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公元196年,漢朝的曹操迎奉漢帝劉協(即漢獻帝)遷都於許昌,正式開始實行他修耕織以蓄軍資、奉天子以討不臣、奉天子以招攬賢才的發展戰略。


同年,魯國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便接受皇帝的徵召,來到許都擔任將作大匠,不久,孔融升任少府。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孝武帝劉徹


由於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以孔子為首的儒家便深受政府扶持,其典籍及思想也成為政府選官的必讀內容,儒家大行其道。


而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也被讀書人視為萬世師表,受到四方文士的頂禮膜拜。因此,孔融作為孔子後代,再加上孔融才氣橫溢,名聲享譽海內,便深得天下讀書人尊重敬仰。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被漢武帝扶持著成為天下讀書人師表的孔子


可就在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準備掃平南方之前,竟將孔融殺害!


臨戰殺孔子後代,得罪天下讀書人,給自己施政用兵帶來不利影響,給自己招攬害賢惡名,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曹操為什麼要冒著得罪天下讀書人的風險去殺掉孔子後人孔融呢?


還有,曹操又為什麼要以不孝之罪將對兄弟悌、對父親孝的孔融殺死呢?


本人認為,原因如下:


其一,經過十多年徵召天下人才的行動,孔融已將他能夠招攬來的人,招攬完畢。可以說,孔融已沒有招攬人才的利用價值了,而曹操用人,很注重實用性,有用就用,沒用甚至阻礙他,就廢之!孔融不是曹操在這種用人原則下淘汰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年幼的孔融就有讓梨、友愛兄弟的美譽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因為是孔子後代,其言行是尊崇孔子之天下讀書人效仿的榜樣,所以自年幼時起,孔融就有讓梨給兄弟、聰明絕頂的美名。


孔融13歲時,父親死了,他立刻悲痛萬分,傷心過度地整日以淚洗面,廢寢忘食地為父守孝,以致於後來,他需要人扶才能勉強站起來。不論孔融此舉是真心的行動,還是作秀的假意,自此以後,州里都稱讚他孝順父親。


憑藉這些美名,孔融得以與邊讓、禰衡、王朗、華歆、邴原、陳群等天下名士結交,並結下深厚交情。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孔子後代-很能招攬人才的孔融


而愛才的曹操,之所以要接納治國、用兵都不太稱職的孔融到朝廷任職,就在於他想利用孔融的崇高名望和龐大家族人脈,來為自己招攬天下各地的能人賢才,然後自己再量才錄用,以開疆拓土、平定天下。


至於孔融,之所以願意招攬那些他認識或慕其名而來的賢才,就在於他忠於皇帝劉協,想為皇帝多招攬些能人賢才,幫助皇帝與各種權臣巧妙較量,中興漢室。


如此用意之下,曹操得以通過孔融先後招攬到陳群、王朗、華歆、邴原等賢才,不過,他們進入許都,在仔細比較了皇帝與曹操的綜合實力差距後,都頗識時務地支持曹操、放棄皇帝,這期間的立場變化,反映出曹操的經世致用做大做強,和孔融的大言無當自取滅亡。


天下賢才,都是心明眼亮之人,知道孔融的引經據典、率性而為會怎樣窘迫,更知道曹操的重視耕織、奉天子討不臣會怎樣越來越強。


所以他們懂得趨利而避害地遠離孔融、親近曹操。


不過,曹操愛才,僅僅是愛惜人才的才能,以及對他事業的有用性,從本質來說,曹操並不重視人才的身家性命。


對曹操來說,天下人才,願意為他所用,就重其才、輕其德,妥善而用之。若人才不願為曹操所用,甚至反對他時,曹操就毀其身、廢其命,巧妙而除之。


在如此用人原則下,沮授、許攸、華佗、荀彧、毛玠、崔琰、樓圭、楊修、關羽等賢才名將,對曹操有用時,曹操就對他們厚加賞賜、百般拉攏;可等到他們沒用甚至阻撓自己時,曹操就巧使陰招暗害他們,促使他們身敗名裂。


所以,孔融,只是曹操這一用人原則下的又一犧牲品。


當孔融能夠為曹操招攬到天下賢才時,曹操就對誇誇其談、談古論今的孔融百般容忍,可等到在曹操看來,四方賢才能被孔融招攬的,已招攬完畢後,曹操就開始磨刀霍霍地準備害其人、虎視眈眈地準備壞其名。


