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丞相為諸葛亮,東吳丞相為陸遜,那麼曹魏丞相又是誰呢?

歲月靜好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與蜀漢、東吳相比,曹魏並沒嚴格意義上的宰相。儘管我們都知道曹操和曹丕的父子曾經擔任過丞相。但是仍然是東漢時期的丞相,而不是曹魏時期的丞相。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拜華歆為相國,安樂鄉侯。同年12月,曹丕成為漢代皇帝。後來,曹丕將相國改為司徒。因此,曹魏正式成立後,華歆不但沒有繼續擔任相國,而且將官銜改為司徒。這也是因為在東漢時期,司徒的官職長期被用來代替宰相。因此,魏國選擇了東漢的官職。東漢時,司徒、太尉、司空為三公。其中司徒負責與政府打交道,也就是說,他在一定程度上頂替了首相。

然而,魏文帝曹丕建立曹魏後,司徒所在的三公逐漸成為一個虛擬的職位,或者說是一個榮譽的官職。比如曹魏的軍權不在太尉手中,而是由將軍或行政長官控制。至於魏朝政府,它是分散的,而不是由丞相單獨控制。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宰相的權力太大,所以曹丕建立魏朝後,一直空缺宰相的職位。當然,儘管宰相職位空缺,但曹丕等魏朝皇帝在處理自己的事務時,仍然需要幫助。其中,“錄尚書事”這些大臣們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丞相的工作。

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重。陳群、曹真、曹休、司馬懿奉命領受詔書。陳群、司馬懿被封為“錄尚書事”。一定程度擔任了丞相的職責,對於曹丕的四臣,曹真、曹休主要控制軍權,陳群、司馬義則處理政事,達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在此基礎上,如果曹魏選擇陳群、司馬懿中的一位為丞相,很容易導致一個獨大的家族的出現。也就是說,曹魏成立後,首相官職一直空缺,這無疑是防篡權出現。此外,曹操和曹丕是東漢的宰相。很自然,他們知道首相的權力太大,甚至威脅到皇帝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魏文帝曹丕為避免曹丕被宰相架空的局面,所以在他成為魏帝后,故意不設宰相。


歷史愛好者的秦三世


丞相一職實際上在東漢三國時期的地位非常尷尬。東漢早期並沒有丞相一職,西漢末期就已經以大司徒取代了丞相之名,而東漢又去掉了大司徒中的“大”字,稱司徒。司徒雖然也有百官之首的意味,不過權威早已經不可與丞相同日而語。

東漢末年,董卓入京稱相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自稱為丞相,自此丞相一職才有出現在了歷史中。三國時期,劉備繼位後以諸葛亮為丞相,孫權稱帝后,顧雍、陸遜相繼為丞相。而曹魏則依舊使用了東漢末的官制,並沒有丞相的設置。高平陵之變後,群臣建議推舉司馬懿為丞相,被他謝絕了。所以,在正常情況下曹魏只有司徒、太傅,沒有丞相一職。

三國之中,魏強而吳蜀弱,所以吳國和蜀國需要有獨攬大權的丞相來處理軍國大事。蜀國的諸葛亮更是三國時期文武戰場上最有影響力的人,所以他出任丞相對於國家是非常必要的。而吳國一直採取的是偏安政策,所以建國早期以顧雍為丞相。後來,東吳皇室陷入了立嗣之爭,選擇陸遜為相正是為了平息內部的干戈。而魏國的國家運行一直是四平八穩,文官秩序能夠很好地保證國家大政方針的推進,所以沒有必要立丞相。


經典守望者


首先,曹魏並沒有“丞相”一職;其次,要說有,那也是鬼畜界的頭把交椅保有者——王司徒!

“丞相”這個職務,在古代其實並不一直存在。自從秦朝建立設丞相開始,到西漢末年,這個職務其實已經名存實亡;等到劉秀開國的時候,東漢王朝的“三公”就變成了司徒、司空和太尉。

而這三公其實更多地是一個榮譽性的職務,在東漢最高行政長官其實是長期由外戚把持的大將軍一職。等到何進被宦官誅殺、袁紹又帶人殺光宦官以後,大漢王朝的宦官和外戚就等於同歸於盡,其本身也就等於名存實亡了。

曹操掌權以後,一開始擔任大將軍,後來袁紹不服,曹操拱手就送給了他,自己做了司空;等到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恢復了西漢的丞相制度,只是這並非是復古,而是更好地給自己攬權而已。

曹丕代漢以後,由於他是通過禪讓所獲得的帝位,因此在官制上大體保留了東漢的制度。即三公由司徒、司空和太尉組成,但在上面還有一個更高級的“大將軍”,後來又設立了“大司馬”,位列三公之上,被稱為“上公”。

但是,無論是大司馬還是大將軍,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比如曹魏首任大將軍就是夏侯惇,大司馬則由曹休、曹真等人擔任,也就是曹氏的宗親。而在第二品的三公之中,執掌人事權的司徒,就類似於前朝的丞相一職,只不過其權力遠不及同時期的諸葛亮,和陸遜也不能相提並論而已。

