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一,前言 :

歷史上只要身居要職的宰輔大臣,即便是輔佐一朝天子,也少有自始至終、全身而退的。

而有這麼一個人,卻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每一朝代皆深受重用,恩寵備至。到老全身而退,死後極盡恩榮。此種人物,遍觀歷史,絕無僅有。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馮道像

這個人的名字歷史上鮮有人知,因為這個叫馮道的傳奇人物身處的時期,是民間大眾不為熟知、且眼花繚亂的時期——五代十國。

受傳統忠節觀的影響和一些迂腐之論,馮道是個八面玲瓏,毫無氣節可言的諂諛之臣。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夫之等皆對馮道進表示出了鄙視和譴責。有意思的是蘇東坡和王安石卻對馮道大加稱讚。

然而,站著一個高度去俯瞰歷史,在那樣一個五代更迭,十國割據的大環境和歷史背景下,馮道的存在,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功在當代,澤披後世。有人稱他為“亂世中的聖人”。

而要敘述這個極具傳奇色彩的馮道,就不能不說馮道所處的背景和大環境,不把五代十國說清楚,便無法敘述馮道這個人物。先簡單介紹五代十國。

二,背景和大環境 :

唐朝後期,內部宦官當政、皇權旁落;外部藩鎮割據、擁兵自重。一直處在朝政混亂、風雨飄搖之中。與藩鎮間的戰亂不斷,加重了稅負,激化了社會矛盾。各地爆發了多次起義。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公元875年,王仙芝、黃巢起義給予了唐朝致命的一擊。黃巢的軍隊馳騁中原,四次橫渡長江,兩次強渡黃河。先後攻佔了東都洛陽和京都長安。暴力掃蕩了社會秩序,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遭到了滅頂之災。這場動亂隨著黃巢的死亡而結束,唐朝的統治也一蹶不振了。

在動亂中,湧現出一大批武裝割據的軍閥,征戰不息、相互火併。後形成了兩個勢力最大的兩個集團,就是以開封為中心的朱溫,和以太原為中心的李克用。

朱溫是唐代向五代十國轉變的關鍵人物。據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說,此人“有勇力”,“尤兇悍”。比較兇殘。曾參加黃巢軍,黃巢死後,投降了唐朝,被任命為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朱全忠。

此後,他出任宣武節度使,以開封為基地,兼併了許州與蔡州的許宗權,還有鄆州、曹州、齊州、濮州的朱瑄以及割據徐州、泗州的時溥,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軍閥。

唐昭宗很想借重朱溫的力量,重振朝廷的威權,豈料,竟然死在他手上。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哀宗,自立為帝,改國號“梁”,因而成為了五代史上第一個皇帝——梁太祖。然而,改名朱晃並沒有為他帶來好運,不久竟然被自己的兒子朱友珪所殺。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梁朝的建立,宣告了唐朝的滅亡,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央集權的唐帝國徹底瓦解,不僅中原地區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是皇帝,而且在南方的十國(“十國“的其中一個在北方)統治者也都以皇帝自居,形成了許多皇帝並存於短短五十多年裡的怪現象。

所謂五代,是指黃河流域地區相繼建立的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傳統史家編撰五代史,是以是以中原地區的國家為正統。而南方的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閔、南漢、楚、南平,以及北方山西的北漢為“十國”,屬於僭偽。

但“十國”的歷史作用卻至關重要。正當中原地區忙於改朝換代之際,南方各國巧妙地利用割據的有利時機,贏得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崛起的時間,獲得了包括經濟、文化和農業及其手工業等方面的前所未有的發展。

中國歷史上,北方開始落後於南方,其轉折點就在五代十國這半個世紀。也為後來南宋定都杭州打下了基礎。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三,五代的更替 :

後梁由於連年征戰、橫徵暴斂,導致民眾暴動,統治逐漸衰微。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亡了存在十六年的後梁,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五代各國中領土最大的後唐,史稱唐莊宗。

唐莊宗李存勖死後,養子李嗣源在軍隊的擁護下繼承皇位,即唐明宗。推行與民生息政策,出現了五代少有的小康景象,可惜只是曇花一現,很快便消失在內亂之中。

唐明宗的女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乘後唐內亂,以割讓燕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北部一線)為代價,勾結契丹軍隊推翻後唐,建立了後晉。至此以後,北部地區門戶洞開,給以後中原地區的邊患問題留下了一個長時間的隱患。

