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汶:要科學地對待漢字,漢字倒貼有違科學性


我們需要維護漢字的嚴肅性,科學性,不要粗暴地對待古漢字。

古漢字因為是由象形的字的構件組成的字,每一筆劃都有其特定含義,因此,寓意極其深刻,是不能把字的“構件”(一般稱為字的“偏旁部首”,或者就稱為“部首”)隨意擺佈的。古漢字有著十分嚴謹的上下、左右、中間的筆畫,如果字的筆畫寫錯,那麼字的意思往往搞錯;至於顛倒更是意思相反,當然,也有顛倒一下意思還一樣的,但是這種情況畢竟較少。古漢字中有極少數幾個字可以顛倒,如秋字,禾與火組成秋字,禾與火兩個偏旁,可以互相對換,但是還是秋字。秋字有兩種寫法。還有林字、夠字等少量字的兩個邊旁可以互相對換。但是,絕大多數的古漢字的上下左右偏旁是不能隨意顛倒錯位的,因為其被顛倒錯位後,字的含義就變化了,意思就發生轉移。更不用說整個字的顛倒了。

比如,“上”字顛倒就成了“下” 字,“下”字顛倒就成了“上” 字;而不是“上”,也不是“下”字,那就是“卡”字; “左” “右”兩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形狀像是向左右傾斜的“巾”字倒寫,“左”字顛倒之為“右”,“右”字顛倒之為“左”;“毛”字反過來就是“手” 字, “手”字反過來就是“毛” 字,而“毛”字又稱為“反手”字。有如, “凹” “凸”兩個字筆畫一樣多,但是,一個往上突,就成了“凸”,一個往下塌,就成了“凹”。而絕大多數的漢字在顛倒錯位後,就基本上不是字了。有些字在顛倒錯位後,可能與開始顛倒錯位者期望的意義相反。漢字是不能隨意顛倒的。這在“福”字上表現得更加明顯。中國的漢字,因為是相形字,每一筆劃都有其特定含義,故此,如果字的筆畫寫錯,那麼字的意思往往搞錯;至於顛倒更是意思相反,當然,也有顛倒一下意思還一樣的,但是這種情況畢竟較少。絕大多數字,在其被顛倒後,其意思就發生轉移。例如,倒貼的“福”字也就與原來正貼的“福”字的意思不一樣。

我國古漢語專家們早已呼籲人們要尊重漢字的嚴肅性,不要把漢字變成一個可以隨便打扮的小姑娘。其中“福”字的倒貼就是不尊重漢字嚴肅性的一個典型例子。

每逢春節來到時,不少人竟相仿效“福”字的倒貼,他們喜歡在門上貼對聯、貼紅紙以歡度春節,其中往往少不了要貼寫有“福”字的紅紙。多數人不去仔細地理解倒貼“福”字究竟意味著什麼,只不過跟著湊個熱鬧罷了。這樣做法確是在“瞎起鬨”,有礙觀瞻,風氣不好,如果打一個比方,這種“福”字的倒貼很像“文革”時期將一些“打倒”對象的大名倒貼一樣令人難堪。

很明顯,人們喜歡倒貼 “福”字,其用意是討個吉利,是祈禱幸福,所謂“福”到了。但是,按照漢字的十分嚴格的結構規定及倒貼後的含義來說,“福”字倒貼卻是“祈禱災禍”。

正貼與倒貼福字,在含義上有何區別呢?弄清楚它,是要強調漢字的嚴肅性。人們往往用倒掛漢字“福”來祈禱幸福,實際上從字面的結構上看,其意義正好相反。

為此,我們先要對與“福”字有緊密聯繫的“富”字進行一番研究。因為,“福” 字包含了“富”字。也就是說,“福”字的兩部分:左邊屬“神示”(礻)旁+右半邊實際是“富”字,簡化後成為“畐”。如果仔細研究“福” 字與“富”字的聯繫,看看古代“福” 字的眾多寫法,那麼就會清楚地知道這一點。

