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平:在龍門石窟,林徽因留下了最美的回首

六十五年前的今天,年僅51歲的林徽因離開了這個世界。她不會料到,多年以後自己會成為中國的話題女王。人們在林徽因的情感八卦、文學才華之外,甚至發現了其功底深厚的褚體書法。然而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建築才是真正的主線。梁思成在林徽因的影響下選擇建築作為終身事業,梁思成與林徽因先後主持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建築系,對中國建築學有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

下面這段文字選自張清平女士所著《林徽因傳》,作者以清麗通達的筆觸再現了林徽因在洛陽龍門石窟考察的過程,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優雅和熱愛。林徽因所展現的精神光芒,隨著時光逝去,越發耀眼……

张清平:在龙门石窟,林徽因留下了最美的回首

1936年5月,林徽因與梁思成一同前往洛陽,會同正在河南調查古建築的劉敦楨、陳明達、趙正之等人一起考察了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的伊河畔。石窟造像始於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時,經過北齊、北周、隋等朝代,龍門石窟初具規模。到了唐代,龍門逐漸成為皇室、貴族造像活動的中心。歷朝歷代,伊水側畔,龍門山崖,共開鑿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十萬餘尊,題記和其他碑刻三千三百餘品,修建佛塔四十餘座,與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的三大石窟。

20世紀三十年代的龍門,地處荒郊,道路不通,人煙稀少。山上荊棘蒿草高可沒人,石徑湮滅,崎嶇難行。

徽因用雨傘撥開蒿草,辨識著路徑。山崖上橫生的雜草荊棘不時地扯掛著衣襟和頭髮,她索性掏出隨身攜帶的毛巾系在頭上。思成笑道:“嗬,真成了北方農家的媳婦了。”

张清平:在龙门石窟,林徽因留下了最美的回首

同以往一樣,他們一行各有分工。梁思成、陳明達為洞窟和佛像拍照,林徽因記錄佛像和窟龕的雕飾,劉敦禎為洞窟編號和記錄建築特徵,趙正之抄錄銘刻和開鑿年代。

石窟年久失修,銘刻漫漶不清,他們的工作進展緩慢。思成在攝影時為了選取合適的角度,常常忘記腳下的險徑。一次,他沒留神差點跌下山去,驚得給他們帶路的當地雜役連聲叫道:“先生,小心些!小心些!”

一些洞窟出現裂縫,常年滲水,洞內陰森潮溼,許多雕像被風化剝蝕得面目全非。

他們來到了奉先寺,頓時被這裡氣魄宏大的雕像所震懾,精神不由得為之一振。

张清平:在龙门石窟,林徽因留下了最美的回首

盧舍那大佛

高達17米的盧舍那大佛端坐在群像之中,氣度恢弘,妙相莊嚴。佛像面容慈悲博大,冷峻脫俗,透露出洞悉一切的大悲憫。與雲岡石窟相比,那裡的釋迦趺坐大佛明顯帶有印度佛像的影響,神情也似嫌呆滯。

张清平:在龙门石窟,林徽因留下了最美的回首

在雲岡石窟

思成連聲讚歎:“如此高大的佛像,怎麼能雕鑿得如此傳神!”

大家都注意到了,奉先寺向外十幾米就是懸崖,上是青天,下臨伊水。工匠們顯然不能後退觀察佛像面部各處細節的安排,而隔河相望又太遠,當時還沒有望遠鏡之類的輔助工具,他們是靠什麼來把握佛像表情的呢?大家不能不對唐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感佩不已。

徽因摘下頭上的毛巾墊著石階,靜靜地坐著,長時間地仰望著這神奇的傑作。她覺得那一尊尊佛像都有生命,他們或安詳或威嚴地凝視著自己,她全身心沉浸在這撼人心魄的體驗中。

多少年哪,多少石匠粗糙的雙手撫摸過這些粗糙的岩石,日復一日,日復一日沉重而單調地鑿擊。聲聲鑿擊中,岩石的碎屑、粉末嘩嘩流淌,就像匠人們流淌的汗水和血淚。從此,岩石再不是普通的岩石,山川也再不是普通的山川。浸透汗水血淚的岩石山川有了靈魂,有了神韻。

