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早教,毁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早教从哪里来?早教又是什么?

早期教育最开始是在德国,他们是用亲子互动的方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活动。但在中国,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在孩子0-6岁的时候,如何把孩子打造成为一个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等方面全能的小精灵。

“中国式”早教,毁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1998年-2002年,早教概念进入中国北京,“以开发宝宝潜能”、“不能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为口号,北京及上海等地趁着对学前教育立法的契机,大量亲子园涌现而出。到了2003年,非典的影响,金融危机下的亲子园相继倒闭;沉淀几年后当初的那些筹办者依然没有放过机遇,从开始的几个大城市,到现在全国各地铺天盖地的机构无处不在。

目前以80年代的家长为主力军,关注早教的很多家长会质疑,小朋友大部分时间都在跑跑跳跳的玩,一节课下来到底学到了什么?这时候亲子园的老师像是背稿似的对你说,其实小朋友在跑跑跳跳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基本的动作组合和全身的协调运动;家长看到小朋友在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就是在为大脑积累语言,准备开始向外输出了。小朋友在用自己的眼睛、小手去探索好奇的事物,通过眼睛和小手去认知世界,这些看似没有交流的互动,其实已经开始了人际交往,只是小朋友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做。那么,这些都可以在家里做的,为什么我得要花上万块钱去上早教呢?

“中国式”早教,毁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目前早教机构良莠不齐,整体的师资素质有待提高;早教市场仍存在乱象,质量差异,教学效果差异等诸多因素,但不是去地狱。这里就不做铺开的说明了...

早教是不是可以在家里做?

这里有个误区,从来就没有人说过早教一定得要去早教中心去上啊,并非要求在特定的场合进行,只是过分夸大了早教功能以及过度突出了其商业性质,误导了大众认知。回归早教本心,家庭本就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0-3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飞速发展期,爸爸妈妈是孩子们最好的陪伴者和观察者,只要顺其自然的教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探索和学习。

“中国式”早教,毁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生活中怎么做早教?

教育源于生活,其实早教无处不在,教育和生活是一体两面是不会分开的;(1)每天用餐时,鼓励孩子,用五感探索的方式对食物的属性特征进行认知,了解它们在大小,颜色,味道上的不同;(2)带孩子走到大自然当中体会四季的变化;(3)坐在家里的餐椅和沙发椅上,探索硬和软的感知;(4)吃早餐时间,用果酱在面包上画一些图画;(5)晾衣服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孩子进行小袜子的分类等等。利用一些手到擒来的普通日用品,有的甚至被你视为“垃圾”来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

“中国式”早教,毁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在英国,早教的重点不是算术和识字,而是培养孩子的“思考力”;那中国式早

教,只期待不要成为孩子们的束缚,剥夺了孩子们的幸福快乐!


“中国式”早教,毁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