在幸福中的“福”字,它與“富”字有緊密的聯繫,“富”字是對於財富的詮釋,而“福”字同樣包含著“富”字,沒有富裕生活的幸福,那是一種情感中的幸福,與實際需要的幸福還是相差甚遠的。

從字面上看,“福”字的右半邊與“富”字非常相似,而且內容也非常相同。“福”字的右半邊也是住房、人口和田地。換言之,“福”與“富”同音而且表達的意義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幸福”與“富裕”密切不可分開,但是,“福”字的左邊卻比起“富”字多了“礻”,那是“祁示”或者叫著“神示”旁的。

為了深刻揭示“富”字的內涵,這裡就對“富”字進行一番詮釋。

“富”字的上方是“寶蓋頭”,富了以後,人們就可以離開“穴居”生活,在平地上蓋起房屋,這是一種上方有了房頂的家。但是,富裕不僅在於有了房子,真正的富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富”字本身的含義中去理解。

“富”字的上方是“宀”頭,表示不用“穴居”了,已經有房子住;字的中間是個“口”,表示必須有不斷繁衍生息的人口和勞動力,當今我們講的人口統計,在古代卻只有統計“戶口”,也就是統計某地方(州、縣、郡、省等)有多少“戶”家庭,有多少“口”(人數)。在古代不會說去統計有多少“人”,而只說去統計有多少“口”。“口”在這裡只指人口,而家庭中的各種牲畜和家禽即使也有嘴巴,但是隻會用“條”、“只”、“匹”等名詞來表示。

自古至今,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人口都是家庭富裕的最為重要的特徵。中國古代各種政治學派、經濟學派均把人口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古代戰爭往往是以獲取或者擄掠人口作為戰爭勝利的重要標誌,也是爭奪到財富的重要象徵。因為,有了人,就有了勞動力,就可以創造出財富來。“富”字的下方是“田”;土地是財富的基本因素,這裡的“田”,不是一般概念的“土地”,而是已經開墾出來並且已經耕種熟了的土地,即耕地。有了勞動力和田地相結合,就可以創造出糧食、棉花,達到豐衣足食。古代戰爭,其中搶奪土地、特別是肥沃的耕地,成為發動戰爭的重要動機。總之,“富”字的含義是三者合一,有可居住的房屋,有不斷繁衍的人口,有可耕種的田地。而戰爭一般動機就是佔領城市(得到住房)、擄掠人口(得到勞動力)、搶奪土地(得到耕地)。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不論是儒家、法家、道家,他們在學術觀點上有何種區別,但是,在對於什麼是財富上卻是驚人的一致。他們認為作為國家財富的就是城池、人口和土地;對於一個普通家庭的財富來說,就是房屋、人口和耕地。而中國古代創造漢字的那些傑出的先祖們,則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是那樣精闢地掌握了財富的真諦,並且把這種思維蘊藏在他們創造的漢字中;而我國曆史上各種學派同樣也是那樣準確地理解了漢字的科學含義。

自古至今,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人口都是家庭富裕的最為重要的特徵。中國古代各種政治學派、經濟學派均把人口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古代戰爭往往是以獲取或者擄掠人口作為戰爭勝利的重要標誌,也是爭奪到財富的重要象徵。因為,有了人,就有了勞動力,就可以創造出財富來。“富”字的下方是“田”;土地是財富的基本因素,這裡的“田”,即耕地。有了勞動力和田地相結合,就可以創造出糧食、棉花,達到豐衣足食。古代戰爭,搶奪土地,特別是肥沃的耕地,同樣成為發動戰爭的重要動機。總之,“富”字的含義是三者合一,有可居住的房屋,有不斷繁衍的人口,有可耕種的田地。而戰爭一般動機就是佔領城市(得到住房)、擄掠人口(得到勞動力)、搶奪土地(得到耕地)。