盧舍那大佛端坐著,悲憫、肅穆、洞悉一切地凝望著前方。前方是蒼翠的山,還有山腳下的人。唐宋五代,康雍乾嘉……多少朝代,多少人事從這雙洞悉一切的眼眸前流過,一切都那麼短暫,只有歲月依舊,只有蒼穹依舊。

徽因輕輕地合攏了雙手,在心中默禱:合掌為樸素的禮讚,微啟又如蓮花。

……

看到這些從京城來的先生們這麼喜歡自己家鄉的佛像,百無聊賴守候在一旁的雜役感到了幾分滿意。他用濃重的洛陽口音講起了關於龍門的傳說:

“聽老輩子的人說,這龍門山原來是一整座大山。有個放羊娃兒每天來山上放羊,時候長了,他總聽見山上有個聲音在攆他。那聲音很悶,很沉,無論他走到哪裡都能聽見。那悶沉沉的聲音在攆著他問:‘開——不——開?開——不——開?’他咋瞅都瞅不出這聲音是從哪兒來的,覺得很納悶。

“回到家裡,他把這事兒講給他奶奶聽。他奶奶正忙著燒火做飯,聽著孫兒的話,頭也不抬地說:‘明兒個要是再問你,你就說,開!’

“第二天,那個娃兒又上山放羊了。天近黃昏,他趕羊回家的時候,那悶沉沉的聲音又響了起來:‘開——不——開?開——不——開?’放羊娃兒想起了奶奶的話,放開嗓子大喊一聲:‘開——’只聽得轟隆隆隆山崩石裂,龍門山從當中劈開,分成了兩半,嘩嘩響的伊河水從這劈開的山中間流過……

“打那時候起,咱這龍門山就成了這個樣子……”

太陽偏西了,一抹金黃色的夕陽投射進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微笑越發顯得雋永、神秘。

四下裡安靜極了。雜役講故事時,幾個人都停下了手裡的工作,聽得十分專注。他們分明覺得,這故事裡有一種令人心靈震動的東西。

天暗下來了,路不好走,他們加緊收拾東西往回趕。

山色蒼茫,伊水湯湯。山風搖動著草叢灌木,天宇間一片清明。

张清平:在龙门石窟,林徽因留下了最美的回首

人在山中,被雄渾的自然包裹著,如一粒芥子般微小,對自然的畏懼、崇敬油然而生。

幾百年、上千年前,人類更貼近自然,更依賴自然,他們敬畏日月星辰,驚懼風雨雷電。於是,那時代留下的雕塑和建築中,呈現了無數在宗教中尋求皈依的靈魂。

厚重雄渾的龍門兩岸,刀砍斧削的石壁上,一尊尊佛像肅立著,他們已經肅立了成百上千年,他們還會成百上千年肅立下去。

從龍門回到洛陽城裡的旅店,他們都很累了。本打算早早睡下,可剛剛在床上鋪好自己帶來的床單,床單上立刻就落上了一層沙土。抖落掉之後,轉眼間又是一層。他們感到奇怪極了,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床單上落的不是沙土,而是密密麻麻成千上萬只跳蚤。

這一夜,他們是在人蚤大戰、輾轉反側中度過的。

劉敦楨有記日記的習慣,他在日記中寫道:“寓室湫隘,蚤類猖獗,終夜不能交睫。”

此一行,他們在龍門踏察了四天。

離開龍門,徽因和思成又去開封考察了繁塔、鐵塔、龍亭,然後從開封到山東,考察了長清、泰安、濟寧等11個縣的古建築。

张清平:在龙门石窟,林徽因留下了最美的回首

在山東滋陽興隆寺塔測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