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之都新加坡的野心,暫緩對交易所監管壓力,挑強剔弱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全世界各行業務影響深遠,繼1月《PS法案》後,新加坡監管機構再發布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指導和有條件的註冊寬免。

暫緩對加密公司的監管壓力

3月24日,新加坡金管局(MAS)在官網公佈了數字貨幣支付服務豁免名單和期限,這對於加密貨幣交易的合規發展而言是重要的一步。

加密之都新加坡的野心,暫緩對交易所監管壓力,挑強剔弱

通過詳盡的清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允許415個申請人在沒有持有許可證的情況下進行付款或與加密相關的操作,直到2020年7月28日。其中包括根據《新加坡支付服務法》獲得豁免註冊要求的申請人。

MAS表示:“請注意,這些實體未根據《PS法案》獲得提供特定付款服務的許可,但被允許繼續提供特定付款服務。

監管機構還表示,在《PS法案》之前一直提供付款服務但未向MAS通知其活動或未申請許可的實體,不會從最近的豁免中受益。

加密之都新加坡的野心,暫緩對交易所監管壓力,挑強剔弱

(來源:https://www.mas.gov.sg/regulation/payments/entities-that-have-notified-mas-pursuant-to-the-ps-esp-r)

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加密貨幣公司必須遵守《2019年支付服務法》(PS Act法案)下的許可要求,才能在各自都豁免期限屆滿後繼續在新加坡運營。法案要求在新加坡運營的加密貨幣公司和交易所必須獲得許可證,是因為人們擔心由於交易的匿名性和無邊界性,加密貨幣可用於洗錢和資助恐怖主義。

加密之都

2017年後加密貨幣交易被中國取締,大量交易所遷往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允許經營都司法管理轄區。2019年日本加密交易所門檻提高,韓國變相限制交易所發展,反觀新加坡卻不急於採取措施,幾年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創建了“監管沙盒”。

《支付服務法》生效。它引入了“數字支付服務提供商”的概念,通常是指加密貨幣交易平臺。給出了“電子錢包”、數字金融資產的定義。同時規定了市場參與者獲得相應許可證的標準和機制,並加強了保護該領域消費者的制度。

加密之都新加坡的野心,暫緩對交易所監管壓力,挑強剔弱

新加坡被認為是加密行業立法監管領域都先行者。

《PS法案》法案的通過大大有助於促進它成為亞洲金融科技和加密貨幣中心。此外,它的地理位置也有助於此。目前50個大型加密交易所中的20位於亞太地區,佔比特幣交易總額的40%以上。相關法律的通過對於加密業務的參與者和消費者都很重要,前者會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前景和機會,後者可以感到受到法律保護,明白自己是在做一種嚴肅的生意,並不是在冒險或從事半合法活動。

挑強剔弱

在新加坡為包括數字支付在內的與加密有關的活動更新其監管框架之際,發出了MAS命令,聲明中引用的法律《支付服務法》(PS Act)涵蓋了所有設在新加坡的加密業務和交易所,使CoinPip及其同行受到了反洗錢和反恐融資規則的約束。

因此,新加坡的加密貨幣企業必須先註冊,然後再申請許可才能在轄區內運營。該法律強加了註冊和客戶盡職調查的要求,迫使運營商披露其交易者的身份並舉報可疑活動。

加密之都新加坡的野心,暫緩對交易所監管壓力,挑強剔弱

每月交易額超過300萬的主體適用於標準支付機構牌照,日均流水超過500萬都就需要申請大型支付機構牌照。

標準牌照限制申請人,包括申請人必須是公司;申請人必須在新加坡設立永久營業或辦事處;申請人至少有疑問董事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或金融監管局制定的一類人。

大型支付機構牌照受金融監管侷限制,包括新加坡任何銀行或規定的金融機構承諾對此項向客戶承擔全部責任;機構必須有新加坡任何銀行或指定金融機構的擔保;以新加坡金融監管局可能規定的方式將用戶資金存入信託賬戶;以新加坡金融監管局可能規定的其他方式對客戶資金進行保護。

怎麼選?

什麼樣的交易所適用?

有例外,怎麼安排?新加坡一套探索了4年以上的加密交易所機制,可以預計,在今年7月28日後能成功取得牌照的企業不會多,而這個說法也獲得業內人士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