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佤山的路“變”了

我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從小在西盟長大。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我發現,西盟佤山的路”變“了,最近5年,”變“得最快!

聽家裡老人說,解放初期,第一輛拖拉機開進普洱市西盟佤寨的時候,膽大的佤族漢子小心翼翼地靠近,試著往拖拉機頭上灑草,自言自語:“肚子不餓嗎?怎麼不吃呢……”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老人還說,1956年10月1日,西盟到思普區的第一條毛石公路,募西公路建成通車,到瀾滄要走1天,到思茅要走3天。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上世紀80年代,思瀾路通車了,每天有一趟到思茅的客車,12小時可以到,縣道上的車子也逐漸多了起來。

進鄉的土路上,最多的是手扶拖拉機。那時候,每路過一輛手扶拖拉機,男孩子們總是奮力地追著拖拉機跑,是流行的遊戲。

上世紀90年代,通往鄉鎮的路大部分硬化了,進寨子的路也慢慢通了,只是大部分是泥土路。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旱季,塵土飛揚;雨季,無法通行。

2005年,我已經參加工作,是一個鄉村教師。那年雨季,進村道路坍塌,無法通行,2個月沒有出過村,沒有補給,2個月沒有吃豬肉,後來在廚房裡翻出半瓶豬油,加鹽拌熱飯吃,感覺是最上等的人間美味。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2014年,“整鄉推進”開始了,很多寨子的路都硬化了。驅車四處走親訪友,去寨子裡休閒遊玩,是我們家週末的消遣。

2018年,西盟村寨最後的“腸梗阻”都被打通了。所有進寨子的路都硬化了。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女兒說:“爸爸,我們家的車現在是哪裡都可以開去了,對不對?”

因為之前到掛鉤點開展工作時,曾經帶著她把車停到路邊步行進入,女兒一直保留著“走路進寨子”的記憶。

我把路旁摘下的黃泡喂到她嘴裡,告訴她:“對,西盟的每一個寨子,爸爸的車都可以開進去。”

比女兒更開心的,是寨子裡的老百姓。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南下嘎老寨村民扎兒說:“其實我們寨子能賣的東西挺多的,有蜂蜜、土雞、紅薯、山谷地紅米、生態老面瓜……晴天騎摩托出去賣還可以,雨天要出去賣就要走2個多小時才到老縣城……背不動,一次只能賣一點點。去年開始,無論天晴還是下雨,我們騎摩托半小時就能到市場,也不愁賣,賣完了還能回家吃早飯再去採茶。”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院場心”是我娶了寧洱的媳婦以後,在她的老家才經常聽到的話。而現在西盟的寨子裡,我們也能看到家家戶戶門前的院場。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現在,每個寨子的入戶路都鋪設完成了。小菜園圍著院場,有的院場曬著玉米,有的院場停著車,孩子在院場玩耍,婦女在院場織錦。

開車繼續逛逛,村村寨寨,山山水水,西盟佤山風光無限。

日子,越來越好了。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雲南網通訊員 袁群鑑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