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汶:在漢字中,龍與鱷魚涇渭分明,天差地別(下)

劉東汶:在漢字中,龍與鱷魚涇渭分明,天差地別(下)

(二)辰(龍)部首組字系列

古漢字體現了漢族先民對於自己所處社會和自然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體現出古代先民在當時社會生產力條件下對自然界的看法。古代的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而農業的國家對於水利以及農業用水的重視可以是擺在第一位的。靠天吃飯,這在古代生產力條件下是一種完全自然而又無可奈何的想法。在當時,強大的無可逾越的自然力使古代先民臣服於巨大自然力的面前。對自然力的依賴和敬畏使他們製造出龍這樣的神奇動物。龍行雲撥雨,龍主宰天氣,龍成為農業的主宰和救世主,這是古代人們對於天氣,對於雨、雪、冰、霜規律性的一種模糊的看法。我們不必嚴厲的去責問古代先民這些想法,但卻可以從神靈龍的神話中,看到自然力對於農業的巨大影響。

關於龍,從古到今都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全國各地也有無數個的龍王廟來祭祀龍王,我們從下面一些文字中就可以比較深刻的領悟,龍與中國農業和自然的緊密聯繫了。

1龍(龍)字系列

龍字部首組成的字,初步統計大致有67個。如下是龍字部首組成字中的一小部分。例如,龍、寵、籠、聾、隴、攏、隴、籠、壟、瓏、瀧、朧、礱、櫳、蘢、矓、巃、靇、鑨、爖、驡、礲、徿等。以上均發long音。還有與龍部首組成的一些字。這裡解釋部分與龍部首組成的相關字。

1)龍(龍)字。在甲骨文,龍字是象形字;描寫出有著修長身軀,頭頂冠帽,有著強有力爪子的神奇動物。

“龍”字本義: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足、有角,能騰雲駕霧、行雲播雨的神異動物。龍能屈能伸但他到天上行雲撥雨的時候,他是一條神力巨大無比的巨龍,能夠騰雲駕霧,將雨水播撒到人間,播撒到田野山川潤澤莊稼,讓世界上的一切需要水的動植物得到滋潤。

而龍與比自己強大的敵人作鬥爭時,除了會表現自己的強大外,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龍也會見機行事,委曲求全。有時,他將自己幻化成其他的動物或者植物,甚至把自己變化成一個小泥鰍,這也是龍的一個變換手法。龍在行雲撥雨的時候,帶著雷神、電母和風伯,捲起狂風,夾雜著閃電雷鳴,更加增添了龍的威嚴和本領。正是這些特點,奠定了龍及龍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從奴隸社會開始以來的許多統治者,都喜歡把自己打扮成真龍天子的模樣,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普通的老百姓對於龍的功過也一清二楚:一方面龍會播撒甘霖,風調雨順,使農業豐收,使人民的日子好過些;同時龍又會耍脾氣或者猛下暴雨,導致洪水氾濫,百姓痛苦死亡;或者乾旱無雨,赤地千里,百姓無衣無食,輾轉逃亡,死於溝壑。因此,老百姓一方面在龍王跟前虔誠敬畏,經常祭祀龍王,另一方面也要發洩對龍王的不滿,用耍龍燈等形式來戲弄龍王;但目的還是想討好龍王,讓龍王施恩澤於百姓。

