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是怎么形成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又是如何成为主流学术思想的?

诚挚人生为梦启航


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大概四百年的时间,是人类文明的“奠基时代”,世界各地涌现了很多开天辟地的文化巨人,释迦摩尼、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在这个奠基时代,中国文化也没有缺席,而且表现精彩。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文化巨人相继出现,创立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等众多的学派,这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人称之为“诸子百家”。对于现实的社会政治,老子主张尽量无为而治,听其自然;孔子主张仁义道德,苦口婆心;墨子主张一腔热血,行侠江湖;法家强硬的追求有效,追求力量,真正让秦国强大最后统一中国的,就是法家。

老子、孔子时期所谓“争鸣”,是后人们把各种学说拼合在一起,其实当时他们很难近距离地争论。时光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历史上真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场面。齐国在都城临淄的西门,当时叫“稷门”,创立了稷下学宫,那里铺了宽阔的道路,建了高门大屋,四面八方的学者们汇集在这里,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人数常常是数百上千,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所有的代表人物都来过这里。

刚才说过,统治者依靠法家思想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王朝,在接下来的汉王朝首先选择的是“老黄思想”,用道家的“无为而治”方针,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盛世,老子的哲学取得了极高的声誉。到了汉武帝时,汉王朝遇到了最大的危机,北方匈奴的不断入侵和抢掠,主张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已不能满足政治需要,雄心勃勃的汉武帝选择了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完全成为封建汉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遭到贬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十二月91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时期,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甚至可以说成就了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

社会基础的变化

百家争鸣发生在奴隶社会解体和封建社会形成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内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社会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就会有更多的产品剩余,在食物上能够获得足够的满足以后就开始在其他方面有所迫求,最典型的是对知识的追求,表现为对教育的重视。同时,随着更多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奴隶主的绝对统治地位也有所动摇,慢慢地个新生的阶级就逐溮形成,这就是封建阶级。.封建阶级与之前的奴隶社会当中的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同,一方面他们具有一部分财产另外一个方面这部分人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这样就能够从事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行为,这些都是百家争鸣景象产生的社会基础。

政治原因

从周朝中后期开始,周王室逐渐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凋敝,民生凋零,民怨四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到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各个诸侯国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到了战国时期,这—现象愈演愈烈。在争霸的过程中,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振兴自己的国家,客观上需要有思想有能力有抱负的有志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大多各成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革新制度,爰护百姓,赢得了诸侯国的欢迎和优待,这一切都让这些有识之士英雄有用武之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政治基础。

文化原因

周朝以前,学在官府的现象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舂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塾,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为各派思想的传播开辟了宽广的道路。这是百家争鸣的盛况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就诸子百家的内容上来说,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天道、社会伦理、礼与法、政治论、认识论等等,这些问题也都是在社会变动时期才会被人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因此各家虽然观点不同,但是内容上大致一致。各家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有相互学习相互摄取的部分,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够交流和传播的基础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学习氛围和崇尚教育、不分贵贱的学术风气,加之当时不断出现各类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出现了。


春秋未期孔子创立了的儒家思想,并逐渐将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显学。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君王的不断更替,儒家思想未能很好的服务于统洽阶级,顾没有得到君主过多的青睐与赏识。随后,董仲舒吸取并利用了道家、法家等多家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思想,对儒学进行了重新整合,并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显学与社会主流思想

所谓显学,顾名思义,即外显于世的学问,强调与现实联系密切,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其与隐学相对,与玄学互补。

