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老了,80歲以上,為啥頻頻找事呢?什麼心理?

雨中漫步haisen


題主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提問。

老人老了,80歲以上,為啥頻頻找事?什麼心理?

你的提問問題很好,家家都有老人,每個人都有衰老的那天,提早知道老年人的心理變化和需求,對我們更好的贍養照顧好老人很有必要,對我們自身也非常有意義,以便我們能夠在老年生活到來之前,有所心理和思想準備。

1 智力影響

老年人的智力減退,但不是全面減退。是隨著年齡增長呈現遞減的過程,所以民間有“老小孩”的說法,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對小朋友有耐心,是因為知道他們智力不成熟,對老人不理解是因為對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不瞭解。

2 不安全的心理

過了80歲的老年人,一般情況下都有基礎疾病,像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腦血管疾病等等,常常對身體健康狀況很敏感,也許有點風吹草動就會要求子女帶他們看病,這都是不安全感心理狀態的反映。

3 尋求陪伴關懷的心理

從工作崗位離退休的老人,因為與社會的鏈接缺失或減少,社會角色轉變都會有一種孤獨感。而在家庭生活中,由”總指揮”變成“服從士兵”,家庭角色轉變也有一種的失落感,如果發現老人在找事,我們自省一下是不是對老人關注的少了。

4 適應性減退

老年人一般比較容易拒絕新的事物、新環境,行為習慣不想發生變化,學習新的東西也比較困難,我母親從六十多歲開始,對所有家用電器拒絕學習,因為她記不住複雜的程序控制,這就是適應性減退的例子,在生活中也許就有人認為為什麼這麼簡單的操作你非要麻煩別人。

5 價值需求和自我尊嚴需求心理

老年人需要尊敬是一種心理需求,對家人冷淡格外敏感,希望得到關心和尊敬。有些事也許我們自己完全可以決定,但是在做之前能跟老人報備一下,他們就非常有價值感,偶爾還會給你提出更好的解決策略。

以上是老年人“頻頻找事”的原因和心理,老年人除了身體退行性變化,心理上同樣會發生變化。

心裡變化體現在疑病和對死亡的恐懼感,自己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對未來不抱希望,對生活不再有熱情,導致人格的變化。

作為晚輩的我們,只要有機會就多帶他們參加一些家庭活動或社會活動,多疏導多陪伴多尊重,收穫的就是家庭的和睦,老人的心安。

我是品西,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如果你有情緒情感問題,關注我,我會帶你走出泥潭,我們共同學習,一起成長,輕鬆前行!


品西心靈驛站


大家好,我是心理諮詢師,我來嘗試著回答這個問題。敬請關注我,歡迎在留言區與我互動。


從艾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來看,80歲以上的老人正處於第八個階段——成年後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厭惡感。良好的人格特徵是智慧、賢明的品質。

這個理論可以較好解釋這個問題:

人一輩子是最能折騰的,從兒童時代充滿理想,辛苦求學,到成人後工作、找對象、結婚生子、撫養下一代。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按照世俗的要求去過活。這是人類繁衍、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那麼到了成年後期,老人需要讓自己的人生進一步完善,以便不白來人間這一趟。這是每一個人必然會經歷的一種內心的期望。所謂“不白活一回”。也只有這樣才不會後悔,才不會失望。如果這種完善感沒法得到實現,甚至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僅會失望,而且會產生對外在世界的厭惡感。

那麼也就很好解釋為什麼老人愛找事。

首先,獲得完善感

這個年齡的老人自知道歲月無多,必然要抓緊完成自己一輩子想完成的事情。而且因為歲月無多,也不願意去改變自己,包括性格、生活習慣和觀念。因為他們只是想給自己的一生一個自我感覺圓滿的結束,不想去思考和糾正曾經付出的一切。所以你會覺得有些事情已經毫無意義,為何還要堅持去做?比如原配死了,非要找個新老伴?比如非要花錢寫書出版什麼自傳?這些東西對於後代而言可能一文不值,但對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些願望沒有實現,會無法安心過好老年生活。

其次,避免失落感

這個年齡的老人因為失去了社會的主體地位,必然會感到失落,而希望通過刷存在感而尋求他人的尊重。曾經或許是個此詫風雲的人物,可是人到老年,連自己的兒女、孫子孫女都對自己的觀念和做法指手畫腳,那種心情是非常難受的。將心比心,很好理解。而且人最害怕的是離開這個世界以後,沒有留下一丁點的痕跡。所謂“萬世之名”是歷代多少人的願望。畢竟這也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努力的最大回報。因此,當老人不受到待見的時候,他必然會感到厭惡、失落,必然會自然而然的進行反抗。於是會念叨,會管兒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你不耐心,老人就更生氣,其實他們需要的只是一種後代的尊敬,僅此而已。

最後,尊重、共情,還以智慧賢明

每個人都會老,包括所有人。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對於老人,我們要多尊重,耐心,給予共情,也就是換位思考,站在老人家的立場和身份上去理解事情,有時候不僅僅是道理能夠講清楚的,家庭並不是講道理的地方,給予感情。人生苦短,有一些衝突和損失都不要太在意。這樣的話,同樣老人家會還給我們以智慧和賢明。

最美夕陽紅,那種美是和諧不耀眼的,那種美是短暫易逝的,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時間飛快,而老人能夠幫忙帶小孩,能夠在一起的時間很短暫,好好珍惜眼前人,忍一忍,讓圓滿豐富你的人生,不留下遺憾!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解開你的心結。我是零凝,心理諮詢師,關注我,歡迎在留言區互動!


