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贏家》看主角的弱者設定

導讀:現實中的弱者,是影視劇中的強者。

大鵬和柳巖主演的電影《大贏家》剛剛在網絡平臺播出,講述了一個過度嚴謹的銀行職員,因在一次銀行搶劫任務中意外被選中扮演劫匪,而引發的一系列荒誕故事。

從電影一開場,我們就可以看到,大鵬飾演的男主角嚴謹,因為工作流程問題,與上司吵了一架。

這個簡單的場景,既展示了主角的性格,也展示了主角的弱者設定。

從《大贏家》看主角的弱者設定

很明顯,在現實中,像男主角這樣固執己見,敢和上司頂牛的職員,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所以,他必定是一個處處受到排擠的,鬱郁不得志的弱者。

但是,在影視劇中,這樣的弱者反而會成為觀眾喜歡的對象,成為主角,成為引領劇情走向的強者。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

從《大贏家》看主角的弱者設定

第一個方面,主角設定符合“弱傳播理論”

鄒振東 教授,是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也是研究新媒體和輿論戰的專家。

在他的著作《弱傳播》中,就特別強調了“現實中的強者會成為輿論中的弱者,現實中的弱者會成為輿論中的強者”的理論。

舉例來說:

一個開豪車的人和一個快遞員發生了衝突,如果是在現實生活中,開豪車的人肯定是強者,快遞員肯定是弱者;但如果這個衝突被人拍成視頻或者寫成文章,然後放到媒體上傳播,形成了大眾關注的輿論,豪車車主瞬間就會變成弱者,快遞員則會變成大家力挺的強者。

從《大贏家》看主角的弱者設定

雖然這個衝突中的對錯還沒有界定清楚,但是,這種身份的轉變卻是誰也擋不住的。

所以,輿論場中、媒體中、影視劇中的強者弱者,基本上都跟現實中的強者弱者是相反的。

回到電影《大贏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與別人的想法格格不入的主角嚴謹,並沒有被觀眾討厭,反而成了觀眾牽掛和全力支持的對象。

從《大贏家》看主角的弱者設定

雖然嚴謹的同事和周圍的人都覺得嚴謹不應該那麼做,可觀眾無不心生期盼,希望嚴謹這種反常的行為繼續進行下去,所以他是眾望所歸的強者。

反之,如果回到現實中,嚴謹是我們的同事,我們絕對不會繼續支持這樣一個不斷給大家“添麻煩”、耽誤同事下班拜見丈母孃、耽誤同事下班看醫生的人,那他就成了大家討厭的弱者。

從《大贏家》看主角的弱者設定

第二個方面,主角設定符合“吸引力法則”

一個主角是否具有吸引力,在於他身上是否具備一些要素。

這些要素包括:認同、同情、喜愛、內心衝突。

這四個要素,主角即便不能全部擁有,至少也要擁有其中的一項或者幾項。

在很多藝術作品中,主角並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但他依然能夠吸引觀眾的目光,讓觀眾欲罷不能地關注他的命運走向,這就是得益於主角的設定具備以上幾個要素。

從《大贏家》看主角的弱者設定

第一是認同。

觀眾對於主角的認同,來源於主角身上擁有和大眾相似的特質,也就是既希望成就一番事業,又對未知的事物有所恐懼,而且身上還有一些無傷大雅的缺點。

在《大贏家》中,嚴謹恰恰就是這樣一個角色。

他既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嚴肅認真地對待演習,一絲不苟地模擬真實的“搶銀行”過程,又因為自己的地位低微,不得不考慮到同事、客戶、上司以及參與演習的警察的感受,而顯得有些猥瑣。

現實中的人,大多數不都是在這種“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夾縫中生存嗎?

談到理想頭頭是道,面對現實畏畏縮縮,這就是大部分人的真實人生。

所以,嚴謹雖然不完美,但他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同。

從《大贏家》看主角的弱者設定

第二是同情。

開局能夠得到觀眾同情的主角,相當於成功了一半。

陷入危機和困境的人,不管他是個好人還是個壞人,無一例外都能吸引觀眾的同情。

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會出現正面角色不討人喜歡,而反面角色卻十分吸引人的反常情況。

這種反常,其實正常。

為了讓觀眾開心,而刻意把主角的人生設定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人生,把反派人物的人生設定成障礙重重的人生,就會無意中讓二者的角色形成反轉。

那個步步艱辛、處處為難的人,反而會得到大家的同情,成為大家喜歡的角色。

從《大贏家》看主角的弱者設定

​在電影《大贏家》中,大鵬飾演的嚴謹,從一幕開始就被上司懟,在演習中又屢屢被同事懟,被客戶懟,被警察懟,就順理成章地得到了觀眾的同情,強化了他的主角地位。

所以,即便嚴謹並不是一個很討人喜歡的角色,也不是一個有著複雜內心衝突的人,但他依然得贏得了觀眾的追隨。

綜合來看,嚴謹這個角色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可,離不開他的弱者設定。這個弱者設定,既符合鄒振東教授的“弱傳播理論”,也符合戲劇中角色設定的“吸引力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