所谓社会主流思想,即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此思想为这个社会所推崇,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并且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的主流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形成就会为统治洽阶级所宣传利用,并不断地改造它,使之更加适合统治的需要。经过时间的磨合,这种思想便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未得到“赏识”的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正处于由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制度转化的过程。王室衰退、诸侯称霸的乱象,使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的破坏,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此时,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们成为了维护社会安定的精神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提出各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正是这些争论之后碰撞的火花,为秦汉治理社会的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此时的儒家思想,即由春秋未期思想家孔子创立的思想,虽然为人们所知,但并没有得到君主的赏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继承夏、商、周三代亲亲”、“尊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再加上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的不断完善,而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过去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新兴地主势力和拥有中央集权的君王是不会愿意接纳这一看似陈旧的思想的。而孟子的“仁政"说,虽然已经转到新兴地主的立场上但却是建立在民贵君轻的基础上,过分突出了要考虑百姓的利益,以百姓为重,认为“民事不可缓也",因而也得不到统治者的青睐。这正是为何在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显学,但仍未受到统治阶级过多的关注与青睐的原因。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汉武帝统治时期,强盛繁荣的社会状态为封建统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此条件下,董仲舒看到了国家对于套与当时社会统治相适应的思想体系的渴望。于是,他开始谋划了要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主,其他各家为辅。其核心宗旨是要收集各类有利于汉王朝封建统治的思想,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这个时代统治需要的新儒家学说。

儒家提倡"仁治、“礼治和"德政,强调道德感化;道家提倡"无为而洽,强调顺应自然;法家提倡″断于法",强调法制、暴力统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可以穿插运用在统治的不同阶段,而单独使用—种思想是难以统治全国的。例如在国家动荡时期,王权衰退,诸侯割据,利用法家思想,通过法制、暴力强权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而在动荡结束后,生产停滞,人口锐减,实行道家无为政洽,顺其自然,则是上上之选;而当国家已经进入了稳定时期,已经走上正轨,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洽,也不能放任自流的选择无为而治,则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礼治。而董仲舒正是看到了这三者的契合点,将儒家、道家和法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自此以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道家权术为手段,以法家严治为辅助的治国模式成为了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方针。董仲舒重新改造和诠释了儒家思想,为了更好的迎合当时统治者的心意,为了让封建统治秩序变得合理化和神圣化。例如为了凸显封建统治制度的合理化,董仲舒极力向汉武帝推荐《春秋》中“大一统"的理论,把“大一统"说成是天经地义,是必须遵循的人类法则。为了凸显封建统治制度的神圣化,他还主张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向人们灌输着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的思想。

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便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的著作就成了经典,孔子的思想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本人也成了“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也正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就成为显学,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历史365


那是封建统治阶级需要它,把它捧起来的。


用户6341768444149


▐ “百家争鸣”是怎么形成的?

春秋时期,“养士”之风开始形成。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养士”之风更为盛行,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加强自己的实力,非常重视“士”的力量,允许“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意见,这也就为实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百家争鸣”最典型的场所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这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在兴盛时期,曾容纳了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说,稷下先生和各派学者互相竞争,取长补短,汇集了如孟子、邹子、尹文子、慎子、申子、荀子等各派学说名流。尤其是荀子,15岁就到了稷下学习,后来成为一代大师,并三次担任过“祭酒”(学宫之长)。


▐ “稷下学宫”倡导黄老之学,为什么呢?

田氏政权是从姜氏手上夺来的,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学说来为它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田氏的祖先从陈国来的,老子也是陈国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姜氏是炎帝的后裔,黄帝打败了炎帝,“田氏代齐”就有了合理的历史依据,政权更加的巩固了。

“稷下学宫”与田氏政权共始终,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亡于秦灭齐时期,大约150年,有力地打开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对秦汉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又是如何成为主流学术思想的?

秦在战国时期重法轻儒,顺应了当时形势的需要,为统一全国提供了前提条件,因为法家思想能够节约时间统一政令,“不听话的就打”这招很管用,受到秦各界君王的拥护,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他还是利用这套思想,这就违背了当时的形势,国家已经统一,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受不了这种严苛的暴政,于是揭竿而起,秦灭亡了。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这种政策也只是权宜之计,长远来看,并不能使分散的小农经济与政权凝聚为一体,如果听之任之,就会出现为富者强取豪夺、兼并农民土地的现象,激化阶级矛盾,文帝时期出现的农民起义就是这么回事。

汉武帝时期想要改变这种现象,这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不谋而合,于是这项政策,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都需要转型的时候首次使用,并在历代统治者作为正统思想传承两千多年,儒家经学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同时“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腐朽思想,也对我们整个民族产生了极大的伤害。


现在全国上下提倡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谢谢阅读。


南宸溪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辩论。他们争相发表见解,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