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四十五歲的石敬瑭,竟然稱比自己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這個”兒皇帝”在位六年,憂患成疾而死。在他死後,“父皇帝”耶律德光發兵南下開封,滅亡了後晉,並在開封稱帝,改契丹國號為“遼”,然後引兵北返。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自稱兒皇帝

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遼太宗耶律德光北返後,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隨後南下,定都開封。

後漢僅存在了四年,就被鄴城(今河北大名)郭威所推翻,建立了後周。周太祖郭威為了扭轉頹勢,著手改革,局面為之一新。

其繼承者周世宗是五代十國亂世中難得的政治家。也是歷史上各方面幾無瑕疵的一個賢明君主。他一方面進一步改善政治,一方面大力著手統一。自勵準備做三十年皇帝。十年開疆拓土,十年休養生息,十年達到太平盛世。

可惜的是,他在位不到六年即英年早逝,隨後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但將善待柴氏子孫立為祖訓。

短短在位不到六年的周世宗柴榮,卻被歷朝歷代史學家交口稱讚,不吝讚美之詞。也正是因為柴榮的賢明和努力,後周呈現出了勃勃生機,為之後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各方面的堅實基礎。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三,德才兼備 :

五代處在雄闊輝煌的唐朝之後,相比之下顯得黯然無光。其實它並非一無是處,南方各國在此期間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改變了之後中國歷史的格局。

期間,千古奇人馮道,也如一抹亮色,劃過這段黯然的歷史時期。

馮道(公元882年-公元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自然而然,在通常以忠貞為道德標準的文人眼中,馮道被視作了一名毫無氣節的無恥文人的典型代表。但是卻無視了他所身處的年代和大環境。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馮道出身於耕讀之家,年輕時品行淳厚,勤奮好學,善寫文章,且能安於清貧。他平時除奉養雙親外,只以讀書為樂事,即使大雪擁戶、塵垢滿席,也能安然如故。天祐年間,馮道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闢為掾屬。

劉守光兵敗後,馮道逃往太原。晉王李存勖看中他的文章操行,對他非常禮遇,委以重用。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鄴城稱帝。馮道被授為省郎,充任翰林學士,獲賜紫衣。唐莊宗李存勖滅梁後,擢升馮道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

梁晉爭霸時,馮道也隨軍出征,住在茅草屋中,連床蓆都沒有,就睡在一捆餵馬用的乾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祿備辦飲食,與僕役們同鍋吃飯。有的將領將掠得的美女送給他,他退卻不掉,便將美女安排在別室之中,然後再尋訪她們的主人,將其送還。

馮道在景城守父孝時,正逢災荒。他將家財賑救鄉里,親自耕田砍柴。同鄉中如有土地荒蕪或無力耕作者,馮道都會在夜裡偷偷去為其耕種。主人得知後登門致謝,他卻感到沒有什麼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馮道像

後來,馮道因父喪離職,返回景城守孝。當時年成不好,他便將剩餘的俸祿全部賑濟鄉民,自己卻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對官吏所贈財物,分毫不受。

這時契丹強盛,素聞馮道之名,想把他掠到契丹。但因邊將有備,馮道才得以倖免。由此可見他在契丹的聲望,為他以後與契丹的交往埋下了伏筆。

四,舉政能臣 :

唐明宗李嗣源即位,仰馮道之名望,拜其為端明殿學士,並授兵部侍郎。

後唐明宗年間,連年豐收,朝廷無事。馮道趁機進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時,曾奉命前往中山,路過地勢險要的井陘關,臣擔心馬匹失足,都會謹慎的抓住韁繩。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卻被馬匹顛倒在地。臣所說雖是小事,但也能說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為清閒豐收,便放縱享樂,應該兢兢業業,更加小心謹慎”。

這便是巧妙地告訴君王謹慎施政,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帝王之道。唐明宗深以為然。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李嗣源影視照

天成元年(公元927年),馮道被拜為宰相。他對有才識的孤寒世子加以引薦任用,而對品行浮躁的世家子弟施以抑制。所施政務,舉朝臣僚無不欽服。封爵始平郡公。

在此期間,馮道常喻詞巧妙地勸諫君王知百姓疾苦,行仁義之道。同樣的勸諫,別人的話唐明宗聽不進去,馮道之言,卻能欣然接受。一國之輔,匹夫之勇和快意恩仇是一種奢望。能忍辱負重、巧妙持重的達到正確目的,才是國家重臣。

清泰元年(公元934年),潞王李從珂這鳳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陽,唐閔帝逃至衛州被殺。馮道為了避免國家紛亂,當朝廷大臣們對馮道迎李從珂提出非議時,馮道只說了四個字:”事當務實“。遂力排眾議,迎李從珂登基,史稱唐末帝。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稱帝,建立後晉。晉高祖石敬瑭再次拜馮道為宰相,授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隔年,欲派出使契丹,群臣皆默,馮道挺身而出。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遼太宗耶律德光

五,民族大功 :

為天下民生計,馮道忍辱負重,決定前往。如果說在這一點上對馮道有詬病的話,有失公允。後來的范仲淹、寇準、包拯等名臣皆出使過契丹,這些賢臣們沒有人說他們民族氣節有虧吧!

