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古代官员除了“四书五经”还读啥?

其实古代官员四书五经读的并不多,那是考试书目,考完价值就没那么大了。至于诗词歌赋也读点。关键是作为一个官员会读什么呢?

震惊!古代官员除了“四书五经”还读啥?

明代高官的政务阅读

在明代,科举是重中之重,帝国的优秀人才在经过科举洗礼后,进入体制内。有的继续深造,有的挂职,有的当官。诸如庶吉士;观政进士(进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县官、推官、郎官、教授。在漫长的职业道路上,不可能凭借科举知识就满足官场需求,毕竟科举学历只是个敲门砖;也不可能靠关系庇护网就吃遍天下,毕竟关系只在能力范围内;更不可能做一辈子愤青,毕竟言官骂人要讲究的,而且言官也是升上来的。

所以当一个年轻进士当了官,发现自己的同年有的在深造、有的在挂职,政务能力蹭蹭蹭提高。他该怎么办只能好好学习,深入研究前辈成功人士的阅读经验,也就是说你得“当到老,读到老”。反正只要你优秀,是不用退休的,严嵩八十五还当首辅。

在明代的士大夫阅读问题上,一般喜欢关注他们的诗文,交游唱喝。而忽视他在政务上的阅读,一个帝国高官的角色首要是权力的体现者,怎么会是他个人的情绪、身体健康与否之类呢?所以阅读必须从关注高官的政务阅读开始:

那高官读什么呢?

读实录。

实录是王朝最有价值也最系统的材料,关于权力斗争、派系沿革、军政钱粮、职位轻重,任免迁转,都有很明确的叙述。通过读实录提高水平,这是迅速了解国家政治,明确自身位置的最佳方法。但实录有沿革的保密程序,一般人看不到,除了参与修实录的人自己可以看到很多,普通人只能看人家借机抄出来的。比如王世贞就在徐阶家里看实录,其《弇山堂别集》中抄了大量的实录材料,学问上自然碾压别人(似曾相识吧),官场上也比较不错,当到了刑部尚书;另一个就是张铨,很有判断力的一个山西籍官员,对国家当时的形势分析的很到位,诸如辽左用兵的不足,战略的选择的不足等,但没读过密府的材料,就说出了“内廷积金如山,以有用之物,置无用之地,与瓦砾粪土何异。乃发帑之请,叫阍不应”,这就陷入言官流了,皇帝真没那么有钱,这对他的判断略有影响。总之,读实录不是个刻苦问题,是个级别和关系问题,读与不读高下立判。

那没法读实录怎么办呢?不用担心,还有方法:

读单位档案。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档案,这包括本单位各部门上奏抄出的材料,与本部门相关的材料(奏议中各种“题覆”就是这个),以及本单位与其他单位的上下行文。这是了解本部门历史沿革、当下职能,行政先例的必备选择。以崇祯朝户部尚书毕自严为例,他上任户部的时候,对财政现状两眼一抹黑,前线需要银子,地方拖欠钱粮,怎么办?看书拜。然后毕姥爷找了两个人,整理档案,清理数据,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终于有点眉目,理清了地方拖欠多少,前线需要多少,以及怎么催钱的方法与给前线节约的方法,这都是前人的智(无)慧(赖)。然后的结果就是给皇帝上奏疏执行,有理有据,效果非常好,晚明仅有的几年收支平衡也就在这时候了。当然这也有个问题,第一量大,第二档案保管不一定完善。关于前者,毕是尚书,不缺打杂的;后一个问题,他也没辙,毕竟单位陈年旧案没那么重要(就今天多数档案也是要销毁的)。

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读会典。

会典是什么?学术一点:会典是以“职官”为纲,记录中央与地方官职制度沿革的当代官修断代政书。通俗一点:就是“大明建国以来重要大政方针文献简编”。读这个有几大好处:第一,钦定的,有权威性且准确性极高,随便一条都可以成为依据,有法律效力;第二,内容简要,沿革性强,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省时省力。在明代有 “祖制”、“原额”两个高频词,只用这两词的一般是言官,奏议中没有实质内容;用这两词再配合会典就是政务官员,比如杨嗣昌奏议中有72次用到会典,经常那年就是这样,后来不好,我们要如何如何,非常有效果,连错别字都查的崇祯对他的一路开绿灯,就因为杨嗣昌的话有依据。想要熟悉国家制度,想要提高奏议论证能力,认真读会典才是王道。

读这些就够了吗?当然不够,毕竟大明政务很复杂,需要老司机般的方法。

读前任文件。

明代的政府官员离开部门后,多会出自己的文集,以奏议与书信为主。放到单位就是先例,而且出版了,安全性也很高。举几个例子:

杨嗣昌特别喜读杨博的奏议,有34次之多,不是因为500年前是本家,而是因为杨博是名臣、能臣,在边疆立过大功,在兵部主持多年,更关键是嘉靖皇帝非常欣赏他,欣赏到了什么程度呢?“帝忧甚,数遣骑侦博。博擐甲宿古北口城上,督总兵官周益昌等力御。帝大喜,驰赐绯豸衣,犒军万金”。“寇已溃墙子岭,犯通州…..遂诛选博惧及,徐阶力保持之。帝念博前功,不罪。久之,改吏部尚书”。因为立功所以欣赏,因为欣赏所以宽容,故而杨博任内兵部推行制度改革,武官人事任免都取得很大成效。知道杨嗣昌为什么读他的了吧。而且崇祯就各种模仿嘉靖,是不是发现只有认真读书才能发现。

再来个例子:卢象升当宣大总督,想和外喀尔喀议和买马,但有两担心,一是中央不同意,二是言官操蛋,乱打一通,毁了名声。怎么办?能混到总督的绝对有办法,卢在奏议中张口闭口就说先督杨嗣昌招来夷马,有5次之多,如何如何。看着既是尊重前任领导(坏了你就背黑锅,堵言官的嘴),再者杨嗣昌是皇帝的宠臣,建议成功率就高很多,一石二鸟。明白读前任文件的重要性了吧。

当然你读的是皇帝特别讨厌的人的奏议,而且想做正面论证,那就歇歇吧。

作为一个政务官员要时时刻刻读书,诸如《贞观政要》《历代明臣奏议》也应该读读,。时间有限,就要读本朝的书,实录读不上,就读单位档案,单位档案读不上,就读会典;前任文件必须读。至于京师有各种风言风语,还有人成书《万历野获编》,价值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充其量就是大妈茶余饭后闲谈(也没看到那个高级官员读这)。

当然这一切都是针对有上进心的官员谈的,毕竟有部分人就喜欢“心怀宇宙、星辰大海”。

震惊!古代官员除了“四书五经”还读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