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从小在西盟长大。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我发现,西盟佤山的路”变“了,最近5年,”变“得最快!

听家里老人说,解放初期,第一辆拖拉机开进普洱市西盟佤寨的时候,胆大的佤族汉子小心翼翼地靠近,试着往拖拉机头上洒草,自言自语:“肚子不饿吗?怎么不吃呢……”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老人还说,1956年10月1日,西盟到思普区的第一条毛石公路,募西公路建成通车,到澜沧要走1天,到思茅要走3天。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上世纪80年代,思澜路通车了,每天有一趟到思茅的客车,12小时可以到,县道上的车子也逐渐多了起来。

进乡的土路上,最多的是手扶拖拉机。那时候,每路过一辆手扶拖拉机,男孩子们总是奋力地追着拖拉机跑,是流行的游戏。

上世纪90年代,通往乡镇的路大部分硬化了,进寨子的路也慢慢通了,只是大部分是泥土路。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旱季,尘土飞扬;雨季,无法通行。

2005年,我已经参加工作,是一个乡村教师。那年雨季,进村道路坍塌,无法通行,2个月没有出过村,没有补给,2个月没有吃猪肉,后来在厨房里翻出半瓶猪油,加盐拌热饭吃,感觉是最上等的人间美味。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2014年,“整乡推进”开始了,很多寨子的路都硬化了。驱车四处走亲访友,去寨子里休闲游玩,是我们家周末的消遣。

2018年,西盟村寨最后的“肠梗阻”都被打通了。所有进寨子的路都硬化了。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女儿说:“爸爸,我们家的车现在是哪里都可以开去了,对不对?”

因为之前到挂钩点开展工作时,曾经带着她把车停到路边步行进入,女儿一直保留着“走路进寨子”的记忆。

我把路旁摘下的黄泡喂到她嘴里,告诉她:“对,西盟的每一个寨子,爸爸的车都可以开进去。”

比女儿更开心的,是寨子里的老百姓。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南下嘎老寨村民扎儿说:“其实我们寨子能卖的东西挺多的,有蜂蜜、土鸡、红薯、山谷地红米、生态老面瓜……晴天骑摩托出去卖还可以,雨天要出去卖就要走2个多小时才到老县城……背不动,一次只能卖一点点。去年开始,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我们骑摩托半小时就能到市场,也不愁卖,卖完了还能回家吃早饭再去采茶。”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院场心”是我娶了宁洱的媳妇以后,在她的老家才经常听到的话。而现在西盟的寨子里,我们也能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院场。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现在,每个寨子的入户路都铺设完成了。小菜园围着院场,有的院场晒着玉米,有的院场停着车,孩子在院场玩耍,妇女在院场织锦。

开车继续逛逛,村村寨寨,山山水水,西盟佤山风光无限。

日子,越来越好了。

西盟佤山的路“变”了西盟佤山的路“变”了

云南网通讯员 袁群鉴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