国势果然因此削弱不振。

【刘秀赦祭遵】

小历史大智慧:周公、姜太公、刘秀与诸葛亮谈论治理国家

汉光武帝刘秀任大司马时,府中有一个亲仆犯法,被祭遵(颍川颍阳人,封颍阳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时任军中交易场所的军市令)下令杀了他。

刘秀很生气,命令部下收押祭遵。陈副(当时任掌管官府文书帐簿的主簿)规劝道:“大人一向希望军中士兵行动整齐划一,纪律严明。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正是推广军令的表现啊!”

刘秀听了很高兴,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让他担任刺奸将军。又对所有的将士们说:“你们要多防备祭遵喔!我府中的僮仆犯法,尚且被他所杀,可见他一定是个公正无私的人。”

【至简点评】

赏罚分明,军令、政令才能够推行;军令、政令畅行无阻,主上自然就会受到尊重。正因为如此,刘秀才能平定四方战乱,一统天下,诸葛亮才会被称为蜀汉名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