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淺論劉邦、項羽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題記

官渡之戰前,坐擁冀州的袁紹實力強大,曹操實力稍遜一籌,是戰是和,曹操內心猶豫不定,就在這關鍵的時候,曹操手下謀士郭嘉獻出對比袁紹和曹操的《十勝十敗論》,精闢的指出了強大的袁紹不足畏懼,增加了曹操的信心,正所謂“兵在精、不在多”,最終曹操火燒烏巢,大敗袁紹,確立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然而,撥開三國時的雲煙,我們去眺望一下楚與漢的博弈,實力弱小的劉邦又是怎樣打敗兵力強大的項羽呢?劉邦勝、項羽負,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還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呢?要找尋其中的答案,就要翻開兩部沉重的書籍——《史記》與《漢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勢如破竹的氣勢掃清六合,建立秦朝。但是秦朝苛政連年,引起各地百姓不滿,秦始皇西去之後,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接連不斷,最終秦朝無奈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亂世出英雄,除了湧現出劉邦、項羽這樣的人物之外,還湧現出了“苟富貴,勿相忘”的農民領袖陳勝。在那段激盪的歲月中,這三個人是最傑出的弄潮兒,他們都有登基稱帝、開朝建制的資格,但是經過歷史大浪的衝擊,有些人不見了,有些人卻存活了下來。

陳勝在吳廣等人的幫助下,首先舉起反抗暴秦的大旗,他們曾一度聲勢浩大,前景光明。但是陳勝因為自身的缺點,他並沒有實踐自己“苟富貴,勿相忘”的諾言,進而失去了人心。再者,他也沒有長遠的謀略和治軍之策,等到面對章邯大軍時,陳軍猶如一盤散沙,不堪一擊。

對於陳勝來說,時勢如驚濤駭浪一般將他推向風口浪尖,在那個趕往漁陽的夜裡,我們似乎還能依稀聽到“大楚興,陳勝王”的呼喊,然而歷史最終放棄了陳勝。將反抗暴秦的重任交到了兩個更為年輕、更有謀略的人身上。

項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後,年輕時立志要學“萬人敵”,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舉事反秦,項梁的實力發展的很快,進而自信心大大增強,面對複雜多變的局勢,項梁因為輕敵被章邯擊敗,死於定陶。項梁死後,章邯揮軍北上,包圍了趙國,趙國在無奈之下向諸侯求救,於是各國諸侯紛紛派兵趕去救援,楚國則派宋義為大將,項羽為中將,范增為末將,領兵救趙。到達趙國邊境的各路諸侯,因憚於秦軍,不敢發兵。楚軍大將宋義也持觀望態度,然而趙國已經風雨飄搖,如果再猶豫下去,秦軍便能一戰而定趙國,那下一步被消滅的將是其餘諸侯,當時楚軍還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危機,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項羽假稱詔書,殺死宋義,率領楚軍只帶三天干糧,最後破釜沉舟,大敗秦軍,各路諸侯看到如狼似虎的楚軍,一個個面如土灰,拜見項羽的時候嚇得不敢抬頭。自此,項羽率諸侯軍西入關中,佔領咸陽。

推翻秦朝統治之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各路諸侯 。但是很快,因為項羽分封不均,引起一些舊貴族的不滿,剛剛平定下來的天下,很快又烽煙四起,項羽東征西討,連年不休,直到他烏江自刎的那一刻,也沒能挽回昔日楚國的榮耀。

重新審視項羽的一生,很難準確的評價這位西楚的霸王,有人說他是英雄,也有人說他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項羽有著太多的功過是非,他少年立志,戎馬一生,最終推翻了暴秦。但是他同樣燒咸陽、殺子嬰、害義帝、奪財賄、搶婦女,他推翻了秦朝,但是他的統治和秦朝又有什麼不一樣?人民並沒有過上美滿的生活,就像金庸先生《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對成吉思汗的評價那樣,真正的英雄應該是為國為民的!

在文學的長河中,項羽的形象可能還要好過劉邦,因為項羽有著破釜沉舟、氣吞山河的氣魄,也有著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的無奈,更有著不回江東、烏江自刎的悲壯。但是,歷史中的項羽是複雜的,虞姬只是項羽的寵姬,並不是項羽一生唯一摯愛的女人。

很多人不喜歡劉邦,是因為他身上有著太過濃厚的流氓氣,他不喜歡儒生就溺儒冠,賢才來輔佐他,因為對賢才不瞭解,連最起碼的禮數都沒有,彭城之敗他甚至屢次拋棄自己的子女,項羽要殺他父親,他竟然無動於衷,還要求分一杯羹給自己。用正常的眼光來看,劉邦應該是全社會打倒的對象,但是最終結局偏偏是劉邦當上了皇帝,開創了漢朝六百年的基業。

劉邦是一個任何東西都不能束縛的人,論功勞,他率先進入咸陽,但是他明白自己的處境,所以他婦女無所幸,財物也絲毫不動,從而贏得了秦地的民心,釋除了項羽的疑慮。鴻門宴上,他低眉順首應承項羽,又一次化險為夷。項羽把他封到遙遠的漢中,他也不抱怨,反而燒燬了棧道。無論是女人、金錢、虛榮心等等,都不能絲毫的阻擋劉邦前進的腳步,縱觀整個楚漢之爭,劉邦遇見項羽是屢戰屢敗,最後垓下一戰成功,而項羽則屢戰屢勝,垓下一敗便一蹶不振。經過這樣一個對比不難看出,劉邦的性格中有一種韌性,這種韌性是屢敗屢戰、愈挫愈勇,就像如今美國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條,永不言棄!美國人對於這句話的理解要深刻於中國人。

哪怕你擁有人人稱羨的樣貌,腰纏萬貫的財富,學富五車的才學,亦或是一切可能與不可能的優越性,也不足以證明你的強大,因為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歷史曾無數次如鐵定的規律一樣印證著這句話。

因為這樣一種韌性和強大,用兵如神的韓信來了,智謀出眾的陳平也來了。對於項羽來說,韓信、陳平棄楚歸漢 ,對自己的殺傷都是雙倍的,因為自己失掉了一個人才,而對手得到了一個人才,也就意味著項羽損失了兩個韓信和陳平,最終為項氏叔侄謀劃天下的范增也走了,沒有了這些棟樑之材,楚國的大廈也就無人支撐,分崩瓦解是它必然的宿命。

伴隨著那一出悲壯的《霸王別姬》,我們從項羽“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語句中,感受到是巨大的無奈。然而這個時候他是否會後悔?後悔殺害那個笑他“沐猴而冠”的人,而沒有佔據關中。後悔他失掉了一個又一個的人才。後悔他在鴻門宴上,只是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成為了一句虛言。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漢朝建立。

西風吹不散歷史的雲煙,它如嫻靜的女子獨立在小樓湖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