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老了,80岁以上,为啥频频找事呢?什么心理?

雨中漫步haisen


题主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老人老了,80岁以上,为啥频频找事?什么心理?

你的提问问题很好,家家都有老人,每个人都有衰老的那天,提早知道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对我们更好的赡养照顾好老人很有必要,对我们自身也非常有意义,以便我们能够在老年生活到来之前,有所心理和思想准备。

1 智力影响

老年人的智力减退,但不是全面减退。是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递减的过程,所以民间有“老小孩”的说法,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对小朋友有耐心,是因为知道他们智力不成熟,对老人不理解是因为对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不了解。

2 不安全的心理

过了80岁的老年人,一般情况下都有基础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常常对身体健康状况很敏感,也许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要求子女带他们看病,这都是不安全感心理状态的反映。

3 寻求陪伴关怀的心理

从工作岗位离退休的老人,因为与社会的链接缺失或减少,社会角色转变都会有一种孤独感。而在家庭生活中,由”总指挥”变成“服从士兵”,家庭角色转变也有一种的失落感,如果发现老人在找事,我们自省一下是不是对老人关注的少了。

4 适应性减退

老年人一般比较容易拒绝新的事物、新环境,行为习惯不想发生变化,学习新的东西也比较困难,我母亲从六十多岁开始,对所有家用电器拒绝学习,因为她记不住复杂的程序控制,这就是适应性减退的例子,在生活中也许就有人认为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操作你非要麻烦别人。

5 价值需求和自我尊严需求心理

老年人需要尊敬是一种心理需求,对家人冷淡格外敏感,希望得到关心和尊敬。有些事也许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决定,但是在做之前能跟老人报备一下,他们就非常有价值感,偶尔还会给你提出更好的解决策略。

以上是老年人“频频找事”的原因和心理,老年人除了身体退行性变化,心理上同样会发生变化。

心里变化体现在疑病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自己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对未来不抱希望,对生活不再有热情,导致人格的变化。

作为晚辈的我们,只要有机会就多带他们参加一些家庭活动或社会活动,多疏导多陪伴多尊重,收获的就是家庭的和睦,老人的心安。

我是品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果你有情绪情感问题,关注我,我会带你走出泥潭,我们共同学习,一起成长,轻松前行!


品西心灵驿站


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我来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敬请关注我,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互动。


从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看,80岁以上的老人正处于第八个阶段——成年后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的品质。

这个理论可以较好解释这个问题:

人一辈子是最能折腾的,从儿童时代充满理想,辛苦求学,到成人后工作、找对象、结婚生子、抚养下一代。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按照世俗的要求去过活。这是人类繁衍、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那么到了成年后期,老人需要让自己的人生进一步完善,以便不白来人间这一趟。这是每一个人必然会经历的一种内心的期望。所谓“不白活一回”。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后悔,才不会失望。如果这种完善感没法得到实现,甚至受到很大的限制,不仅会失望,而且会产生对外在世界的厌恶感。

那么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老人爱找事。

首先,获得完善感

这个年龄的老人自知道岁月无多,必然要抓紧完成自己一辈子想完成的事情。而且因为岁月无多,也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包括性格、生活习惯和观念。因为他们只是想给自己的一生一个自我感觉圆满的结束,不想去思考和纠正曾经付出的一切。所以你会觉得有些事情已经毫无意义,为何还要坚持去做?比如原配死了,非要找个新老伴?比如非要花钱写书出版什么自传?这些东西对于后代而言可能一文不值,但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些愿望没有实现,会无法安心过好老年生活。

其次,避免失落感

这个年龄的老人因为失去了社会的主体地位,必然会感到失落,而希望通过刷存在感而寻求他人的尊重。曾经或许是个此诧风云的人物,可是人到老年,连自己的儿女、孙子孙女都对自己的观念和做法指手画脚,那种心情是非常难受的。将心比心,很好理解。而且人最害怕的是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没有留下一丁点的痕迹。所谓“万世之名”是历代多少人的愿望。毕竟这也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努力的最大回报。因此,当老人不受到待见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到厌恶、失落,必然会自然而然的进行反抗。于是会念叨,会管儿孙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不耐心,老人就更生气,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后代的尊敬,仅此而已。

最后,尊重、共情,还以智慧贤明

每个人都会老,包括所有人。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对于老人,我们要多尊重,耐心,给予共情,也就是换位思考,站在老人家的立场和身份上去理解事情,有时候不仅仅是道理能够讲清楚的,家庭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给予感情。人生苦短,有一些冲突和损失都不要太在意。这样的话,同样老人家会还给我们以智慧和贤明。

最美夕阳红,那种美是和谐不耀眼的,那种美是短暂易逝的,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时间飞快,而老人能够帮忙带小孩,能够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暂,好好珍惜眼前人,忍一忍,让圆满丰富你的人生,不留下遗憾!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开你的心结。我是零凝,心理咨询师,关注我,欢迎在留言区互动!