(形成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

重要意义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新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庄子地位: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然洒脱乐在其中。

主要观点:①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②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影响:①他的寓言、散文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②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观点:①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②主张“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③主张“尚贤”,重视人才,讲究实际功利。④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提出判断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和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上。

影响:①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墨家学派具有“赴汤蹈火”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法家

韩非: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③主张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主张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的认识论作出了贡献。影响: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大作用。在西汉以后一千多年中与儒家思想相表里,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儒家思想的形成

 (孟子地位: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主要观点:①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政治思想的核心)。②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倡导“养浩然之正气”。

(3)荀子地位: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主要观点: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③治国上: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④伦理关系上:主张“性恶论”。⑤君民关系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



北源八字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儒家思想的正统,则是为皇权所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混战,看不到和平的方向,对百姓影响尤其严重。这个时候,随着“礼乐崩坏”,一些有知识的人开始活跃,他们开始思考未来,于是出现了各种思想碰撞。

这些思想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民贵君轻”、“仁政”,还有法家的“富国强兵、依法治国”,这一时期也被认为“百家争鸣”。

至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得益于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是汉初实行的与民休息政策导致朝廷威信较小,不能有效实施管理,急需建立一种新的思想稳固皇帝统治。

这时董仲舒应运而生,他将孔子时候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改进,认为天与人相关,将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改造成了天人感应“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皇帝代表了天道,任何人都要服从,从此儒家思想成为王朝统治的正统。

如今来看这些思想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直至今天,这些伟大的思想仍然熠熠生辉。


史知今


很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浅见能够有点作用。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关于百家争鸣的形成首先要说一下当时的背景,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开始崛起,并成为社会的领导者,战国历史是他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士集团领导社会这一特色一直延续到后世,中国人尊重文化人,并非因文化人会写诗,而是因为文化人与士高度重合,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他们是社会良知和社会的领导力量,考察古代中国的立国精神,至少有如下几根柢柱,天下为公的立国理念,士族集团的领导,尚武重教的观念,中国历史上的治世和乱世,都与这几个立国核心理念密切相关。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王官失守,一方面一部分接受过礼乐教化的贵族,沦为只保留贵族之名而无贵族之实的市民;另一方面私人办学兴起,不少庶民有的接受礼乐教化的机会,由庶民转化为士,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精神和尚武精神最为浓烈的时代。在当时, 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养士之风, 最著名的养士贵族就有, 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而这时的士也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品格, 他们纵谈时势, 以天下为己任。在这个需要人才的时代应运而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他们敢于冲破传统思想, 纷纷著书立说, 针砭时势, 为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理论著作。

社会的大变局促使人们思考过去,思考现在,思考未来,思考自然,国家,社会,人生,思考战争,和平,秩序,人性,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案,因此到了春秋末战国时期。在战争与和平交替的社会局势中,各种学术流派蓬勃涌现,异彩纷呈,私人讲学授徒之风大盛形成了思想的大繁荣,春秋时期,各种学说雏形已现,战国初期儒墨两派成为对抗的显学,到了战国中期则百家之学并起。


导致各地学术见解不同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地区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 生产方式也不同, 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知识分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因为自身的环境, 而学习不同的文化, 这就使得他们学习的东西各有差异, 思想主张也各有不同。 当他们带上自己的主张去各国游说的时候, 就会与其他儒士们有所交流, 这就是他们相互学习、 讨论和争议的时候了。 而春秋战国时形成的学派众多, 各自的主张见解亦不相同,就形成了诸子百家。

总之,在这样一个没有统一的国家制度,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没有统一的思想信念, 没有统一的理想观念的社会转型期,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必然的。


第二个问题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学派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 儒家就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张与人为善,施仁政,有教无类的儒家; 它的代表人物有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孔子, 还有他的弟子孟子, 后代合称 “孔孟” ,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就是对他们思想主张最精炼的概括。还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荀子等。

中国人一向主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家庭观念和与人为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我们中国人有别人西方人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人非常注重团体,重视家人,这与西方人个人主义有着截然相反的理念,这就是儒家教给我们的东西。