由龍字組成的詞組有:龍舟、龍燈、龍宮、龍駒、畫龍點睛、龍蟠虎踞、恐龍、龍顏、龍體、龍袍等。


2)寵 (寵):宀+龍。為什麼把龍放在家裡叫做寵。大家知道寵有寵愛的意思。問題是這種寵愛有點沒沿沒邊了,把龍宅在家裡面,讓龍住高大的房子,讓龍錦衣玉食,讓龍無事可做,讓龍養尊處優,這樣做表面上是在愛護龍,是在尊敬龍,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卻是非常錯誤的。龍應當有自己的職責,有自己的事業和工作,有自己的活動空間;那就是龍應當根據上天玉帝的旨意和民間的需求,行雲撥雨,撒甘霖於人世間。問題是總把龍宅在家裡,那麼龍還能繼續工作嗎?龍不工作了,還是名副其實的龍嗎?龍應當經風雨見世面,在閃電雷鳴,風雨大作的情況下去行雲撥雨;艱難困苦,恰恰是成就龍王基業的基本條件。而養尊處優、懼怕困難,龍只能是一事無成。俗話說,“馬圈難養千里馬,花盆難栽萬年松”。與這裡的寵(把龍養在家裡)講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現在的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往往一個獨生子女有四到六個老人來照顧他,大家都千方百計的寵著他,這對小孩不是益而是害。這種寵的做法是小孩從小養尊處優、無憂無慮,但是,沒有經歷任何的艱難困苦,使小孩難以在成長後應對各種複雜的艱難困苦的挑戰,同時使一些獨生子女的感情脆弱,稍遇困難和不順就會怨天怨地,而不是自己積極主動地去戰勝困難,有個別的甚至在困難面前丟棄了自己的職責和義務,無所用心、無所作為,甚至自甘墮落。如果追根溯源,那麼,這少數青年人從小得到大人們過分的寵愛,以及這些年青人沒有經歷艱難困苦的考驗,乃是這少數年青人悲劇發生的基本原因。

用寵字組成的詞組有:寵愛、寵若不驚、寵臣、寵妃、寵兒、寵慣、寵任、深得寵任、寵辱不驚、寵信、寵幸、寵遇、寵愛等。

3)籠:竹+龍。用竹篾編製的修長的、內空的圓柱形體,一般用來盛豬條,也有用於放置溪水等水域內捕捉魚類的魚簍,也稱魚籠。

4)聾:龍+耳。耳朵失聰,聽不見,甚至如下雨時隆隆的雷聲也難以聽見。下雨時,龍王驅使指揮雷神、風伯、雨神行雲播雨,因此,常常伴隨有撼人心魄的雷霆震怒。雷聲之大使人掩耳,失聰之人或者稱為耳聾之人,對巨大的雷聲也有感覺。

5)隴:阝+龍。阝,右邊的阝,指的是山阜。阝+龍,指的是起伏隆起的山丘,成為隴。

6)攏:扌(手)+龍。龍本身身軀的自然狀態是修長的、起伏狀的,用手把龍的這種散放狀態,歸攏成圓形或者團形狀,就是攏。引申後,把散開的、分散的東西收攏起來,也稱為攏。比如,把隊伍攏起來,把頭髮弄起來,等等。

7)壟:龍+土。土地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形狀像龍的起伏。由若干土地連接而成,稱為一壟地、幾壟地。

8)瓏:玉+龍。玉石很美麗的意思。

9)瀧:氵(水)+龍。有龍在的水,稱為瀧。水美麗貌。

10)朧:月+龍。在夜色籠罩下,即使天空有月亮,但這時天空中出現的龍依然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讓人們看不清楚龍的形象。這種景象引申後就是朦朧的樣子。

11)蘢字同籠字,二者的差別在於:蘢字表明是用草類植物編織的圓柱形物體;而籠字則是用竹類編織而成的圓柱形物體。

12)矓:目+龍。由於龍出現時乘雲駕霧,有時還款風大作、電閃雷鳴,因此,人們看龍時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目光朦朧的樣子。