聽說馮道來契丹出使,君主耶律德光久仰大名,欲親自出城相迎。在古代年間這可是非同小可之舉。馮道被留在契丹兩年,耶律德光給予了他最尊貴等級的賞賜,想把馮道留著契丹。馮道說 :“ 晉朝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兩國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樣”。巧妙地婉拒了耶律德光。

馮道回國後,晉高祖石敬瑭把政務全部交給了他,加封司徒,兼侍中,賜爵魯國公。馮道上表請求隱退,石敬瑭便讓侄子石重貴前去探視,傳話說 :“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親自來請”。馮道無奈,只得繼續任職。恩寵禮遇,無人能及。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後晉高祖石敬瑭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晉高祖石敬瑭託孤給馮道後去世。馮道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的理由說服群臣,立石重貴為君。是為晉出帝。但石重貴反而聽信讒言,把馮道出震同州,任匡國軍節度使。後又移震南陽,任威勝軍節度使,加授中書令。

沒有了馮道的老成持國,晉出帝石重貴在對契丹的對策自然沒有很好地應對,釀成大禍,以致國破身死。

三年後的一月,耶律德光找個藉口,攻入晉都汴梁,滅亡後晉。國破民危之際,馮道趕回汴梁來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自己憑勢滅了後晉,反而責問馮道既然回到後晉效力,但毫無功績,致使國家滅亡,馮道笑而不答。

耶律德光又問 :“你為什麼這時候來朝見我?”馮道應答 :“我沒有兵馬,沒有地盤,怎敢不來朝見”。這句話裡面仔細琢品,有暗諷之意。一個意思是我沒有兵馬地盤,不得不來朝見,其中暗含的意思是,如果我有兵馬地盤,還會這樣來朝見嗎?

耶律德光無言以對,笑問道 :“你是個什麼樣的老頭?”馮道馬上給他臺階,自嘲說 :“我是個無才無能,愚蠢遲鈍的老頭。”耶律德光話鋒一轉,無不威脅之意 :“天下百姓如何救得?”意思是,憑你救得了天下百姓?

馮道機智地回答 :“此時的天下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您才救得了。”耶律德光被馮道捧的心情舒暢,大笑不已,對馮道愈加佩服,同時也避免了一場大的殺戮。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遼國鐵騎

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稱帝,國號為“遼”。後在馮道機智的斡旋下,引兵北返。自此後,中原百姓不受契丹侵害,馮道居功至偉。對漢民族立有大功。

蘇東坡說他是“菩薩再來人也”,王安石說他是“佛位中人”,大概當此為由。

四,輾轉歸漢 :

同年二月,在契丹攻滅後晉之時,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毅然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四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引兵北返,大概也與此有關。後漢軍收復了汴梁。

北返之時,挾持馮道及後晉大臣隨行。不料耶律德光途中病死於欒城殺胡林(地名應景)。永康王耶律阮中途接管兵馬,殺回契丹爭奪帝位。馮道等人留著了鎮州。

同年八月,漢軍收復鎮州。馮道與同僚四處安撫,採取適宜措施處理各類事務,使人各安其所。九月,馮道自鎮州入汴梁,歸附後漢。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馮道被後漢高祖劉知遠拜為太師。由於年邁,尤以”奉朝請”(朝廷給退休、閒散能臣參加廷議的榮譽名稱)的名義參加朝會。劉知遠同年病逝汴梁,太子李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

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聯兵反叛。朝廷屢次征討,都未能平叛。

八月,隱帝命大將郭威節度討叛諸軍。郭威臨行前向馮道問策,馮道給郭威出謀道:“李守貞自恃朝廷老將,深得士卒之心。您不要愛惜財物,多賞賜士卒,便能化解他所倚仗的優勢”。