孔子要求保持恢复远古时期那温情和谐的世俗统治体制,他身后的儒家学派,也一直继承着这种气质,在孔子思想中,关于中庸的阐述是主要内容,统治阶级内部的东西,它包括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人与人间的交往准则等等,当中最主要的是等级制度,为了保持等级的尊严,孔子强调必须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个人品德修养,孔子还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当的标准集中,而善于运用中这一标准的做法就叫做中庸,自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都是著名的儒家代表。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改造后的儒家学说被采纳为意识形态基础,从而长久地影响了中国历史。


我们都在路上


百家争鸣出现的客观因素,是社会出现严重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只有当社会动荡,或者社会进步时期,才会有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争吵不休。如果社会安定富裕,人民幸福,谁去争鸣个什么?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重大的百家争鸣,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是秦始皇时期的百家争鸣,三是清朝之后的百家争鸣,四是新文化运动后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天子失威,诸侯互相侵略,百姓凄苦,盗贼风起。应该怎么办?这时候一些自以为有几分本事的人就开始出谋划策了。

各家整天争论不休,都觉得自己有道理,别人是臭狗屎。大家可以想一想盲人摸象的争论。

秦始皇时期,秦始皇认为分封制不好,是引起动乱的祸根,他主张实行郡县制。不能不说,他的主张是进步的,现在世界都实行的是他的办法。

还有儒家,一以贯之的观点就是复古尊古。《孝经》里说:“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当然儒家不会同意郡县制,当时他们认为先王的制度都是最好的,一丝一毫都不能动,郡县制违背祖规,肯定祸国殃民。

这三股势力就组成了反郡县制的阵营,是保守派。


用历史来说历史


您所提的两个问题,不知道您是想知道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过程还是原因?我的回答姑且兼顾两者吧。

“百家争鸣”是怎么形成的?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的挑战和危机,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呢?本人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可以进行很好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当时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第一,从当时的政治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为争夺土地与人口以及取得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而不断混战。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都逐渐走向崩溃。这样,社会秩序亟待重建,这些士人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重建社会秩序的主张和政治见解。

第二,从经济上来说,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与推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原有的井田制逐渐的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起来。这样,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他们也就提出一些自己的主张,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新旧不同的阶级的代言人纷纷相互相互诘难和辩驳,从而使得百家争鸣出现。

第三,随着以上两方面的变化,文化教育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教育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教育重心开始下移,逐渐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文化的士人阶层,这批人的存在,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人才基础。

总之,百家争鸣的出现,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儒家思想是怎样成为主流学术思想的?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被统治者重视。在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儒家的仁和仁政并不符合统治者的实际需要,所以,法家思想提倡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和统一形势的需要,被战国时期各国所普遍采用。

到秦朝,秦始皇依然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焚书坑儒,实行暴政,导致秦朝速亡。西汉初年,为了使社会经济政治稳定下来,统治者则采用黄老学说,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国力强大起来,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经济措施,军事措施,使得全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大一统局面又呼唤统一的思想出现。董仲舒在这个背景下,将儒学与黄老学说、阴阳五行的学说、法家学说等糅杂在一起,创立了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从加强君权的角度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把君权与神权结合起来;从重建社会秩序的角度提出了“三纲五常”。这些思想适应了汉武帝进一步加强大一统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并大规模的运用儒士做官、在中央与地方各级学校大力推广儒学,使得儒学在整个社会中广泛蔓延开来。这样,儒学就在社会上处在了统治地位,成为了几千年的思想主流。虽然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但随着程朱理学的出现,三教合归儒,儒学走向思辨化哲学化,其统治地位已完全无可动摇。

纵观儒学成为学术主流思想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说,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思想,主要有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

第一,儒学本身的包容性,能够兼容不同的思想,并适时的进行调整。

第二,符合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儒学政治化的发展必然结果。

这里,不阐开论述,总之,内外因素和合力,才造就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好了,这两个问题,小编就为您解答到这,希望您能满意。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也希望留言讨论哦!


历史学习之窗


国家分裂的时候才会产生百家争鸣,国家统一了,思想文化必然被统治者统一,儒家就是投机统治者的奸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