司徒之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在《三國演義》裡被諸葛亮罵死的那位王朗了。實際上,王朗是善終的。不僅如此,他的孫女還嫁給了司馬昭,生了個孩子叫司馬炎。其家族東海王氏,也成為了西晉初年最顯赫的士族。



青言論史


嚴格來說,曹魏50多年的歷史中,實際沒有人真正當過丞相,也即曹魏的丞相一職,可以說是一直空缺的。

在徹底消滅袁紹勢力之後,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由此,對於曹操來說,雖然名為丞相,但是,曹操擔任的是東漢王朝的丞相,而不是曹魏的。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於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

但是對於曹丕來說,其擔任的丞相,也是屬於東漢王朝的。不久之後,漢獻帝劉協退位,曹丕稱帝,正式建立了曹魏。

在此之後,曹魏50多年的歷史中,實際沒有人真正當過丞相。

其中,就司馬懿來說,距離曹魏丞相這一官職,可謂只有一步之遙。《三國志·三少帝記》裴注引《漢魏春秋》:詔使太常王肅冊命太傅為丞相,增邑萬戶,群臣奏事不得稱名,如漢霍光故事。

在高平陵之變後,曹芳這位皇帝冊封司馬懿為丞相。但是,司馬懿固辭丞相之職不受。

在此之後,曹芳策命司馬懿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司馬懿固辭相國、郡公之位不受。

由於司馬懿堅決沒有當曹魏的丞相,在此基礎上,曹魏歷史上,丞相一職就這樣一直空缺下去了。


古今中外多少事


丞相這個官職,起源於春秋戰國。秦國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設置相邦,此時秦國尚未設置丞相。自秦武王開始,設左丞相、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此後相邦與丞相一直同時存在。秦朝建立後,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從漢高帝、漢惠帝劉盈、呂后至漢文帝劉恆初年,設左、右丞相,以後只設一位丞相。漢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自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這200餘年間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這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曹丞相。

在漢末三國時期,劉備建立蜀漢之後,冊封諸葛亮為丞相。而就東吳來說,有多人曾擔任丞相一職,比如陸遜、諸葛恪等人。那麼,問題來了,蜀漢丞相為諸葛亮,東吳丞相為陸遜,那麼曹魏丞相又是誰呢?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蜀漢和東吳,曹魏嚴格來說,並沒有人擔任丞相這個官職。

蜀漢丞相

首先,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登基稱帝,正式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後,劉備冊封為諸葛亮為丞相,負責處理蜀漢朝政。公元223年,劉備於白帝城託孤,這更加奠定了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公元234年,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不過,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沒有冊封其他人為丞相,對於諸葛亮的繼承人蔣琬、費禕、姜維等,主要是通過擔任大將軍等官職,以此掌握大權。因此,在整個蜀漢歷史上,只要諸葛亮這一位丞相。當然,在諸葛亮之後,蔣琬、費禕等大臣,事實上承擔了丞相的職責,只是沒有在名義上獲得這一官職。

東吳丞相

相對於蜀漢,東吳歷史上則有多位丞相。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孫邵為首任丞相,並被加封為威遠將軍,封陽羨侯。張溫、暨豔曾上奏彈劾他,孫邵請求辭職來謝罪,孫權釋免了他,仍讓他作丞相。孫邵之後,顧雍是第二位丞相,而就大家熟悉的陸遜,則是東吳第三位丞相。

赤烏七年(244年),陸遜被孫權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在此之前,陸遜曾擔任東吳上大將軍這一官職,也即掌握了東吳的兵馬大權。在晉升為丞相之後,意味著陸遜出將入相,在東吳已經是位極人臣了。在陸遜之後,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被東吳皇帝孫亮封為丞相。不過,相對於他的叔父諸葛亮,諸葛恪作為百官之首的丞相,顯然缺乏相應的才能和品質,建興二年(253年),諸葛恪為皇帝孫亮聯合託孤大臣孫峻所害,時年五十一歲。

曹魏丞相

最後,相對於蜀漢和東吳,曹魏嚴格來說,並沒有丞相一職。雖然大家都知道,曹操、曹丕父子曾擔任丞相一職。但是,這裡面的丞相,名義上還是東漢王朝之下的丞相,而不是曹魏王朝的丞相。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拜華歆為相國,安樂鄉侯。同年12月,曹丕代漢稱帝,華歆登壇主持受禪儀式,向曹丕獻上皇帝璽綬,其後,曹丕改相國為司徒。因此,在曹魏正式建立之後,華歆不僅沒有繼續擔任相國,還在官職名稱上改成了司徒。而這,也是因為東漢時期,長期用司徒這一官職來取代了丞相,所以,對於魏國來說,選擇沿襲了東漢的官職。在東漢時期,以司徒、太尉、司空為三公,其中,司徒就負有處理朝政的職責,也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丞相。