零凝


老人老了,八十以上,還在找事做,是沒有意思,沒人陪同。別外,他找事做也是很正常,幹一輩子了。他不可能閒下來,該做什麼,任他做就好了。我老父親種花,醃菜,我'老媽翻櫃,反覆返騰。隨他玩便是。不用想他,管他,不要太束縛了。


用戶105215411015


老人老了,且80歲以上,這時候他們的孩子說不定都有孫子了,生活不用他們操心,兒孫更不用他們去管理了。而且身體和生理機能都在下降。他們會覺得內心非常空虛寂寞孤獨,感覺孩子們遺忘他了,社會也不需要他了,可我們的老人還存在,他們也需要存在感,需要被關注,怎麼辦?找事兒唄。老頑童就是這麼來的。

試想一下,假如找事的是幾歲小孩,我們會說他調皮搗蛋可愛,因為小不懂事,其實小孩也是在引起大人的關注和刷存在感。但我們會選擇包容和理解,並且會倍加呵護。那麼,我們的高齡老人呢,同樣如此,他們需要我們的被需要,他們需要我們關注,希望內心充實些,希望有點事作,但我們卻忽略了這一點,覺得不理解,我們什麼都不用您操心,你還瞎操什麼心,像個孩子似的。

其實這個時候,他們(老人)真的要我們找點事讓他們作。要不然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症高血壓會找上他們。因為一個字“空”。腦空了,心孤單了,就會讓老人採取自我封閉的行為方式,進一步降低生存質量。所以能頻頻找事的老人,作為心理醫生我為你們點贊!你們在拒絕衰老,拒絕孤獨寂寞,拒絕封閉!

誠懇地呼籲,關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包括身心健康,最美不過夕陽紅!







憨媽想說


老人老了,80歲以上,為什麼頻繁找麻煩?

80歲的老人,就像小孩一樣,需要你去多關注他,關心他,古人說老小孩,小小孩,都是有道理的,不要覺得他們是找麻煩,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身體和生理機能都在下降。他們會覺得內心非常空虛寂寞孤獨,感覺孩子們遺忘他了,社會也不需要他了,可是我們的老人還存在,他們也需要存在感,需要被關注,所以可能就要找點找點小麻煩,讓你去關注他。

我們要多包容和理解,多加呵護,多關注他們,希望內心充實些,希望有點事作,有時我們卻忽略了這一點,覺得不理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讓他們與附近老人多在一起接觸,或出去走走,老人再煩也要照顧,子欲養而親不在。





A莜藍芷韻


這個問題很多人覺得老人是在尋求關注,確實可能性很大,但我覺得這個猜測需要排在第二,第一是排除一下比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然後再從心理方面考慮。

說到老年人心理,我個人覺得有三個主要方面:

①,孤獨感。兒女不在身邊,空巢老人。

②,無價值感。老了,覺得兒女不需要自己了,沒用了。

③,死亡恐懼。面對日益接近的西去,恐懼日增卻無法排解。

所以老人有時候千方百計尋求關注,刷存在感,可惜大多數兒女由於各種原因沒有以老人預期的方式回應,所以刷存在感的方式越來越“奇葩”……結果適得其反,引起兒女抱怨,從此一腳踏進惡性循環。

至於如何應對?其實知道了原因也就知道了如何解決,比如兒女有啥事多“請示”老人,即使最後不按他說的做,多請示彙報也會讓老人很“得勁”,再有鼓勵老人多出門,旅遊,聚會,多接觸社會等等。老人的需要並不多,活的有價值,有意義,有尊嚴,足矣。


心理諮詢師臺延田


因為年齡大了得老年痴呆的多


明天會更好249414391


曾經感覺父母就是一座高山,一顆大樹,永遠都是我們最後的支柱,而當父母老去,我們也就變成了那做高山,那棵大樹。這個時候,父母可能每天都在給你說他年輕時候的往事!我們在他們面前,他們依然還是那棵大樹。老年人的孤獨寂寞,都是我們年輕人沒有好好陪護才產生的,有時間多陪陪他們,跟他們說說自己的煩惱,自己事情讓他們拿拿主意,哪怕你不贊成他們的想法!



古帆


她們在找存在感,在找兒女離不開他們的存在感,還像家長管小孩一樣給自己找事情。

我們因為疫情很久沒有回家了,我妹妹前幾天回家一次,一見面八十多歲的老父親就哭了,邊哭邊說。人老了就像小孩一樣。


愛家胖大姐


需要找存在感。這個年紀的老人基本沒有什麼社交生活,對什麼也不存在興趣,唯一的就是想讓別人重視自己,但是又沒有什麼可以值得大家關注的舉動。只能找事,引起注意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