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的实验室检查(一):尿液检查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肾脏病的实验室检查(一):尿液检查

常规的尿液检查包括三部分:一般性状检查,生化分析和尿沉渣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主要指尿液的颜色、比重、渗透压和pH。

1、颜色

新鲜尿液颜色为无色或澄清,淡黄色或琥珀色。尿的颜色受尿胆原、尿胆素与尿卟啉等影响。尿液的颜色也受饮食、药物和尿量的影响。病理情况下尿液颜色会有明显的变化。

(1)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两种。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称为镜下血尿。尿外观呈现肉水样、血样、酱油样或有血凝块时,称为肉眼血尿。当尿中出现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时,尿液呈茶色或酱油色。

(2)血红蛋白尿:当出现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被破坏释放的大量血红蛋白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被肾小球滤过,外观呈浓茶色或酱油样,镜检无红细胞,但隐血试验阳性,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蚕豆病、恶性疟疾等。

(3)乳糜尿:由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能经正常的淋巴管流入血而逆流进入尿液所致,外观呈白色牛奶样,见于丝虫病或由于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等所致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4)胆红素尿: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亦为黄色,系尿液含大量结合胆红素所致,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

2、尿比重和尿渗透压

尿渗透压和尿比重均表示尿中溶质含量,但尿渗量不受蛋白、糖、造影剂等大分子物质的影响,能准确反映尿中排泄溶质含量,是测定肾小管功能浓缩稀释功能的理想方法。尿比重正常值:晨尿1.018~1.020,尿渗透压正常值:正常人禁饮水后尿渗透压600~1000mOsm/(kg.H20),平均800m0sm/(kg.H20)。

3、尿pH

正常新鲜尿液呈弱酸性,pH为6.5,其波动范围为5.0~7.0,尿液pH可受饮食、生理状态、药物和疾病等的影响。

肾脏病的实验室检查(一):尿液检查

二、尿液的生化检查

尿液的生化检查包括尿液蛋白质、糖、氨基酸和酮体等,这里主要讨论蛋白尿。

蛋白尿: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g或尿蛋白/肌酐>200mg/g称为蛋白尿。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30~300mg称为微量白蛋白尿。产生蛋白尿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四类。

(1)生理性蛋白尿:无器质性病变,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①功能性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紧张等应激状态所导致的一过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定性试验尿蛋白多不超过(+);②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一般蛋白质排泄量<1g/d.

(2)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质滤出并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如病变较轻,尿中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当病变加重,尿中除排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外,还排泄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等,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3)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时,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如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重吸收障碍,导致蛋白质从尿中排出,称之肾小管性蛋白尿。

(4)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异常增多,从肾小球滤出,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的蛋白尿。

肾脏病的实验室检查(一):尿液检查

三、尿沉渣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沉渣有形成分主要指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和其他物质。

(1)白细胞尿、脓尿和细菌尿

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每个高倍镜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称为白细胞尿。因蜕变的白细胞称为脓细胞,故白细胞尿亦称为脓尿。清洁外阴后无菌技术下采集的中段尿标本,如涂片每个高倍镜视野均可见细菌,或培养菌落计数超过105个/ml时,称为细菌尿,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证据。

(2)管型尿

尿中管型的出现表示蛋白质或细胞成分在肾小管内凝固、聚集,其形成与尿蛋白的性质和浓度、尿液酸碱度以及尿量有密切关系,宜采集清晨尿标本做检查。肾小球或肾小管性疾病可引起管型尿,但在发热、运动后偶可见透明管型,此时不一定代表肾脏有病变。但若有细胞管型或较多的颗粒管型与蛋白尿同时出现,则临床意义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