“富”字的第一要義是“口”(即人,勞動力)要興旺發達;換言之,中國古代思想中歷來提倡:民為邦本,為國家之根據,民興則國強。春秋戰國時代當越國被吳國滅亡之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決心興越滅吳,他的對策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鼓勵生育,迅速恢復越國國民的人數。在當時越國很窮的情況下,朝廷千方百計獎勵生育的家庭,規定生男孩的獎勵一條狗腿,生女孩的獎勵一條豬腿。越國很快就人丁興旺起來了,有足夠的勞動力來耕田漁獵,有足夠的壯丁來當兵打戰,同時,還加強對他們的教訓和鍛鍊,從而使國家很快富強起來。在越王勾踐來看,人口眾多是越國的重大福氣所在。我國古代的政治家、理論家們歷來都很重視老百姓,認為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所在,民衰則國敗,民窮則國弱;民興則國興,民富則國強。大儒家孟子在談到國君與百姓之間的關係時說:“民為貴,君為輕。”唐朝皇帝李世民說:“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們都強調了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對於古代每個家庭來說,人丁的是否興旺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全國人口歷來很少,在唐代初期上溯到秦代,只有東漢人口達到6千3百萬人,其它一些朝代全國人口只有二三千萬人口。人口眾多成為統治階級和普通百姓共同追求的“福”氣。因此,古代說一個人有福氣,就往往稱讚他多子多孫;而說一個人沒有福氣,按照大儒家孔子的說法,不僅沒有福氣,而且還是不孝,他稱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古代不孝被看著是很大的過錯。不過,如果他們那時全國人口也象現在這樣多,那麼,孔老夫子也會換一個說法了。因為人口太多也不是好事情。

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們,也強調要加強對人的教育,認為“養子不教如養狗,養女不教如養豬”,儒家認為“子不教,父之過。”不過,他們只是強調要用儒家思想教育人們。古代一些政治家們強調國君要重視百姓,愛護百姓,以加強統治的基礎。例如,姜太公回答周武王關於治國之道時說:“治國之道,愛民而已。”“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齊桓公問管仲:“王者何貴?”管仲答道:國君“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他們都強調了人民的重要性。

“富”字右邊最下面的是“田”,指的就是耕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土地,只有耕地才能夠種出莊稼,才能夠有糧食蔬菜等收穫。這個字的產生,當然相當充分地反映了我國古代人們對於富字的理解。富字的完整內容有:人們有房屋住,有飯吃,有田可耕,而且人丁興旺。而“口”即人是在“富”字的中心,是把“口”(即“人”)當作中心的。

“富”字的第二要義是有足夠的田地,這是人們衣食之源泉、財富之源泉,土地同樣也是國家賴於富強之基礎,是百姓賴於生存之根本。讓老百姓有田可耕是保證統治階級以農業立國和獲得國家所需足夠兵力的基礎所在。中國古代一些豪紳搶奪農民的田地,以至跨州連郡,目的就是要大富特富。而一些政治家們提倡的就是抑制豪強,使小民有田可耕。而一些農民起義領袖則提倡“平均地權”,使農民也有自己的土地。中國古代社會歷來提倡以農為本,對於從商則認為是末流,提倡重農抑商,鼓勵農耕,抑制從商活動。封建統治階級總是希望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認為田地是農民的恆產,農民有了恆產才有恆心,才能安居樂業,由此帶來社會的安定祥和,從而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當然,在近幾百年裡,田地的重要性隨著陸地、沙漠、海洋中各種財富資源的發掘,農田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很重要。而資本主義社會卻已經在“崇商”了,歷史的發展是迅速的。

“富”字的第三要義是居者有其屋。他們認為:封建時代的人同上古時代的人很大的一個區別就是:當時的人有房屋住,儘管房屋的質量很差,老百姓只能居住破舊的茅屋,難以遮雨擋寒,但這與上古時候的人們赤身裸體露宿在林間野外相比,這已是很大的進步了。居有住房,有能夠遮雨擋風較好的住房是人們的熱切期盼。唐代大詩人杜甫在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一方面告訴人們他居住環境的惡劣,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他那悲天憫人,希望解救蒼生的豪邁情懷。他在詩歌的結尾裡詠頌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有房住是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一個人和社會有福氣的重要條件。

