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養老院踩點

養老院踩點

肖復興

聚會一拖再拖,本來想約在春節期間,誰知各家都忙,弄得人馬總是鑼齊鼓不齊。一直到前兩天,聚會才得以成行。都是當年的中學同學,插隊時風雲流散,轉眼四十多年,好幾位都是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席間,聽見幾位女同學在商量著什麼事情,仔細一聽,才知道她們天暖和時要一起去昌平和順義看看養老院,如果條件不錯,價錢合適,準備就先訂下。

肖復興:養老院踩點


大家都湊過來,很驚訝地問:現在就去找養老院踩點,是不是早了點兒?起初,我和大家的想法一致,都才六十多歲,離養老院的生活還遠著呢。但是,我馬上改變了自己的這個想法,因為我想起了另外的一個曾經在吉林插隊的同學,忽然覺得也許並不早。

去年十月,他的妻子頸椎做了手術。其實,妻子的病早就有了,退休之後,被單位返聘,工作的辛苦,也加重了病情,最後走路都發生了困難。現在做了手術,走路輕鬆多了,只是還需要戴著頸套,需要一段時間的康復。這位朋友對我講:我忽然想起父親當年病重時的情景,日子過得可真是快,轉眼到了自己和父親一樣老的年齡了,想想父親病重期間,我家裡八個孩子伺候,現在,咱們都只有一個孩子,以後可怎麼辦呀?

不得不承認我們都已經老了,儘管心理年齡還年輕幼稚。由於插隊時幹活不知輕重,這一代人已經開始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病找到頭上的時候了。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卻要伺候兩個老人,如果結婚,還要伺候對方家裡的老人。像我的這位吉林插隊的朋友,現在還好,只是愛人一個人病了,而自己身體也還好,可以伺候愛人,用不著動用兒子,如果有一天,自己也病了呢?生活的現實就這樣沉甸甸地擺在面前,做父母的和做孩子的,都該怎麼面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矛盾和苦楚,如果說老三屆這一代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鄉運動,蹉跎了青春,把最美好的年華葬送在那樣殘酷的歲月裡;那麼,下一代所經歷的青春歲月,即使不會出現無論從物質到精神都那樣的貧瘠和動盪的情況,卻將面對一對對垂垂老矣且體弱多病的父母,便比他們父母多了一層難以體會到的心理和精神的壓力。

肖復興:養老院踩點


想到這裡,便忍不住想看剛剛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一次別離》,那個兒子給年老多病而失禁的父親擦洗的時候,忽然抱著父親哭泣的情景,讓我想起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彷彿電影是我們未來的預演。青春,無論是哪一代人的青春,除了美好的一面外,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痛苦。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必須經歷的,這一代人的特殊性,不僅在於青春的經歷與國家的動盪命運相關,而且和國家的獨生子女政策命運與共,我們的孩子都是共和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在面對這樣人生必須經歷的問題時,無論對於我們還是孩子,都是第一次,會是陌生的,艱難的,也會是痛苦的。這幾位女同學的未雨綢繆,只不過是比一般人提前走了幾步。她們對我說想找個合適的地方,以後她們能住在同一個養老院裡,彼此有共同語言,讓晚年最後的日子過得順暢一些。此外,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免去他們的後顧之憂。

肖復興:養老院踩點


聽完她們的話,我的心裡不是滋味。並不是感慨我們這麼快就到了要進養老院的時候了,而是覺得她們這樣的心態,這樣的舉動,這樣的心意,她們的孩子會懂嗎?能理解嗎?那是一代人歷經了滄桑之後在身體變得逐漸萎縮後的一種多麼複雜又委婉又夾雜著些許無奈的心緒。難道這就是她們也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