其二,曹操與孔融的政治理想不同,甚至互相反對不可共存。因此,曹操要殺掉這個與自己抱負相反、並阻礙自己政治理想的絆腳人。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漢帝到許昌時,曹操的政治理想,僅僅是輔保漢帝平定四方中興漢室,可隨著四方割據勢力的逐漸被平定、自身兵力的逐漸強大、招攬人才的越來越多、自身慾望野心的不斷膨脹,以及皇帝劉協暗中勾結董承、王子服、種輯、劉備等忠漢之士,準備密謀殺害自己、奪回軍政大權(衣帶詔事件)時,曹操的政治理想就發生了徹底改變。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參與衣帶詔謀害曹操事件的劉備


與其流血流汗地為漢室奮戰四方,還被皇帝猜忌、陰謀暗害,落得個身敗名裂、禍害全家、遺臭萬年的悲慘結局,還不如為自己平定四方,然後取代皇帝,確保自己家族君臨天下,爭取保全家族、稱帝建國、名垂青史的光榮結果。


曹操曾說過,自己一生都不會放權,否則一旦歸政給皇帝,就是在為仰慕伊尹、霍光的虛名而將自己家族置於實際的大禍(如漢宣帝滅了霍光全家)中。


所以,曹操的政治理想,逐漸由平定四方輔保漢室,變為平定四方取代漢室。


而孔融、荀彧、楊彪等人深受漢朝大恩,是為了報答漢室、中興漢室而團結在曹操周圍,並且他們的理想在曹操征戰四方時並未發生實質性變化。


於是,當曹操上表許都朝廷,請求將京畿附近的地區分封給自己,好讓自己以魏郡為中心,以冀州為依託,謀求封國建制、稱公稱王時,孔融就上奏說應當遵照漢朝以前的體制,不把南陽、潁川、上黨、陳留等郡,封給諸侯。


孔融上奏的意圖很明顯,那就是為了抑制曹操擴大地盤,防止曹操稱王稱帝。


還有一次,由於割據荊州的劉表不入京述職、不繳納貢賦,其行為有很多僭越禮制的地方,所以朝中有人主張討伐劉表。這時,孔融卻提出反對意見,他說劉表雖然罪大惡極罪不容誅,但考慮到國家政體和國防力量的合理配置,還是應當向天下人隱瞞劉表祭祀天地、儀仗越禮等僭越之事,極力拉攏他,使其為朝廷所用。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割據荊州、僭越禮制的劉表


不過,洞若觀火的曹操當然能看出孔融是在為劉表開脫,為了保留漢室宗親的力量,以牽制曹操。


所以,曹操與孔融最本質的矛盾,就在於曹操想建立戰功、擴大封地、稱公稱王、取代漢帝、君臨天下,而孔融想輔佐漢帝、保留宗親、遏制曹操、中興漢朝。


可以說,這兩人之政治理想的深刻矛盾,是無法調和、不能共存的,所以曹操要殺掉孔融。


其三,曹操殺孔融,是為了殺雞儆猴,是為了震懾那些忠於漢室、忠於皇帝的朝臣們,令他們以參與衣帶詔事件的大臣們為借鑑,明智地安分守己,不要再在自己帶兵出征時與皇帝密謀反對甚至暗害自己,進而確保自己征戰四方旗開得勝。


公元199年六月,河北的袁紹發動十萬大軍南攻曹操,曹操率領三萬軍隊進駐官渡,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想迅速消滅曹操的袁紹


可是,就在此關鍵時刻,漢帝劉協竟用衣帶詔,暗中聯合車騎將軍董承(國舅)、偏將軍王子服、越騎校尉種輯、左將軍劉備等漢室忠臣,密謀殺害曹操、奪回軍政大權。


曹操得到趙達、盧洪等校事的舉報,探知皇帝劉協的陰謀後,便立刻率部分軍隊回師許都,將董承、王子服、種輯、吳碩、吳子蘭盡皆斬殺,將漢帝軟禁,並出兵割據徐州的劉備,將其擊敗,又迅速回師官渡,抵禦袁紹的進攻。


試想,若曹操不知皇帝密謀,只在官渡專心對抗袁紹,下場會如何?