13)巃:山+龍。像龍飛騰時起伏狀的山麓。

14)靇:雨+龍。龍播下的雨——甘霖。

15)寵:宀+龍。寵愛。過分的愛,把龍的真性磨滅了,使龍難以發揮其行雲播雨的作用。

16)鑨:金+龍。金屬的龍,或者金龍的稱謂。

17)爖:火+龍。能夠發出火光的龍,俗稱火龍。

18)驡:龍+馬。馬似龍,俗稱龍馬。有龍馬精神的稱謂。

19)礲:石+龍。用石頭雕制的,用於磨穀類,可以破碎穀殼,把穀米加工出來的石磨,由上磨和底磨組合而成。現代化條件下,這種石制的石磨已經被金屬磨代替了。

20)礱:龍+石。礱字同礲字的字義。

以上龍部首組成的字均發long音。

也有與龍部首相關的字,如寵字,發音chong等。

2 辰字部首組字系列

1)辰chen字。在甲骨文中,“辰”字是個象形字,像拖著長長尾巴,挺著有明顯區隔成一段段鱗甲的胸脯的爬行動物的樣子,或者就像“恐龍”的樣子,也像中國古代描寫的“龍”的樣子。有的認為,“辰”字是蚌殼,如果把漢字裡含有辰字部首的那些字的字義進行解釋時,這種蚌殼說法就根本講不通,因此,是一種誤解,不予採納。

中國古代把“辰”列為十二地支中的一個,“辰”被指為“龍”的代表。即所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亥豬十二生肖之說。古漢字中有些字就與辰(龍)字部首相聯繫在一起。這從下列含有辰部首的漢字字義中,就可以得到佐證。

由辰字組成的詞組有:文辰、漢辰、辰符、辰母、辰典、辰句、辰裡、行辰間辰、字斟句酌等。

2)宸:宀+辰。“宸”字,由宀+辰組成,表示在一所大房屋下,住著一條“龍”(“辰”就是“龍”)。漢語字典中解釋說,“宸,舊指帝王住的地方。也是王位、帝王的代稱”。歷代的帝王又稱為“真龍天子”。那當然宸就是作為“真龍天子”的帝王居住的皇宮了。古時候,“宸”也指的是北極星所在的地方。“宸”又引申為王位、帝王的代稱。

由宸字組成的詞組有:宸極、宸居、宸章、宸札(帝王的書札)、宸遊、宸翰(帝王的書跡)、宸垣(京師)。

3)辱:辰+寸。寸部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表示是手;其二是表示長度的單位,尺寸的寸字。

“辱”字,就是把一條行雲播雨的巨龍(辰),變成手掌中的只有幾寸長的“泥鰍”,這是對龍的巨大侮辱和貶低。

在中國古文化中,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有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地支對應著十二種動物,子對鼠、醜對牛、寅對虎、卯對兔、辰對龍、巳對蛇、午對馬、未對羊、申對猴、酉對雞、戌對狗、亥對豬。在十二地支中,辰對應的是龍,為什麼辰對的是龍,而又不顯現龍的模樣呢?因為龍可以幻化成許多的動物。這裡的辰字從外表看有一個長長的尾巴還有腳,還有一節一節帶著鱗甲的軀體,但看不出整條龍的形狀;辰字能夠看到的只是龍的一個局部,而不是龍的一個全局,但我們不能因為這麼一個局部而否定它就是龍。如同一滴海水,反映大海的面貌一樣,龍的一部分軀體也同樣表現出它是龍。因為龍在騰雲駕霧,行雲播雨的過程中,人們對於龍往往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只能看到龍的局部的身軀,特別是自古以來,中國古文化就認定辰是龍的另外一種表象。

在“辱”字中,辰被變成了一寸長的“小泥鰍”,對於軀體龐大無比的龍來說,這的確是侮辱。在古代傳說裡,行雲播雨的龍是身材偉岸、軀體龐大。在《爾雅翼釋魚》中,是這樣描寫的:“龍,角似鹿,頭似蛇,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蟄,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頭上游物如博山,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昇天。”

由辱字組成的詞組有:侮辱、辱罵、恥辱、受辱、辱沒、寵辱不驚、羞辱、折辱、辱承、辱賜、辱命、玷辱等。

4)褥:衤(衣)+辱。人們睡覺時墊在屁股下面的布(衣),稱為“褥子”。試想如果是人被壓在屁股低下,那不就是“侮辱”嗎?

