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人,明朝后期大臣、诗人。

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1610年进士,1637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

1639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随后被张献忠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

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享年五十四岁。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与朝中东林党人矛盾日益尖锐,杨嗣昌为躲避政斗漩涡,遂称病挂冠,隐居家乡,1625年,其父杨鹤亦被魏忠贤罢官,返乡与杨嗣昌一起隐居,过着优游林下的生活。

1627年九月,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魏忠贤被扳倒,杨鹤、杨嗣昌父子亦先后被起用。

崇祯帝未登基时,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赞叹杨嗣昌的才能。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崇祯帝


1628年,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后移霸州道,崇祯四年(1631年)九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

杨鹤因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任上招抚流寇神一魁失败,被下狱论死,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结果崇祯帝免了杨鹤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没有让杨嗣昌辞职,还多次温言抚慰,激励他尽职任事。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杨嗣昌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永(平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在任内整饬防务,修筑山海关两翼城。

1634年九月,他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赴任后六次上疏陈述边事,并主张开矿招工以瓦解乱党,多所规划,给皇帝的印象是异才可用。 不久后,杨鹤去世于袁州,杨嗣昌回家丁忧,一年后又遭继母丁氏之丧。

崇祯帝决定起复杨嗣昌,1636年十月下旨夺情,命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杨嗣昌三疏请辞,崇祯帝不许,于1637年三月抵京赴任。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时,明王朝已陷入内忧外患的泥潭中,清军多次入塞,威胁明朝京师安全;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几十万起义军在中原流动作战,更是明朝腹心之患。

1636年七月,陕西巡抚孙传庭在黑水峪大破起义军,生擒高迎祥,局面有所好转。杨嗣昌在守制时关心时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书后就已对明朝的未来有了详细的规划,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于笔札,富有辩才,每次皇帝召见时,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谈,与前任兵部尚书的呆滞木讷之状迥然不同,因此崇祯帝每次召见他的时间都远远超过规定时间,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甚至惊叹:“用卿恨晚!”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杨嗣昌对明朝未来的规划可归纳为三点: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


主张先与清朝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农民军。


建议增兵12万,其中步兵74000人,马兵36000人,并增加饷银280万两,采取均输、溢地、寄监学生事例、驿递四个途径。


崇祯帝在他的建议下先后向民众加派剿饷和练饷。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杨嗣昌所提的三点纲领,都是为了实现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来服务的。执行依靠的是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总理王家桢的配合,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颇建功勋,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不堪此任。

各省督抚在杨嗣昌的指挥下,围剿农民军有了很大进展,1638年二月,湖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国能、张献忠先后受熊文灿招抚,杨嗣昌鉴于其父招抚失败的教训,提出反对意见,并主张刘、张等杀贼自效才可信任,崇祯帝和熊文灿急于招安,杨嗣昌只好顺从皇帝意见,相信了农民军的投降。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刘国能确实效忠明朝,但张献忠却是假招安,最终和李自成一起埋葬了大明江山。

李自成正在洪承畴、孙传庭等的穷追不舍下势力锐减,1638年率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逃亡商洛山中。

新被起用的兵部尚书卢象昇亦坚决反对与清议和,与杨嗣昌形成尖锐对立。

明廷内部政见分歧,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昇未能与杨嗣昌、高起潜良好配合,导致卢象昇战死于巨鹿贾庄,七十余城先后失守,四十六万人被俘(包括德王朱由枢),1639年三月清军方才扬长而去。事后追究责任时,杨嗣昌虽被弹劾,但崇祯还是保住了他,并感慨:“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清兵入塞,使局势急转直下。不但杨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和谈计划化为泡影,十面张网战略也因为洪承畴、孙传庭被调入京师勤王而使农民军死灰复燃,逐渐成为一张破网。

张献忠在谷城厉兵秣马一年有余,1639年五月再举反旗,李自成前去会合,八月以后又分东西两头行动,至此“抚局”破产,明朝内地再度陷入干戈扰攘之中。

杨嗣昌自清兵入塞以后,就承受巨大压力,不仅李希沆、王志举等言官要求追究他的责任,本人也屡次上疏引咎辞职。崇祯帝贬斥了弹劾他的言官,并令他落职带冠视事,不久以叙功名义使其官复原职。杨嗣昌已有脱身之意,遂推荐四川巡抚傅宗龙接替他的兵部尚书之职。

张献忠撕毁招安、起兵造反的消息,杨嗣昌知道后颇为不安,因为招抚张献忠的熊文灿正是他本人推荐的,熊文灿被捕,他显然难脱干系;崇祯帝似乎也渐渐发觉杨嗣昌有点不靠谱,自己已经力排众议委以重任,如今不如令他外出督师,倘若成功,便可以对外面有个交代。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崇祯帝上吊