試想,若曹操回師許都、徐州時,袁紹不是優柔寡斷地進軍緩慢、不是不聽田豐進軍建言而一意孤行地按兵不動,那曹操下場會怎樣?


正是因為曹操對皇帝奪權企圖的及時洞察,才保證曹操不被皇帝暗害;


正是因為曹操對謀反之人的血腥屠殺、對漢室忠臣的強力震懾,才保證他之後征討徐州劉備、與袁紹軍對決官渡時,許都後方無憂;


正是因為曹操對衣帶詔漏網之魚劉備的果斷征討,才趕跑劉備,避免了與袁紹官渡對決時,己軍陷入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不利境況。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面對內憂外患,果斷迅速解決的曹操


可以說,官渡之戰期間,皇帝劉協趁曹操不在許都之機,與漢室忠臣們密謀暗害自己,為曹操與強大的袁紹在官渡對決,製造了一大批危險萬分的麻煩,幸虧曹操行事果斷、用兵迅猛,所以才能逢凶化吉化險為夷。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公元208年,平定黃河以北的曹操,準備率軍南攻荊州、進而平定江南,可荊州、江南,皆位於許都千里之外,不像官渡那樣距離許都很近,不能確保曹操迅速回京解決皇帝陰謀,不能確保曹操再迅速回師前線與敵較量。


雖然此時的曹操,已加強了校事的職權和監察範圍,嚴防死守陰謀作亂之事,但百密也難免一疏,所以曹操若再興師南下至千里之外,一旦皇帝再次聯合漢室忠臣密謀暗害自己、謀奪大權時,曹操就會陷入進軍心煩意亂、回師又極為耗時耗力耗資的進退兩難境地,到時,曹操要麼只能鞭長莫及地望京興嘆、心亂對敵,要麼只能徒耗軍資地班師回返、軍威大損。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不安於傀儡之位、一直想奪回大權的漢帝劉協


這些可能的不利局面,是曹操極力想避免的。


因此,為了徹底避免這些不利局面,曹操需要殺死一位足夠分量、又立場明確的漢室忠臣,來震懾朝中其他漢室忠臣,來殺雞儆猴地恐嚇威脅他們,促使他們趨利避害、安分守己地不再聯合皇帝陰謀作亂。


於是,桀驁不馴、忠於皇帝的孔融,振臂一呼、天下讀書人就可能群起響應的孔融,進入曹操的死亡名單。


其四,孔融數次侮辱曹操,令曹操對其咬牙切齒地痛恨。同時,孔融違反曹操的軍令和政令,令曹操威信掃地、法令不行,所以於公於私,曹操都急欲殺之而後重整軍威、重振法令的權威、令自己痛快。


公元204年,曹操率軍攻破鄴城,趕跑袁紹之子袁尚、袁熙。


進入鄴城後,曹操霸佔了袁紹的兩位姬妾趙氏、劉氏,曹操之子曹丕霸佔了袁熙的妻子甄氏。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曹丕搶到的原袁熙之妻甄氏


孔融看到曹操父子如此不顧名聲貪戀女色,便寫信給曹操道:“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世人皆知,周武王滅商後,由姜尚將妲己誅殺,曹操一見孔融如此描述,便向孔融請教信中典故出於何書,沒想到孔融竟回信暗諷道:“以當今曹公的事揣摩的,所以我就想當然地這麼認為了。”


曹操一見回信,就明白孔融是在冷嘲熱諷自己和兒子私納袁紹姬妾、袁熙妻子,寡廉鮮恥。


於是,曹操對孔融切齒痛恨。


此後,經過官渡之戰,曹操又率軍奮戰七年,終於徹底平定了河北,可連年戰亂導致中原大地為供軍資而竭澤而漁、河北大地則因戰亂而大鬧饑荒,為了節省糧食保存百姓、應對饑荒,曹操向朝廷上表請求禁酒,因為酒是由糧食釀造而得,禁酒就可保證有更多的糧食供百姓存活。


然而,面對曹操的禁酒令,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闡明飲酒的益處,他說:“劉邦若不是因為醉酒,怎會斬白蛇起兵建立大漢?漢景帝若不是因為醉酒,又怎會寵幸唐姬,生下劉秀祖先,令劉秀中興大漢?所以喝酒,對大漢朝政有什麼危害呢?”