“富”字一般是用兩個字連用,即用“富裕”來表達的。“富”字的第四要義是人要有衣服穿,能夠遮風禦寒。在古代社會里一旦發生戰爭或者遭遇天災人禍,就有不少的百姓輾轉溝壑,啼飢號寒,凍餒而死。而豐衣足食是人們對幸福的基本追求。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知禮節和知榮辱的百姓,才能夠保持統治階級的統治。因此,使百姓有吃有穿,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才能夠鞏固。

“福”字與“富”字在字的結構上有共同處也有不同處。古時,“福”字右邊與“富”字相同,只是隨著漢字的演變“富”的寶蓋頭去掉了,雖然去其形,但是留其質,即留下了“畐”,也稱為“一口田”的;“福”字與“富”字相比,左邊多出了“礻”(祁示)部首,這就使得 “福”字顯得很有點神秘感。“福”字左邊的“礻”旁,它意味著幸福是“非人力可為”,而是一種要依靠上天、神靈賜予的東西。這對於古代勞動人民來說,產生這種想法是自然的。因為我國古代一直是以農立國的,農業收成的好壞,主要依靠老天的賜予。年景好,風調雨順,加上農民的辛勤耕種,收成就好;年景不好,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即使農民終年勞碌,農業收成依然不好。因此,對於“天”(神靈)的敬畏,在人們心中佔有相當的地位。中國古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僅是眾多老百姓的看法,就是聰明絕頂的諸葛亮也是如此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表明了造字的先祖們製造出“福”字和對於它的最好的解釋。這一方面表現人們在生產力十分落後條件下對於所從事事業成功的規律性感到神秘,另一方面也表示人們在改造社會、改造自然能否成功上的困惑。自信心從來就是人自身能力來決定的;自身能力越強,那麼自信心就越強,反之,自身能力越弱,那麼自信心就越差。

在對於“富裕”、“幸福”的理解上,我國古代很重視住房“宀、“人口”、“田”所處的地位。始終把“人口”(勞動力)看著上述三者的中心,而把住宅、田地放在較次要的地位上。

許多的人都很喜歡將“福”字倒貼,認為是祈禱幸福,但是按照漢字的十分嚴格的結構規定及倒掛後的含義來說,“福”字倒掛卻是祈禱災禍。當然,按照唯物主義觀點,正貼、倒貼福字,與禍福本來沒有什麼關係。不過,不少的人們既然主觀上都是把字的正掛或者倒掛看成是與禍福相關的,那麼,我們倒要對正貼、倒貼“福”字的真實含義進行一番紮實的研究了。人們往往用倒貼漢字“福”來祈禱幸福,實際上從字面上看,意義正好相反。

按照古漢語的規則,漢字倒貼過來了就不是原來的含義了。正貼的“福”字,表示“口”(人)處在“一”(房屋)下面和“田”(耕地)的上面。但是,倒貼的“福”字,“福”字的右邊,是“田”在上,在“田”的下面是“口”(即人口,勞動力),而“一”(房屋)則又在人的足下。“田”卻是在“口”的上面,即表示在人的上面是土地;而在人的下面是房屋。什麼時候會會發生這種情況的呢?那只有在發生大地震以後,或者遭遇其它不可想象的自然災害或者戰爭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悲慘境地。而“福”字的左邊,則是表示原來是祈禱神仙保佑的供桌子被掀反了,三條桌腿朝天,而擺在供桌上的供果也被打翻在地了。因此,這實際上是在祈禱災禍,而不是在祈禱幸福。一些人們之所以把“福”字倒貼,其目的也是為了追求幸福,但是,如果這樣一來,“福”字的含義卻完全改變,實際上卻表示人和房屋都埋在土裡,那麼這種“福到了”又怎麼能夠是真正的“福”呢?這不是由祈禱幸福變成了祈禱災禍了嗎?

中國漢字是博大精深的,建議人們要尊重漢字的嚴肅性,不要隨便將漢字隨意顛倒,使得漢字的原意變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