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道就是中和之道——眾生平等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道就是中和之道——眾生平等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白雪乾金飛瓊苑,黃芽坤土發玉園。” 今天繼續跟韓金英老師學習《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平等心,中和之道,就是天道。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道就是中和之道——眾生平等

第七十七章 天道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道就是中和之道——眾生平等

這一章講平等待人,平等修己,人道天道,不過一理,皆是致中和的道理。天之道,不言而高,不名而尊,不動而大,這是天之道。“天之道猶張弓”,弓比喻中,不高不下叫中。力大射出去了。射,去也,不為中。力小弓拉不滿,弦不滿則不中。天之道,猶弓,比喻不過不及。過不為中,不及也不為中,天之道中而已。不足者,補其足以為中,有餘者,損其餘以為中。天道如此,人道也如此,即合天道。如今人道則不是,不中不和,見有餘損之,不足也損之。自恃其強壯,殊不知損之又損,怎能有餘?人若合天道,內固中和,隨先天之自然,不言不動。能以有餘奉天下者,唯有道。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道就是中和之道——眾生平等

誰是有道的人?古之聖人。唯聖人能以有餘奉天下,為什麼?聖人不自逞,不自恃其有餘,功成不自居,不爭處下。聖人能合天道,猶張弓,不偏不倚,內省不有,隨混元以自修,所以不自見其賢。因退修自固,以中和體天合天道,補不足,損有餘合張弓。張弓就是中。凡人修道,內外合天,氣秉於和,居於中,天道人道,盡矣。所以道祖以張弓比喻不過一個“中”字,《道德經》五千言,也一“中”字盡矣,離“中”即非道。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道就是中和之道——眾生平等

天道一陰一陽,往來迭運,不偏不倚。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盛陽衰,則抑制陰扶持陽,陽盛陰衰,則抑制陽扶持陰,與時偕行,生生化化,萬年不衰。就像持弓,高者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人道則相反,損不足奉有餘。人的先天能量與天道一樣,至平至正,幼年的時候,純陰純陽,骨柔體弱卻生長飛快。到後天意識心培養成熟後,火常居上,水常居下,水火不交,所以陰常有餘,陽常不足陽水為陰火所灼,人心越重,凡氣越熾,天心被淹沒,沒有人出來糾,偏真氣漸漸消亡,生機不復存在。唯有天道,火居上必照下,水居下必潤上水火平衡。陰火有餘下補陽水不足,陽水有餘補陰火不足,補不足也同寸抑制了有餘,則陰陽正,損補皆自然,水火自運,陰陽自交。人道以有為而累,天道以無為而尊。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道就是中和之道——眾生平等

天道就是中和之道,就是善,就是給予。天地生養萬物而不自知,不自以為功。聖人合天道,知道一切都不屬於自已,也就不想顯示賢能於世了。一切的成就能力都來自於心之光明,明心見性,性光朗照,那都是道光德能,都是道德造就的。我們人作為道德之子,只是得了母親的恩德,真一之氣,心得之有體,性得之有用,道通處通,世間的成就不過是見性後的功用,我們不過是大道的工具和木偶。我們什麼也沒有,我們有的成就都是天德地母的功勞,只不過因為我們能空掉自己,把自己變成一支空心的笛子,宇宙的音樂就會流進來而成美妙的樂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