面對孔融引經據典的反駁,曹操雖覺有理,卻深感其理既不能解決廣大百姓飢寒交迫的燃眉之急,又與自己的施政法令相牴觸,便對他深感痛恨可惜,曹操痛恨的是孔融不遵守法令,挑戰自己的權威、無視百姓疾苦、只知率性而為,可惜的是孔融才華橫溢卻不能為己所用。


此後,孔融依舊與親朋好友們我行我素地開懷暢飲、喝酒娛樂,完全不把曹操的禁酒令當回事。


正所謂一令逆,則百令失;一人違,則百人隨,孔融此舉,既嚴重挑戰了曹操說一不二的無上權威,又嚴重動搖了曹操令行禁止的穩固政治地位。


所以曹操必須要殺掉壞法亂政的孔融,以儆效尤,同時修復自己的權威、鞏固自己的地位。


其五,孔融名聲遠播卻恃才放曠,作為能輕易影響世間輿論的公眾人物,卻常常發表些驚世駭俗的悖逆言論,孔融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嚴重危害了國家的思想統治和民俗習慣,這給曹操殺掉他提供了名正言順的藉口。


孔融4歲時就有讓梨於兄弟的友愛兄弟美譽,10歲時在拜見李膺後又有聰明絕頂的美名。


可惜他長大後,經常與好朋友酒後亂言。


如好友禰衡曾這樣稱讚孔融道:“你這麼有才華,別叫文舉了,應該叫仲尼(孔子字仲尼)不死。”


孔融則諧趣地回道:“你這麼聰明,別叫正平了,應該叫顏回(孔子著名弟子)復生。”


本來,這只是兩人喝酒後的酒醉亂言,並非其本意,但在本來就對孔融反感的曹操看來,卻是指證孔融褻瀆聖人、不尊敬祖先的證言。


不可思議!求賢若渴的曹操為什麼要以不孝罪名誅殺孔子後人孔融?

放蕩不羈、被曹操棄用、被黃祖殺害的禰衡


還有,孔融有次喝酒喝高了,竟毫不忌諱地對禰衡跌宕放言道:“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若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也就是說,父親對子女,有什麼親情可言?他的本意,只不過是為發洩情慾罷了;子女對於母親來說,又有何情意?這就譬如一個盛放東西的瓦罐,子女生下來就如同東西從瓦罐裡出來。


在漢朝,孝道是統治者極為推崇的家庭倫理正道,中國的二十四孝故事,有九個出自漢朝,《孝經》是漢朝統治者大力推崇的必讀書目,漢朝選官也以“舉孝廉”為名目,以世人孝順、廉明即可受到提拔重用,來鼓勵世人做子女要孝順父母,做官要清正廉明。可以說,孝道是不容百姓質疑否定,不容世人褻瀆的權威公理。


可孔融喝酒後就這樣說了如此大逆不孝的話,這可讓曹操逮到了對孔融治罪的鐵證。


漢朝以孝治天下,而孔聖人後代竟如此大逆不孝地說出如此惡言,確實該死。


其六,郗慮與孔融素有矛盾,曹操利用此矛盾,派校事盧洪、趙達和路粹羅織罪名,與郗慮聯合告發孔融不忠不孝,鑑於孔融是孔子子孫,為避免依漢律將孔子家族滅門而得罪天下讀書人,曹操便聽從謀臣們的建議,以“不孝”罪名僅將孔融一家斬盡殺絕,沒有將孔子家族滅族。如此,孔子家族得以保全,天下讀書人的師道信仰、對朝廷的忠心無礙,朝廷的崇孝法度尊長綱紀、曹操的殺人之念得以兼顧,至於孔融死後的害賢罵名,則被郗慮和路粹承受,曹操得以名聲不損地置身事外,真是統治者各方利益得以兼顧、各方損失降低到了最小。


要名正言順地殺害孔子後人,是一件非常難辦之事,可這難不倒足智多謀的曹操。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說:“秦朝時期,秦始皇急功近利、勞民傷財地做了很多弊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如修長城、修馳道直道等。而丞相李斯,有做事的好處,就歸功於皇帝;有做事的惡名,他就替皇帝擔著。丞相蕭何應該學學啊。”


