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做 饭 文



【语音版】做 饭   文/胡 颖

因为蜗居,自己做饭成了尤为重要的事。

  朋友圈里的各路厨神纷纷晒图,垂涎不止。的确也没有了不好好做饭的借口,安下心来洗手做汤羹。日复一日地做饭并不轻松,筹划三餐的荤素搭配是脑力劳动,洗菜、揉面是体力付出,更不必提还有吸入油烟之苦。作为母亲,会把这一切放到一边,因为孩子,因为家,这些都可以克服。

  记得第一次蒸鱼是在买鱼的现场请教一位和我一起买鱼的女士。她特别友好地告诉我一步一步怎么做,临走还叮嘱我:“没啥难的!做不好就是手生,也别着急,多做就好了!”回家认真尝试,果然做出了不错的味道。现在做饭似乎更容易些,网上有各种达人全程示范,耐心妥帖。

  学做了所有的面食,煎饼、扯面、馄饨、油饼,面包。从面粉到面胚,见证了形态的变化,时常觉得神奇——就是那样粉末状的物什,经历温度、时间、火候、工艺,变成林林总总的美食。面团握在手里,柔软筋道,想起小时候母亲做饭自己总是揪下一团,玩具似的在手里捏来捏去,一顿饭的时间,揪下来玩的面团已经变了颜色。兴趣来了,也学着捏些简单的花样,可惜浪费的总是占大多数。母亲并不责备,笑着说:“做面食最后要面光、手光、盆光,你什么时候学到了就可以做更复杂的饭了!”对我来说,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母亲有一日让我帮着和面,最后的结果竟是面越和越多,一会儿软了加面,一会儿硬了添水,弄得家人哭笑不得。我尴尬地看着自己满手的面絮,问母亲:“它们不听话?你和它们熟!我做不了!”那天的面团最后被母亲揉圆,做成了两种面食。记得母亲耐心对我说:“你做了就渐渐会了,妈妈也是有你们才开始做复杂的饭,不要急。”

  起初的几天并不顺利,扯面做得生硬,油饼炸得焦糊。气馁得一天竟是不想做饭了!这样麻烦,效果还不好。可是想起“不要急”“多做就好了”的话语,还是平静下来,渐渐摸索,搅拌、揉面、饧发,擀制。于是大部分时间就在厨房里度过了,从未觉得与食材如此亲密,握成的拳头在面胚间辗转腾挪,无数次地延展、折叠、揉搓,终于和出圆润饱满的面团。和的面软硬适中,拉出了苗条筋道的面;油温估量适时,炸出了胖乎乎的油饼。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母亲说的面光、手光、盆光,终于在做完一顿面食后双手干干净净。奇怪的是原先根本控制不了的食材竟像熟人一般,按着心意就成了想要的样子,心里暗暗称奇——原来食物是有性格的,若是好好对待,也回报惊喜。比如焯过水的荠菜,晾凉切碎,花椒入油锅炸出香味,待凉以花椒油覆盖,拌入肉馅儿,加入调料,也做出了心心念念的荠菜水饺。最想分享的是母亲,照片发过去,母亲点赞:“你想做饭,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哪有不会的?这不,做得挺好!”的确,会很简单,好却不容易。摒弃不耐烦,融入自己对工艺的理解,虔诚地面对食材,融入时间与热爱,或许才会做出一餐饭食。

  想起出门,母亲会包饺子;回家,母亲会做油泼面。普通的饭食承载了父母多少无言的牵挂,直到今天,我自己切实做过,才理解:为我们做饭的人,要好好珍惜。

  光阴在时节里流转,三餐四季,食物化为记忆的一部分,映照着爱,成为迢迢不断的牵挂。亲情在一餐一食中,得到交流和圆融,这样的日子是踏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