由褥字組成的詞組有:褥草、褥子、褥位、坐褥、褥墊、褥席等。

5)縟(縟):糸+辱。人們睡覺時墊在屁股下面的棉或者絲織品,稱為“縟子”。

由縟字組成的詞組有:縟禮、繁文縟節等。

6)耨:耒+辱。農田中用木製的“耒”壓著農田的地面,把雜草弄掉。“耨”,古代鋤草的器具。“耨”字本義:鋤草,耕作。深耕易鋤草。

由耨字組成的詞組有:深耕易耨等。

7)震:雨+辰。古漢字體現了漢族先民對於自己所處世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於自然界,古漢字認為自然界有龍在主宰。在中國古代圖騰中,“辰”為“龍”。龍是在海洋中生存並且是主宰海洋水域的天神,同時,它執行上天玉皇大帝給大地與人世間行雲播雨的使命。古代人認為,天上下雨是龍在下雨,同時龍還讓雷公、電母和風伯,發出電閃、雷鳴和狂風來幫助自己行雲播雨。當龍在行雲播雨時,由於電閃雷鳴,使得天空和大地都為之震動,甚至震撼著每個世人的心靈。特別是當雷電交加的時候,傳說雷公專門打死壞人,更使得做過虧心事的人,更加恐懼和心神不寧。古代先民大致看清楚了下雨與海洋水域的自然聯繫:雨水流入江河湖海,成為海洋水域中水的來源;而後,江河湖海里的水又蒸發成為水蒸氣,形成雨雲,遇到冷空氣,凝聚成雨水再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再流入江河湖海中或者滲入地下。古時人們認為這一切都是龍在起作用。

由震字組成的詞組有:震霆、燁燁震電、震撼、震盪、震顫、震響、震動、聲震遐邇、地震、震災、震源、震中、震級、震情、防震、抗震、餘震、震驚、震怒、震駭、震懾等。

8)振:扌(手)+辰。手去觸摸辰(龍),龍是不能接受的,手就會受到龍的震動。這種情況類似於人用手去觸摸電,電會把人的手打開那樣;同時這也會使人的心靈產生震撼。

人類與許多的動物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距離,保持這種距離是完全必要的,不要試圖徹底減小這種距離,畢竟人和動物是異類;為什麼會有“老虎屁股摸不得”的經驗和傳說,就是因為實際情況就是如此。老虎與人是相互不熟悉的,但是,人卻要去摸老虎屁股,老虎不知道人這樣做是何目的,何種居心,首先的反應是“人是否想害我”?因此,老虎大發虎威,不僅大聲咆哮,而且,會跳起來將人咬傷甚至會咬死。“老虎屁股摸不得”,這就是千百年來,我們的先祖在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形成的一個科學結論。人類與神靈的龍之間更應當保持一定的距離,更不能試圖去人為地消除這種距離。

由此,也引發人們對於自然規律的尊重問題。在對於自然規律沒有熟悉以前,人們就自以為對自然規律很熟悉了,就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必然會受到自然規律的報復和懲罰。

由振字組成的詞組有:振臂、振臂一呼、振怖、振顫、振盪、振動、振奮、振幅、振救、振恐、振聾發聵、振懾、振刷、振作、振興、振興中華、振翼、振振有辭、振子、振作等。


9)晨:日+辰。中國古代神話中,認為太陽是由天神曦和駕御六條龍拉的車子,拉著升起和降落的。早晨,龍把太陽(日)從東方升起在世界上,太陽從而又能夠光芒四射,照耀大地和萬物了;到傍晚,龍又把太陽拉到西方落下去。太陽是萬物生命的源泉。晨:日+辰。即“辰”把“日”舉起來。這與古代傳說不謀而合。

