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治療痛風?


怎樣治療痛風?

痛風之名,始於李東垣、朱丹溪,但中醫之痛風是廣義的歷節病,而西醫學之痛風,則係指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高尿酸血癥的“痛風性關節炎”及其繼發症,所以病名雖同,概念則異。從臨床觀察,有其特徵,如多以中老年,形體豐腴,或有飲酒史,喜進膏粱肥甘之人為多;關節疼痛以夜半為甚,且有結節,或潰流脂液。從病因來看,受寒受溼雖是誘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溼濁瘀滯內阻,才是其主要病機,且此溼濁之邪,不受之於外,而生之於內。

因為患者多為形體豐腴之痰溼之體,並有嗜酒、喜啖之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升清降濁無權,因之痰溼滯阻於血脈之中,難以洩化,與血相結而為濁瘀,滯留於經脈,則骨節腫痛,結節畸形,甚則潰破,滲溢脂膏。或鬱閉化熱,聚而成毒,損及脾腎,初則腰痛、尿血,久則壅塞三焦,而呈“關格”危候,即“痛風性腎炎”而致腎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濁瘀內阻使然,實非風邪作祟,故我稱之為“濁瘀痺”,似較契合病機。

【主要治則為洩化濁瘀】

由於痛風之發生,是濁瘀為患,故應堅守“洩化濁瘀”這一法則,審證加減,濁瘀即可逐漸洩化,而血尿酸亦將隨之下降,從而使分清泌濁之功能恢復,而趨健復。這也說明:痛風雖然也屬於痺證範圍,具有關節疼痛、腫脹等痺證的共同表現,但濁瘀滯留經脈,乃其特點,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痺方藥籠統施治,則難以取效。

【辨證辨病與靈活用藥】

治痛風常用的處方用藥:土茯苓、萆解、薏苡仁、威靈仙、澤蘭、澤瀉、秦艽是洩濁解毒之良藥,伍以赤芍、地鱉蟲、桃仁、地龍等活血化瘀之品,則可促進溼濁洩化,溶解瘀結,推陳致新,增強療效,能明顯改善症狀,降低血尿酸濃度。

曾取以上藥物製成“痛風沖劑”,經六年來系統觀察,大多數病例在服藥2~3天后,症狀有顯著改善,繼續服用,可以獲愈。經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實驗證明,用痛風沖劑對因微結晶尿鈉所致大鼠實驗性痛風觀察,給藥組2小時後大鼠的足蹠腫脹的消退,顯然比模型組要快,與秋水仙鹼組比較,在消腫方面,痛風沖劑並不遜於秋水仙鹼組。毒性試驗證明:痛風沖劑對人體是安全可靠的。

至於蘊遏化熱者,可加清洩利絡之葎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蠍、蜈蚣、延胡索、五靈脂以開瘀定痛;漫腫較甚者,加殭蠶、白芥子、陳膽星等化痰藥,可加速消腫緩痛;如關節僵腫,結節堅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結開瘀,既可軟堅消腫,亦利於降低血尿酸指標。

如在急性發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薢之用量,並依據證候之偏熱、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熱通絡;或加制川烏、草烏、川桂枝、細辛、仙靈脾、鹿角霜等以溫經散寒,可收消腫定痛、控制發作之效。體虛者,又應選用熟地黃、補骨脂、骨碎補、生黃芪等以補腎壯骨。至於腰痛血尿時,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錢草、海金砂、芒硝、小薊、茅根等。

【病案舉例】

郭某,男,57歲,農民。於2000年1月7日初診。

確診痛風及類風溼性關節炎均已多年。雙手十指變形,左手小指有痛風結石,全身關節痠痛,近日足趾突發紅腫熱痛,故來就診。納可,便調,舌紅絳、苔黃濁,脈弦,此濁瘀阻絡,有化熱傷陰之徵,治宜洩化濁瘀,養陰清熱,通絡定痛。

確診痛風及類風溼性關節炎均已多年。雙手十指變形,左手小指有痛風結石,全身關節痠痛,近日足趾突發紅腫熱痛,故來就診。納可,便調,舌紅絳、苔黃濁,脈弦,此濁瘀阻絡,有化熱傷陰之徵,治宜洩化濁瘀,養陰清熱,通絡定痛。

處方:

1.青風藤、土茯苓、澤蘭、澤瀉、豨薟草、炒元胡各30克,生地20克,沒藥、赤白芍各15克,炙蜂房、炙地鱉蟲各10克。14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痺丸4克×42包,每服4克,每日3次,飯後服。

二診(2000年2月8日):既往曾用激素未相告,用中藥後擅自將強的松每日4片突然停服,故痛反劇,腫不消,口乾、痰多,二便正常,苔中白膩,舌紅,脈弦。前法損益。

處方:

1.穿山龍50克,土茯苓、豨薟草、青風藤、澤蘭、澤瀉、金蕎麥、炒元胡各30克,徐長卿、沒藥、地龍、赤芍、炙殭蠶各15克,皂刺、地鱉蟲、當歸各10克,甘草6克。14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痺丸4克×42包,每服4克,每日3次,飯後服。

三診(2000年3月14日):藥後腫痛緩解,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激素已撤除,原法出入。

處方:

1.穿山龍50克,雞血藤、土茯苓、威靈仙、金蕎麥各30克,徐長卿15克,制川烏、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廣地龍、炙殭蠶、全當歸各10克,鳳凰衣8克。30劑。

2.痛風沖劑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飯後服。

3.益腎蠲痺丸4克×42包,每服4克,每日3次,飯後服。隨訪已趨緩解,囑忌食含嘌呤類食物如各種豆類、海魚、動物內臟、菠菜等及酒,多飲水,仍每日服益腎蠲痺丸2包,以期鞏固。

按:長期使用激素者,在改服中藥的過程中均需遞減,不可驟停。方中用穿山龍,且所用劑量甚大,據朱良春先生使用體會,似有替代激素的作用,而無激素的副作用;金蕎麥則為良好的祛痰化瘀、清熱消炎藥。

附:益腎蠲痺丸

本丸的組成是:熟地黃、仙靈脾、鹿銜草、淡蓯蓉、全當歸、雞血藤、蜂房、蘄蛇(缺時可用烏梢蛇代)、地鱉蟲、殭蠶、蜣螂蟲、炮山甲、全蠍、蜈蚣、廣地龍、甘草等,共研極細末,泛丸如綠豆大,每服6~8克,每日3次,餐後服。

頑痺病變在骨,骨又為腎所主,而督脈能督司一身之脈,故“益腎壯督”是治本之道,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整骨質代謝,對根治本病起著決定性作用。因其病邪深入經隧骨骱,必須選用具有較強的鑽透搜剔之功的藥物,始能奏效,所以在選用藥品時,除植物藥外,又宜側重於蟲類藥物,因為蟲類藥不僅具有搜剔之性,而且均含有動物異體蛋白,對機體的補益調整,有其特殊作用。特別是蛇類還能促進垂體前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與釋放,使血中這種激素的濃度升高,從而達到抗炎、消腫、止痛的療效。在實踐中體會到蟲類藥的使用對縮短療程、提高療效具有重要作用。

由於風藥多燥,根據“治風先治血”的原則,故立方時重用地黃、當歸、雞血藤等養血之品,以緩其燥性,提高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