不過,魏文帝曹丕建立曹魏之後,司徒所在的三公,逐漸成為一個虛職,或者可以說是榮譽官職。比如曹魏的兵權,並不在太尉手中,而是被大將軍或者大司馬所掌握。至於曹魏的朝政,則比較分散,而不是被丞相一個人所掌握。換而言之,正是因為丞相權力過大,所以曹丕建立曹魏之後,一直空缺了丞相這一官職。當然,丞相這一官職雖然空缺,但是,曹丕等曹魏皇帝,還是需要幫手來協助自己處理朝政。其中,就“錄尚書事”的大臣,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丞相原先的工作。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重,命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在曹丕的四位託孤大臣中,陳群、司馬懿被封為“錄尚書事”。東漢時期,常以三公、大將軍、太傅錄尚書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大將軍蔣琬曾任錄尚書事。魏、晉後,掌大權之大臣每帶錄尚書事名號,職無不總。由此,對於漢末三國時期的大臣,一旦“錄尚書事”的話,意味著其可以名正言順的處理朝政,這顯然就是在扮演者丞相的角色。對於曹丕的四位託孤大臣,曹真、曹休主要掌握兵權,而陳群和司馬懿則處理朝政,從而達到互相制衡的效果。

在此基礎上,如果曹魏在陳群、司馬懿之中選擇一人擔任丞相,顯然就容易導致一家獨大的情況出現,也即曹魏建立之後,一直空缺丞相這個官職,無疑就是防備權臣篡位的情況再次出現。進一步來說,曹操、曹丕曾擔任東漢王朝的丞相,自然知道丞相的權力實在太大了,甚至可以威脅到皇帝的地位。既然如此,魏文帝曹丕登基稱帝后,故意不設立丞相,就是為了避免曹魏皇帝被丞相架空的情況出現。


歷史正在發生


可以說,曹魏事實上沒有正兒八經的丞相。

魏國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曹操混戰軍閥,勢力頗大。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征戰袁紹,佔據北方。

曹操當時是“魏王”,但是當時他沒有當皇帝,實際上還是漢朝的臣子,只是行帝王事而已。

所以,曹操當時廢三公,自己擔任的是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之後,曹丕繼位,漢帝禪讓帝位,魏朝代替漢朝。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結束了,建立了魏國,曹丕稱帝。

魏國就一直沒有設置丞相一職位,軍政權分別由大將軍和大司馬擔任。

曹丕繼位的時候,他將相改為司徒,王朗,董昭,韓暨,衛臻,高柔,鍾會,何曾歷任司徒,而且軍職又是有其餘人擔任。

所以說 ,曹丕時候沒有丞相一職,司徒只可以說是類似於的丞相。


在曹芳當曹魏皇帝,經過高平陵一站後,曾經讓司馬懿擔任丞相一職,但司馬懿不願意做。

之後又策封司馬懿為相國,司馬懿也辭去。

所以,司馬懿堅決沒有當曹魏的丞相,在此基礎上,曹魏歷史上,丞相一職就這樣一直空缺下去。

《三國志·三少帝記》裴注引《漢魏春秋》:詔使太常王肅冊命太傅為丞相,增邑萬戶,群臣奏事不得稱名,如漢霍光故事。


山顛一壺清酒r


魏國沒有丞相,鍾繇華歆只是分別當過曹操曹丕封地魏國的國相,曹丕代漢後,首席執行官是大司馬,只有司馬昭在當上大司馬掌權後,接受了國相這一職務,所以才有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說法,從此國相就成為了篡位者的墊腳石。

魏國曆任丞相

鍾繇 220年~230年

華歆 230年~232年

司馬懿 232年~251年

司馬昭 251年~265年


胡亂看一點東西


你這問的很多人都會懵,曹操稱魏王的時候設立了相國一職,跟丞相的職位應該差不多,當時相國是鍾繇,曹丕的時候是華歆,後來改相國為司徒,王朗,鍾會都曾任司徒。另外司馬懿從來當過相國和司徒,司馬懿擔任過大都督、太尉、太傅,其中大都督和太尉是軍職,掌管軍隊的大官,這也是司馬懿為啥後來一家獨大的原因。


歷史的天空很蒼茫


曹操擔任丞相獨攬漢庭大權,做的是皇帝的事情。曹丕稱帝之後,曹家已經是老大,不僅不需要丞相這樣的大臣,相反曹魏才剛建國,更需要嚴格管制下臣的權力,以保證曹氏始終掌握著天下大權。

所以曹操執政時中央權力薄弱,他將尚書這一職位劃為丞相屬官,這和漢制極大不同,就拿繼承漢制的蜀漢來說,尚書仍舊是朝內政治的核心,因此擔任尚書令的陳祗權力遠遠在大將軍姜維之上。

曹操立曹丕為世子之時,讓曹丕以五官中郎將為職,代理的卻是曹操丞相的事務,荀彧算起來仍算是曹丕的輔佐官員。

曹丕稱帝后再度將尚書劃為獨立的政務機構,也廢除了丞相一職。三公是為司空王朗、太尉鍾繇、司徒華歆,曹丕還一度想要用楊修之父楊彪為司空,鍾繇則是代替賈詡為太尉,這三公在建國時地位尊崇,不過後期轉為榮譽性的虛職,權力已經大大減弱。


木書


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