“晨”字本義:太陽昇起時稱為早晨。

由晨字組成的詞組有:晨炊、晨光、晨昏、晨禮、晨曲、晨曦、晨星、寥若晨星、早晨、凌晨、曦晨、晨風、晨霧等。

10)賑(賑):貝(貝)+辰。為了救災,朝廷或政府拿出錢去賑濟災民,這些錢的作用就像巨龍的身體一樣能夠瞬間龐大起來,能夠拯救許多的災民,這種行為叫“賑”。在災民遭遇災難的最關鍵的時刻,這些賑災的錢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巨大的作用,拯救百姓於水火之間。“一瓢羹,一壺水,得之則生,不得則死”。在救災的關鍵時刻,政府發出的救災物品,雖然不是很充裕,但是卻能夠幫助人們走出災害給生命帶來的危險,能夠繼續生存下來。這就使救災款項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賑”字本義:救濟。

由賑組成的詞組有:賑濟、賑災、賑捐、賑恤、以工代賑、放賑、賑款等。

11)農(農):曲+辰。“曲”是農田溝渠縱橫,有水灌溉農田的樣子。“辰”就是龍。

農業需要雨水,有水則農業生,無水則農業死。中國文化認為,行雲播雨是龍的專職和義務。龍要行雲播雨,因此,龍與農業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的農業區域,只是分佈在年降雨量為500毫米的區域內,低於這500毫米雨水的地方就不適宜開展農業生產活動。靠天吃飯對中國農業來說,是一個長時期必須承認的客觀事實。當然,現在人們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已經大為加強,但是,自然的威力依然還是超過人類的能力。人類應當去適應自然的規律,讓自然為人類的利益服務。

“農”字本義:農業之本在乎雨水,換句話來說,水利是農業的根本。

由農字組成的詞組有:農作物、農產品、農資、農民工、農舍、農業稅、農貸、農婦、農夫、農田、“三農”(農業、農民、農村)、支農、務農、農產、農墾、農家、農忙、農奴、貧農、菜農、穀賤傷農等。


12)濃(濃):氵(水)+曲+辰。農田裡的水,是辰即龍帶來的,而農田裡的水一樣是比較渾濁的,包含著很多肥料、植物殘葉、秸稈等。農田裡的水飽含著各種各樣腐殖質東西,古代先民耕作在田間,自然看到農田中的水因此濃厚而不清澈,並且水還發出難聞的臭味。

由濃字組成的詞組有:濃淡、濃度、濃厚、濃集、濃集鈾、濃烈、濃眉、濃眉大眼、濃密、濃縮、濃香、濃豔、濃蔭、濃郁、濃皂水、濃汁、濃重、濃妝、濃妝豔抹、濃妝淡抹、濃濁、濃茶、濃霧、濃墨、情深意濃等。


13)膿(膿):月+曲+辰。這裡的月字指的是人的肌體,肌體與農田的水泡在一起, 由於農田中施肥後,有著各色各樣的有害細菌,人的肌體某個局部,甚至整個肌體,就容易遭受到傷害。因此,肌體會發炎,膿腫,其形狀難看,並且散發出臭氣。

由膿字組成的詞組有:膿包、膿包兒、膿瘡、膿毒症、膿皰、膿胸、膿腫等。

14)儂(儂):亻(人)+曲+辰。本意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人、農民的意思。在不同地方和不同場合之下,“儂”字具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稱,單複數皆有,需要區別看待。有時被引申為我、我等的意思。

如:儂阿(我),儂家(我),儂輩(我等)。在有的地方方言中,也有你的意思。古時吳越一帶稱他人為“儂”。有時,“儂”又被泛指為人、一般人。因此,需要區別對待其實際含義。

由儂字組成的詞組有:儂阿(我)、儂家(我)、儂輩(我等)等。

15)穠(穠):禾+曲+辰。農田裡的禾苗長的一般都是比較茂盛的。引申為花木茂盛。

由穠字組成的詞組有:穠華(繁盛的花朵)、穠豔(美豔、豔的花朵)、夭桃穠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