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有困難就求助?順著以下五步曲,做個“腳手架”父母

導語

根據研究,孩子在7~12歲的智力發育處於童年時期的最高速階段。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要吸收這麼多的知識難免感到困惑,於是常常求助父母。許多父母就有疑問了:當孩子面對難題,父母應該立馬伸出援手嗎?幫孩子解決了問題,孩子還會主動學習嗎?

孩子一有困難就求助?順著以下五步曲,做個“腳手架”父母

案例分析

肖肖是住在我們家樓下的一個孩子,他媽媽是補習機構的老師。按理來說,老師的孩子通常成績都會比較優異,最差也得在班級排名中上。可是肖肖就不一樣了,他媽媽常跟我說自己的孩子學習不自覺,還總是懶得思考。

一次我去他們家吃飯,肖肖的媽媽快到飯點了還在房間裡輔導他寫作業,我一看,肖肖媽媽把每一道數學題都不厭其煩地進行講解,飯後還催著肖肖出來背乘法口訣表給我聽。不管怎麼說,肖肖媽媽在孩子的學習上可謂是"無微不至"。

孩子一有困難就求助?順著以下五步曲,做個“腳手架”父母

要做孩子的"導航",而不是"方向盤"

像肖肖媽媽這樣的家長有不少,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輔導孩子學習完全沒問題,只是用錯了方法。如果在孩子面對難題時家長總是給出答案,孩子就會習慣這種"不勞而獲"的感覺,從而放棄思考,因為這樣的學習方式給不了孩子成就感,也就沒有了樂趣

德國戲劇學家布萊希特說過:天才就像礦裡的黃金;而才華是開採黃金的礦工。

家長們如果只想著給孩子答案,那麼孩子就失去了發現自己才華和能力的機會,"黃金"就難以得到挖掘。因此,家長應該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導航",讓孩子自己掌握人生的"方向盤"

孩子一有困難就求助?順著以下五步曲,做個“腳手架”父母

順著以下"五步曲",做個"腳手架"父母

"腳手架"父母,顧名思義,就是在孩子過程中起到輔導作用,幫助孩子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在工程初期,腳手架給到指導的輔助作用,而工程完成之後,腳手架就可以"光榮退休"了。

孩子一有困難就求助?順著以下五步曲,做個“腳手架”父母

第一步、適時地給予指導。

一個人的一生都在持續學習的過程當中,而孩子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有些道理還需要父母進行提點才能深入明白。

所以,父母陪著孩子寫作業本身並沒有錯,這樣不僅對孩子的學習習慣起到了監督作用,更能規範孩子的學習過程,只是,家長應該要注意方法。

孩子一有困難就求助?順著以下五步曲,做個“腳手架”父母

當孩子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時,父母的"小提醒"可以激發孩子的靈感,讓孩子茅塞頓開,從而展開自己的思考。

千萬不要因為心急就立馬說出了答案,讓孩子錯過了思考的樂趣。

第二步、化繁為簡。"腳手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複雜的工程結構變成具體的框架。家長在教孩子學習時也可以通過重建邏輯的方式助孩子"化繁為簡"。

例如,家長要教孩子用積木搭建一個房子模型時,可以先讓孩子在紙上畫出一個房子的形狀,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覺得可行了再進行拼裝,這樣可以鍛鍊孩子化抽象為具象的思維模式,解決問題也會更加靈活。

孩子一有困難就求助?順著以下五步曲,做個“腳手架”父母


第三步、巧用類比,積極引導。當孩子不願意思考的時候,父母應該增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性,例如運用生活中的事例進行類比,增加思考的趣味性。

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可以讓孩子有更強的主動性、參與感,也可以讓枯燥無味的題目變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更具樂趣。

第四步、穩固根基。光是引導孩子還不夠,家長還要讓孩子學會自己主動思考,並且把它培養成一種慣性。這樣才能保證當"腳手架"撤出時,原來的建築可以展現出最亮麗、堅固的形象。

孩子一有困難就求助?順著以下五步曲,做個“腳手架”父母

從這一步來看,家長要試著讓孩子獨立做課外閱讀和訓練,讓孩子當一個小小演講家,把自己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

第五步、安全撤出。這最後一步指的是在孩子打下良好基礎、培養自主的習慣之後,及時進行"撤離",讓孩子真正地學會獨立思考,並且不再依賴於父母的幫助

孩子一有困難就求助?順著以下五步曲,做個“腳手架”父母

文末小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孩子進行獨立思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一味地給出答案沒有用,要讓答案誕生在孩子的腦子裡,這才是孩子真正學會思考的關鍵。家長們要學會適時引導,及時退後,做一個"腳手架"父母

日常分享育兒身邊事,瞭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我 ,為您答疑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