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做早教时,家长要“避开”这5个误区,别花了钱还耽误娃

宝宝在出生前,很多家长就开始储备早教知识,准备早教玩具,甚至谈论育儿分工,可以说对早教还是很重视的,不过,真正到实践的时候,新手爸妈往往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误入一些早教误区,白白花了钱不说还让孩子走了弯路。


给孩子做早教时,家长要“避开”这5个误区,别花了钱还耽误娃


有些家庭在真正进行早教的时候,容易进入5大误区,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务必避免。

1、包办代替

美国教育名人提姆·沙丁认为“照顾自己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及本能”。敢于放手的家长会在养育过程中密切注意宝宝上肢力量的增长状况,有些宝宝五、六个月的时候就可以端举双耳吸管杯喝水了。

最迟在宝宝1岁后就要树立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喝水、洗手、擦嘴等,否则会阻碍宝宝自立性的发展。


给孩子做早教时,家长要“避开”这5个误区,别花了钱还耽误娃


2、不适当的满足

一岁左右的宝宝就已经熟练掌握察言观色的能力了,会用一些手段来缠着父母,满足他的要求,如果父母常常妥协,宝宝的要求很容易就得到满足,那么宝宝就会在下一次如法炮制,以更糟糕的行为来取得父母的注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干涉太多

有些家长把宝宝管的太紧,什么都不让玩。在不涉及安全的前提下,应当放手让宝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培养宝宝的自立自主意识。

比如玩沙子、玩水、画颜料等,有些家长担心衣服脏了不好洗,或者湿了要换嫌麻烦就不让宝宝玩。但带孩子不能以家长的角度去看好不好玩、麻不麻烦,而是一切以发展宝宝的能力为第一考量。


给孩子做早教时,家长要“避开”这5个误区,别花了钱还耽误娃


4、教育不一致

有句俚语“一打一护,不会上路”。意思是祖辈与父母,或父母之间对宝宝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导致宝宝做了一件事之后,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这样不仅会抵消教育的作用,也会降低宝宝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这就回归到理念层面了,家庭内部要在宝宝行为底线上统一起来,而且需要父母平衡“放养”和“圈养”两者关系。


给孩子做早教时,家长要“避开”这5个误区,别花了钱还耽误娃


5、体罚后反悔

宝宝不小心做错事,家长气恼了会不分青红皂白而体罚宝宝,打完家长想想又后悔,又回去亲亲抱抱的哄宝宝。

这种教育方式会使一两岁的宝宝不明是非,从宝宝不知何故被打,到家长突然来哄自己。完全摸不着头脑,不明就里。


给孩子做早教时,家长要“避开”这5个误区,别花了钱还耽误娃


正确的早教方法是什么呢?

1、有归属感、有意义的感受

让宝宝相信自己是被父母长辈关爱和接受的。大家都在期待自己成为一个好宝宝,这是宝宝建立归属感的关键。

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溺爱宝宝,当宝宝犯了错误,家长要用智慧去理解宝宝的错误,更需要用爱的方式去纠正他的行为,让宝宝感受到爱和鼓励,也接受成长的期待。


给孩子做早教时,家长要“避开”这5个误区,别花了钱还耽误娃


2、对能力的体会

当宝宝出生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可以控制自己去抓握物品,可以自己去爬或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当宝宝能力逐渐开始呈现时,父母需要做的是保证安全、了解需求、给予体验的机会。

比如吃饭的时候,一开始以家长喂为主,但要让宝宝自己也抓一根勺子,他吃进自己挖的饭会特别高兴,渐渐家长就不用喂了。


给孩子做早教时,家长要“避开”这5个误区,别花了钱还耽误娃



3、社会生活技能

生活就是教育的教材,宝宝可以在生活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本领,而生活教育的目的,旨在解决吃、喝、穿、住、交往等问题。

宝宝喜欢模仿父母,他们希望像大人一样可以有能力去拖地、洗碗等,此时父母则可以在生活中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教育他们如何获取各种生活技能,让宝宝及时体会生活中的成就感。


给孩子做早教时,家长要“避开”这5个误区,别花了钱还耽误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