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之用人功過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漢族,江西臨川人,字介甫,號半山,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北宋王朝內憂外患連年不斷,政治統治風雨飄搖。倘若不進行一定的變革,或許會舉國傾覆。在這種形勢下,范仲淹最先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並於1043年進行改革,但由於改革內容嚴重損害了大官僚、大貴族的利益,這些人便勾結當權的太監,造謠誹謗。導致皇帝動搖了改革之心,所以改革最後無疾而終,范仲淹被趕下了臺。

所謂“前車之覆,後者之鑑”,王安石在改革前明確對宋神宗表明:變法的實施,必然會觸及到那些大官僚、大貴族的利益,從而引起大家的反對,皇上不要太性急,待深思熟慮後再進行改革。宋神宗表明他堅定的決心後,王安石才答應輔佐皇上變法。

王安石變法之用人功過

王安石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必須要實施變法,除了要得到皇帝的支持,關鍵還要選拔一大批積極擁護變法的參政者,他在如何選拔能勝任改革任務的官員上有比較系統的論述,成為他當時革新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王安石認為任用人才,要通過“任人之道”去實現。

首先,要根據其特長任命,知農的為農官,知工的為工官,“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德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他批評以“資序”任人的傳統辦法,認為論資排輩的用人制度,必然導致弊端叢生的局面。

其次,“要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官員任用之後要使其長久地擔任所授職位,不要輕易的變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其才能,使領導者便於判斷其政績,使下屬安於服從其指令。

王安石變法之用人功過

再次,用人還要使人能專於自己的職責,“人之才成於專而毀於雜”,一個人的工作經驗需要日積月累,聰明才智只能在實踐中增長。如果今天讓他治文字,明天讓他治財政,而後又讓他管刑獄,這種做法,要使官吏精於其職務和成才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後,用人要推心置腹、“委之以誠”,使“上下之誠相照”。領導者與下屬要坦誠相見,不能有事情相互瞞著。只有互相坦誠,領導者才能很好地掌握組織的發展狀況,而下屬也知道該如何做好工作。

雖然王安石深知“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的道理,但在改革過程中為了推動改革的進行卻忽視了這一點,採取了“合則用,不合則棄”的用人思路。德高望重的文彥博、歐陽修、司馬光因對變法有不同意見而遭到了排斥,心懷叵測的呂惠卿等人因極力附和變法便成為他的親信。呂惠卿通過變法發展了個人的仕途,以變法之名到處搜刮民財,百姓對此哀怨不斷。失去了廣大底層平民的擁護,徹底違背了王安石減輕農民的負擔的變法初心。王安石在位時,他拼命的溜鬚拍馬,王安石下臺後,他便原形畢露,對王安石進行肆意攻擊。

王安石變法之用人功過

王安石寫過一篇精彩的短文《讀孟嘗君傳》,內容是這樣的:“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意思為:“世人都稱讚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於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兇殘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哪裡能說是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就應當可以依靠國力在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王安石的這段論述應該算是他的自省和自責吧。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有關,但原因複雜,王安石明明懂得“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的道理卻在用人上出現失誤,實屬不該。任人唯賢在組織管理中是一條鐵律,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