郭威聽從他的建議,果然使軍心歸附,終於平定叛亂。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承佑三年(公元950年),郭威在鄴都起兵,攻入汴梁,漢隱帝遇害。郭威素有賢名,人脈寬廣且文武雙全,以為群臣一定會擁戴自己。見到馮道時,如往常一樣行禮,馮道卻安然不動,毫無擁戴之意。

郭威方知還不到稱帝之時,因為眾臣皆以馮道為首,馮道不允,眾臣不服。郭威遂請馮道去徐州接武寧節度使劉贇回朝繼任帝位。馮道問郭威是否出於真心,郭威指天盟誓。馮道說 “老夫生平不說假話,你可別叫我失了信譽”。

馮道迎接劉贇尚未到達汴京,郭威便在澶州軍變中被士卒擁立為帝。樞密使王峻派郭崇去宋州阻止劉贇和馮道。郭崇以護衛為名控制了劉贇的衛隊,並傳郭威的詔命,傳馮道先行回都。

馮道無奈臨行前,劉贇道:“我是因為您這位三十年的老宰相,這才沒有顧慮的前往京師。如今衛兵都被郭崇所奪,事情危機,如何是好?”馮道默然不語。客將賈貞欲殺馮道,劉贇勸阻道:“你們不要草率魯莽,這不關馮公的事”。

馮道回去後勸說郭威暫緩登基,並保全漢室後代,郭威聽從,仍尊劉知遠的皇后主政。後漢太后冊郭威為監國,並將劉贇廢為湘陰公。而劉贇的父親劉崇隨即在太原起兵稱帝,欲沿襲後漢,建立了北漢政權。

五,襄輔興周 :

廣順元年(公元951年),監國郭威登基,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馮道被拜為太師,領中書令。周太祖對郭威非常敬重,從不直呼其名。令馮道著手改革,行政得當,後周面貌為之一新。

周太祖郭威為一代有為之君,但三年後病逝,養子柴榮繼位,便是歷史上被史學家交口稱讚的周世宗。北漢劉崇趁機出兵,攻打上黨。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柴榮要御駕親征,馮道因周太祖郭威尚未安葬,不宜用兵。另外,周世宗剛剛繼位,軍事才能怎樣尚且不知,以君王不可親出為名,故極力勸阻。

周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徵。”馮道勸阻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周世宗又道:“漢軍乃是烏合之眾,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馮道仍堅持己見:“陛下不是泰山”。周世宗非常生氣,拂袖而去。

周世宗為一代賢君,政治、軍事、經濟上均有建樹。自己親征北漢,讓馮道主持周太祖郭威的喪葬事宜。

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還沒來得及袝祭太廟,馮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周世宗聽聞,悲傷不已。

六,千秋功過 :

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四月,馮道病逝,追封瀛王,諡號文懿。後世史學家出於忠君觀念,對他非常不齒,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

但他在事親濟民、提攜賢良,在五代時期卻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的聲望。

馮道的一生貫穿了五代十國的歷程。在短短四五十年間,改朝換代頻繁進行,令士族高官無所適從,馮道的存在,起到了無可替代的平衡作用,遏制了已經混亂不堪的朝局往更加混亂的方向發展。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紛亂的五代十國

契丹曾以國士待馮道。他利用外族的尊重和信任,制止了大的殺戮,以至於後來遼國在他有生之年,沒有再對中原興起刀兵。

他死後,周世宗柴榮給予了他最高規格的禮遇。五代期間這麼多君主對他的認同,恐怕不是單憑馮道的阿諛奉承就能得到的,其中必有才行與功業異於常人之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後唐時期,由於馮道的努力,九部儒家經典(即《九經》),由國子監雕版印刷,這就是後人津津樂道的“監本”。沒有馮道,在那樣紛亂不堪的亂世中 ,能不能流傳至今,就很難想象了。

關於馮道,海外學者王賡武有很好的評述 :馮道在與他同時代的大部分人心目中,是個有操持的儒者,一個有節制的人,甚至是一個模範的丞相。在他死後的一百多年間,這樣的美名仍有人傳播……。但是佔了上風的是宋代史學家(歐陽修和司馬光)的反面之論。從那時開始,馮道成了典型的貳臣,成了被嘲笑的對象。

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宰輔的千古奇人——馮道

對馮道最不堪的描寫,出於司馬光之筆。他不光嘲笑馮道,對馮道的功業也一筆抹殺。從反對王安石變法上亦不難看出司馬光的迂腐和守舊。也正是以他為首的守舊派,使大宋終止了中興富強之路。

結筆之時,我們再來看看馮道的自況詩,就不難做出全面的評價了 :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