零凝


老人老了,八十以上,还在找事做,是没有意思,没人陪同。别外,他找事做也是很正常,干一辈子了。他不可能闲下来,该做什么,任他做就好了。我老父亲种花,腌菜,我'老妈翻柜,反复返腾。随他玩便是。不用想他,管他,不要太束缚了。


用户105215411015


老人老了,且80岁以上,这时候他们的孩子说不定都有孙子了,生活不用他们操心,儿孙更不用他们去管理了。而且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在下降。他们会觉得内心非常空虚寂寞孤独,感觉孩子们遗忘他了,社会也不需要他了,可我们的老人还存在,他们也需要存在感,需要被关注,怎么办?找事儿呗。老顽童就是这么来的。

试想一下,假如找事的是几岁小孩,我们会说他调皮捣蛋可爱,因为小不懂事,其实小孩也是在引起大人的关注和刷存在感。但我们会选择包容和理解,并且会倍加呵护。那么,我们的高龄老人呢,同样如此,他们需要我们的被需要,他们需要我们关注,希望内心充实些,希望有点事作,但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觉得不理解,我们什么都不用您操心,你还瞎操什么心,像个孩子似的。

其实这个时候,他们(老人)真的要我们找点事让他们作。要不然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高血压会找上他们。因为一个字“空”。脑空了,心孤单了,就会让老人采取自我封闭的行为方式,进一步降低生存质量。所以能频频找事的老人,作为心理医生我为你们点赞!你们在拒绝衰老,拒绝孤独寂寞,拒绝封闭!

诚恳地呼吁,关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包括身心健康,最美不过夕阳红!







憨妈想说


老人老了,80岁以上,为什么频繁找麻烦?

80岁的老人,就像小孩一样,需要你去多关注他,关心他,古人说老小孩,小小孩,都是有道理的,不要觉得他们是找麻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在下降。他们会觉得内心非常空虚寂寞孤独,感觉孩子们遗忘他了,社会也不需要他了,可是我们的老人还存在,他们也需要存在感,需要被关注,所以可能就要找点找点小麻烦,让你去关注他。

我们要多包容和理解,多加呵护,多关注他们,希望内心充实些,希望有点事作,有时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觉得不理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让他们与附近老人多在一起接触,或出去走走,老人再烦也要照顾,子欲养而亲不在。





A莜蓝芷韵


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老人是在寻求关注,确实可能性很大,但我觉得这个猜测需要排在第二,第一是排除一下比如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然后再从心理方面考虑。

说到老年人心理,我个人觉得有三个主要方面:

①,孤独感。儿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

②,无价值感。老了,觉得儿女不需要自己了,没用了。

③,死亡恐惧。面对日益接近的西去,恐惧日增却无法排解。

所以老人有时候千方百计寻求关注,刷存在感,可惜大多数儿女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以老人预期的方式回应,所以刷存在感的方式越来越“奇葩”……结果适得其反,引起儿女抱怨,从此一脚踏进恶性循环。

至于如何应对?其实知道了原因也就知道了如何解决,比如儿女有啥事多“请示”老人,即使最后不按他说的做,多请示汇报也会让老人很“得劲”,再有鼓励老人多出门,旅游,聚会,多接触社会等等。老人的需要并不多,活的有价值,有意义,有尊严,足矣。


心理咨询师台延田


因为年龄大了得老年痴呆的多


明天会更好249414391


曾经感觉父母就是一座高山,一颗大树,永远都是我们最后的支柱,而当父母老去,我们也就变成了那做高山,那棵大树。这个时候,父母可能每天都在给你说他年轻时候的往事!我们在他们面前,他们依然还是那棵大树。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都是我们年轻人没有好好陪护才产生的,有时间多陪陪他们,跟他们说说自己的烦恼,自己事情让他们拿拿主意,哪怕你不赞成他们的想法!



古帆


她们在找存在感,在找儿女离不开他们的存在感,还像家长管小孩一样给自己找事情。

我们因为疫情很久没有回家了,我妹妹前几天回家一次,一见面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就哭了,边哭边说。人老了就像小孩一样。


爱家胖大姐


需要找存在感。这个年纪的老人基本没有什么社交生活,对什么也不存在兴趣,唯一的就是想让别人重视自己,但是又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大家关注的举动。只能找事,引起注意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