杨嗣昌揣摩帝意,请缨督师,崇祯帝顺水推舟,1639年下旨命杨嗣昌督师平寇,赐尚方宝剑。

杨嗣昌抵达湖广襄阳行营以后,便积极展开部署,以围剿张献忠。1640年二月,杨嗣昌麾下的总兵左良玉在川东夔州府太平县玛瑙山大败张献忠,杨嗣昌报捷战果“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张献忠的妻妾高氏等和军师潘独鳌都被俘虏,押往襄阳。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崇祯帝闻讯大喜,不仅加封左良玉为太子少保,还亲笔慰谕杨嗣昌。杨嗣昌没能处理好诸将关系,导致左良玉和贺人龙两员骁将都不肯听命,陕西总督郑崇俭也对他阳奉阴违。

1640年八月,官军在夔州府大昌县土地岭吃了败仗,局面再度恶化。四川巡抚邵捷春无能,杨嗣昌亲自来到重庆主持围剿。张献忠流窜四川,杨嗣昌尾随追击。

1641年正月,张献忠又在开县黄陵城大破猛如虎所部,出川直趋襄阳。与此同时,一直被围困在奉节鱼腹山的李自成也利用左良玉与杨嗣昌的矛盾,突围转进河南,并攻陷了洛阳,处死皇叔福王朱常洵。

杨嗣昌一直认为安全的行营襄阳为张献忠所奇袭,襄王朱翊铭被杀,张献忠在处死朱翊铭时还说:“吾欲断杨嗣昌头,嗣昌在蜀,今当借王头,使嗣昌以陷藩伏法。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杨嗣昌已须发皆白,罹患重病,1641年正月八日就向皇帝感叹:“此身之忧劳病瘁,日呕痰血,夜不得眠,奄奄垂毙,不敢言矣!更兼襄库饷无半文,督臣移咨可骇,臣愈增忧愤,不知死所。”

杨嗣昌为追击出川的张献忠而行军至夷陵时,得知洛阳、襄阳相继失守及二王被杀的消息时,深感无颜面对皇帝,彻底崩溃。

杨嗣昌饮食不进,走到荆州沙市徐家园时便卧床不起,一切事务交给监军万元吉处理,并通知家属来荆州见他最后一面。三月初一日,杨嗣昌死于沙市。

崇祯帝亲撰祭文,追赠太子太傅,并哀叹:“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他也下令追究杨嗣昌使二藩沦陷的责任,但最终以“议功”之例免罪。针对攻击杨嗣昌的上疏,崇祯帝也一概留中。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杨嗣昌以辅臣之礼葬于龙阳县,两年后张献忠破武陵,扒开杨嗣昌的坟墓并烧其灵柩,后来其子孙移葬其于桃源县金厂溪月宏山下。

杨嗣昌夺情起复兵部尚书后,就于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十六日在《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中向崇祯帝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剿匪战略。杨嗣昌将农民军重点活跃的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作为“四正”,这四处的巡抚对农民军以剿为主,以防为辅;将“四正”周边的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作为“六隅”,这六处的巡抚对农民军以防为主,以剿为辅。“四正六隅”合为“十面网”,如果农民军在陕西,那么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延绥、山西各巡抚张网六面合围;以此类推,农民军出现在“四正”任一地区,都会有六个巡抚张网以围困之,而五省总督和五省总理则负责剿杀。

杨嗣昌未能完成“三月灭贼”的许诺,但在之后一年中确实起效,张献忠走投无路,接受招安,李自成被追剿得仅剩十八骑,其他各支农民军也相继表示投降,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一度有回光返照之象。但杨嗣昌与满清和谈的计划流产,导致1638年冬清兵入塞,崇祯帝急忙把围剿农民军的洪承畴、孙传庭等调入京师勤王,杨嗣昌非常反对,力争:“贼未绝种,承畴、传庭宜留一人于彼镇压。” 崇祯帝为解燃眉之急,拒不接纳。1639年五月张献忠再举反旗,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计划宣告破产。

谙悉先朝故事,工笔札,诗文奇辟,其文学作品主要创作于崇祯以前。其文学的贡献是:刊有《杨文弱集》、《杨文弱先生集》、《武陵竞渡略》、《野客青鞋集》、《地官集》等诗文集。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杨嗣昌是晚明一位重要的实务官僚,既不属于东林党,也不依附阉党。成就是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剿匪战略,被崇祯帝视为力挽狂澜的希望。同时,他还主张加派剿饷、练饷,主持对清议和。


苏先生读史 |杨嗣昌:崇祯眷顾始终如一,在五十辅臣中称独一无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