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细品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的由来

小国寡民思想"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传统文人笔下的重要思想之一,早在先秦,诸子百家时期,老子就有过关于这种思想,比较全面的阐述,例如在老子编写的《道德经》第八十章中就有记载:"甘其食,美其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讲的是老百姓希望吃得饱,穿的暖,安居乐业,能够流连于田间地头,过上没有战乱的安稳生活。毕竟那时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现象比较严重。到后来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更是将这种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真的有桃花源这个地方吗?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中原地区战乱还是比较频繁的,各个地区为了资源和土地,经常打的是不可开交。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直接感受到了他的悠然闲适,并且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是让人赞叹他的傲骨,那么这样一个饱读诗书,颇有学识的人,为什么要构建桃花源这样一个美好的圣地呢?仅仅是出于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吗?后世很多学者专家教授都有过很多的推测,其中最主流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中包含着一些陶渊明对现实的控诉,希望老百姓能够摆脱年年不休的战乱和纷繁复杂的税收,有一个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的绝佳场所。

同时,《桃花源记》当中提到的武陵,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吗?《后汉书·郡国志》中关于武陵县的相关记载有:"秦昭王置,名黔中郡。"到了后来王莽当政之时,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并且关于武陵这个名称的由来还颇有一段历史。根据古代刘昭所注写的《先贤传》记载,有一天,晋太守赵厥有心考教一下下属,便问他身旁的主簿潘京:"你们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武陵啊?不叫其他的名字呢?"潘京心想,这是什么问题?怎么还有人问为什么这个地方不起别的名字?虽然不知道其中具体的原因,但是他毕竟涉猎了不少书籍,于是他巧妙地答到:"左传里记载道:止戈为武,诗经里有这样的注释:高平为陵,'于是把原来的名字改了,进而使用现在的名字。"意思是说,根据左传和诗经的一些记载,结合我们当地的一些特色,所以把原来的名字改为了武陵,虽然他讲的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在他上司看来却也不失为一种颇为机智的回答。由此可见,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捕鱼人确实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所以他的桃花源记并不是完全的凭空捏造,也有一定的地理根据。

二、桃花源景色如何?其中的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吗?

根据《桃花源记》文章的描写:武陵捕鱼人因捕鱼路上误入了桃花林,见到了两岸数百步大小的桃林,其中,树木丛生,鸟语花香。可见桃花源周围的景色是相当不错的,真可谓是山清水秀。那么其中老百姓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后面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描写到桃花源土地平整,房屋错落有致,良田和池塘树林散落在居住地周围田间的小路纵横交错,村庄里一片和谐安宁的景象,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肯定是非常富足,并且非常安定的,同时他们也是非常热情好客的。

因为当他们看见捕鱼人的时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也就是邀请他到家里,杀鸡设宴用美酒款待他,后面还写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也就是村里大多数人都请误入此地的捕鱼人到家里面做客,并且都是好酒好菜的招待他,让捕鱼人吃的大腹便便,流连忘返。从这里可以看出,村民是非常热情好客的,同事也是非常富有劳动精神的,没有那么市侩和斤斤计较,不然他们不会舍得用这么多的美食招待捕鱼人,也不会每一家都拿出这么多的粮食。

后来等到捕鱼人和村民们熟悉之后,拉起了家常,告诉了他们一些现在的情况,然后又问他们是怎么来这里的?他们说是为了躲避战乱,由村长带领大家一起逃难到这个与世隔绝,人烟罕至,但又美丽富饶的生活场所,然后他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世代繁衍生息,至今已经过去几百余年了,并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当捕鱼人告诉他们,现今历史的时候,他们都表示非常的惊讶,并且嘱咐捕鱼人出去的时候千万不要泄露他们的住所,因为他们不想被外界的是是非非所打扰,想继续再这样和谐安宁的地方生活下去。

三、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美好构想,他的这种精神家园对我们现如今的社会和生活有什么积极的影响呢?

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巧妙的设定了这样一个情节:南阳有一个高人叫刘子骥,他听说了捕鱼人这样一个神奇而又富有玄幻色彩的经历,很是感兴趣,所以想去拜访桃花源中的居民,但是他苦寻无果,最后不幸病死,慢慢的这里也就没有更多的人来寻找了,也就是说,最后桃花源除了误入的捕鱼人,就再也没有人进去过了。可见这里就是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他内心的一处圣地,是一个老百姓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绝佳场所,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有的只是勤劳耕作,日落而息的普通大众,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并且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繁华的都市中,虽然享受了便利快捷的生活,但是往往心灵和精神上会产生一种空虚感,旅游的时候总是希望去山美水美,人杰地灵的地方陶冶情操。后世和桃花源相近的地方,比如武陵区的桃花源风景区,也成了人们旅游的一大热点。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偶尔体验这样的生活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让他们长期脱离繁华的都市,便捷的生活,那么愿意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但是这样的环境,这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仍然给予后人们一种提示,这也是现在社会所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够忽视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但是现今社会的种种原因,使人们并不适合生活在桃花源,这种理想的生活环境之中,毕竟小国寡民在现代社会是相对难以做到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各个城市,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而不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因为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全球化的模式,全球化的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全球化的文化。但是桃花源记依然给了我们一种美好的想象,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让人们在忙碌的同时有了一片精神家园,从原先陶渊明自己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到后来更多读者更多人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桃花源记对于人们的思想建设还是颇有文化意义的。

参考文献:

《道德经》

《后汉书》

《先贤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