公元208年六月,曹操進位為漢朝丞相,同時將與孔融素有仇怨的郗慮升任為御史大夫(副丞相)。


要殺孔融,郗慮既是為曹操除掉政敵孔融的一把刀,又是為曹操遮擋世人謗言和身後罵名的李斯。


當年八月,御史大夫郗慮誣陷孔融不忠不孝,丞相軍謀祭酒路粹以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不忠不孝等罪名告發孔融,收到告發罪狀時,曹操下令將孔融逮捕下獄。


不過,在給孔融定罪處罰時,卻遇到了分歧:因為若依圖謀不軌、不忠等罪名處罰,依照漢朝律法,是要將孔融滅族的。


可是孔融一族都是孔子的後代,如果滅了孔融的族,就相當於滅了孔子的族,而漢朝本來又極為推崇孔子的儒家,天下讀書人,都讀儒家經典入仕,都是孔子門生,孔子是萬世師表,滅了孔子的族,相當於與天下讀書人為敵!如此判罰,既不利於曹操治國理政,又不利於曹操征戰四方。


於是,曹操與郗慮、荀彧等人商議後,以孔融發佈不孝言論,大逆不孝為罪名,僅下令將孔融及妻子兒女斬殺。


當月,56歲的孔融被斬殺,其妻兒亦被殺。


臨死前,孔融寫了絕筆詩: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涓涓江漢流,天窗通冥室。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人有兩三心,安能合為一。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孔融的兒女則說:“豈不聞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孔融的絕筆,孔融的兒女,在面對死亡時,盡顯其才華橫溢,盡顯其聰明絕頂,可惜,有才而不知用在造福萬民的實處,聰明而不知韜晦地切實增強實力保全自己,只會逞口舌之利而無做大做強對抗“讒邪”曹操的有效行動,只會進行謾罵式攻擊和不負責任的隨意評判,缺乏實用能力,真是令人既感可惜可嘆,又感可敬可憐。


孔融死後,郗慮、路粹等人遭到了天下士大夫們的口誅筆伐和謾罵疏遠,而殺害孔融的罪魁禍首曹操,則躲在郗慮和路粹的身後,盡享殺死政敵的快感和幸災樂禍的妙處,真是既高明又猥瑣,令人可敬可鄙。


綜上所述,曹操之所以要以不孝罪名殺掉孔子後代孔融,原因如下:


其一,經過十多年徵召天下人才的行動,孔融已將他能夠招攬來的人,招攬完畢。可以說,孔融已沒有招攬人才的利用價值了,而曹操用人,很注重實用性,有用就用,沒用甚至阻礙他,就廢之!孔融不是曹操在這種用人原則下淘汰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


其二,曹操與孔融的政治理想不同,甚至互相反對不可共存。因此,曹操要殺掉這個與自己抱負相反、並阻礙自己政治理想的絆腳人。


其三,曹操殺孔融,是為了殺雞儆猴,是為了震懾那些忠於漢室、忠於皇帝的朝臣們,令他們以參與衣帶詔事件的大臣們為借鑑,明智地安分守己,不要再在自己帶兵出征時與皇帝密謀反對甚至暗害自己,進而確保自己征戰四方旗開得勝。


其四,孔融數次侮辱曹操,令曹操對其咬牙切齒地痛恨。同時,孔融違反曹操的軍令和政令,令曹操威信掃地、法令不行,所以於公於私,曹操都急欲殺之而後重整軍威、重振法令的權威、令自己痛快。


其五,孔融名聲遠播卻恃才放曠,作為能輕易影響世間輿論的公眾人物,卻常常發表些驚世駭俗的悖逆言論,孔融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嚴重危害了國家的思想統治和民俗習慣,這給曹操殺掉他提供了名正言順的藉口。


其六,郗慮與孔融素有矛盾,曹操利用此矛盾,派校事盧洪、趙達和路粹羅織罪名,與郗慮聯合告發孔融不忠不孝,鑑於孔融是孔子子孫,為避免依漢律將孔子家族滅門而得罪天下讀書人,曹操便聽從謀臣們的建議,以“不孝”罪名僅將孔融一家斬盡殺絕,沒有將孔子家族滅族。如此,孔子家族得以保全,天下讀書人的師道信仰、對朝廷的忠心無礙,朝廷的崇孝法度尊長綱紀、曹操的殺人之念得以兼顧,至於孔融死後的害賢罵名,則被郗慮和路粹承受,曹操得以名聲不損地置身事外,真是統治者各方利益得以兼顧、各方損失降低到了最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